李白这一生
繁体版

第一百二十五章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终被以“从璘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时间是三年。李白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不但没有被朝廷任作朝官,“以光朝列”,反而以附逆之罪,被贬流放到在唐人眼中看来是荒无人烟的夜郎(在今贵州桐梓北,一说在今正安西北)边城。宗氏夫人和宗璟送他到江岸,哭得天昏地暗,最后也只得洒泪而别。在李白的眼中,自己还不如江边的向日葵,因为向日葵还能用自己的叶子来护卫自己的根,而自己却被连根拔掉,远移他方,连一点护卫自己的能力都没有。

    李白的小船在解差的押解下,逆江而上。船至江夏时,遇到从京师贬来的史郎中,二人同病相怜,一起在黄鹤楼上饮酒听笛。李白顿起迁谪之情,作《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记之: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随后,李白又在汉阳遇到了老友尚书郎张谓出使夏口,在沔州太守杜公和汉阳宰王公的陪同下,一起游了汉阳城南的南湖。是夜湖中水月如练,张谓对这里的湖光山色十分欣赏,对李白说:“古往今来,此湖佳景,不知招得了多少文人骚客的青睐,可是此湖连个名字也没有,真是太可惜了,你可给起个好名字,也好传之不朽。”李白看张谓如此喜爱此湖,便以张谓的官名命此湖曰“郎官湖”,席上的人一致称好。汉阳宰王公对李白十分仰慕,特别留他在汉阳逗留了几日,一同游了鹦鹉洲等名胜,才恋恋不舍地送李白西行。

    船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昌西),从此向西,江道变窄。此时已是初秋时分,两岸树木萧瑟。李白至此感慨万千。当年他初出蜀时,乘船至此,感到天地突然宽阔开朗,心中有说不出的新奇和高兴。如今他越往西走,越觉得心灰意冷。三十多年了,他的心境、年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春花初放的年纪,那瑰丽如梦的理想,如今都成了过眼烟云。

    李白的小船继续逆江而行,前面就是三峡中的黄牛峡。两岸高山对峙,绝壁临江,向上看只见一线青天。江流变得又急又猛,船家无法撑船逆流而上,只得沿着陡峭的栈道拉纤。那条栈道是从峭立的石壁上凿出来的,纤夫们拉着船,艰难地向上游前进。

    黄牛峡上,只见高岩上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

    逆水拉船,船行非常缓慢,栈道上的纤夫发出哼唷哼唷的声音。江上的船夫唱起了巴蜀民歌,那歌声高亢中带有凄凉,宛转中含有悲哀:

    朝发黄牛哟,暮宿黄牛呃。

    三朝三暮哟,黄牛如故呃。

    ……

    听着这熟悉而又怆楚的歌声,李白的心情也变得沉重起来。他站在船头眼望着头上的一线青天,再看着眼前光着上身拉纤的船夫,捻须吟道: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上三峡》)

    船在逆水中艰难地向前行进,巫山神女峰遥遥在望,李白心潮起伏,他回忆起当年初入三峡的情景:

    那是草长莺飞、桃花流水的春天,李白怀着“已将书剑许明时”的雄心壮志,屹立在船头上。他初次见到巫山心中兴奋的心情,直到如今还记忆犹新:

    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

    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

    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

    (《宿巫山下》)

    眼看着离家乡越来越近,李白的心一阵紧似一阵。他看了看身上所穿的囚衣和身旁的枷锁镣铐,越想越不是滋味,不禁感叹:“这叫我如何去面对蜀中的亲友,那企盼我高头大马衣锦而归的父老乡亲哪?”泪水在李白的脸上潸然而下。

    船至夔州(今重庆奉节),李白与两个解差下船,王仁要到县衙办公事,赵义则陪着李白登上了白帝城。

    白帝城(在今重庆奉节县东)上的诸葛庙依然如昔,没有大的变化,可是,李白此次的心情与以前初游此地时却大不相同。诸葛亮的塑像依然端坐在祠堂中,只是庙中的香火比以前萧条多了,来上香的人寥寥无几。李白恭敬地在诸葛亮像前上了三炷香,拜了又拜。面对这位一生景仰的先贤,他感慨万千地说:“诸葛先生,想你我都有一样的匡君之志,绝世之才。可你却拯汉室于危亡之际,延汉祚五十余年。功高一世,名满天下,万代景仰。可我几十年浪迹天涯,仗剑去国,几度沉浮。如今却披枷戴锁,远流蛮荒。真是愧对先贤……”

    诸葛亮身穿鹤氅,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端坐在上方,两眼微眯着,好像是在望着他。诸葛亮仿佛在含笑问他:“李白,古之君子事君有三种:上者以师,中者以友,下者以奴才。你做到了哪一种呢?”

    李白恭敬地拱手:“诸葛先生,李白我没有做奴才!但是惭愧,我也没有能做成帝王的朋友,更没有能成帝王师,我成了帝王的囚犯!”

    诸葛亮仿佛点了点头:“你李白能自重自爱,不做奴才,翘然独立,在当今之世,也算不错了!”

    李白上前一步,大声地道:“不!孔明先生,我李白有王佐之才,大鹏之志,于国家危难、百姓涂炭之际,不能如先生为帝王师,成就王霸之业,反倒披枷戴锁,远流蛮荒,我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啊?先生,我错在哪里呀?”诸葛亮又化成木然泥像,没有回答……

    扶着门框的李白,缓缓地滑下来,跪在像前喃喃地道:“孔明先生,我错在哪里?我错在哪里呀?”

    天色已晚,李白站在观星亭上,望着夕阳下的群山,耳边不时传来阵阵哀伤的猿啼。

    李白望着西方暮霭中的层峦叠嶂,心潮起伏:那远在天边的云山,不就是我家乡的大匡山吗?我那年迈的爹娘,你们的身体可好?儿子不能给您尽孝,争得封赠的荣誉,反而给您二老增添辱羞,有累门声。我那月圆小妹,为兄答应你高车驷马迎你出蜀一游的许诺也未能实现,实在是对不起你呀。

    这时天色渐暗,西方的太白星在天空中闪烁,李白望着这颗他的命星自言自语道:太白星啊太白星,难道我真是你的人间转世?莫非我真是个谪仙人被贬下凡,来人间受罚的?为什么我的命运这么坎坷多舛?难道这真是天命吗?

    太白星在夜空中眨着眼,没有回答……

    第二天,奉节县令领着差役来到了白帝城。见了李白,向李白念诏书:“《以春令减降囚徒敕》:其天下见禁囚徒,死罪从流。流罪以下,一切放免!”

    李白颤巍巍地接过诏书,看着,叨念着:“流罪以下,一切放免……我遇赦啦?无罪啦!”他抬眼望着东方:“夫人啊,夫人,知道吗?我无罪了,我赦免啦!”他流着泪,突然举起敕诏,回身向西:“父亲、母亲、月圆!我被赦免啦!”他奔向武侯祠:“孔明先生,我被赦免啦!”他奔向最高处向着群山叫:“我无罪了!我被赦免了!”

    三峡的山谷中在回荡:无罪……无罪……赦免……赦免……

    奉节县令想请李白回县衙住几天,为他接风洗尘,被李白婉言谢绝了,他要回家。他从身上脱下犯人的囚服,投入了大江。

    乾元二年(759年)三月,李白获得赦免,便立即乘一叶小舟在三峡中顺流而下。阳光照耀着江水,闪闪发光;两岸的猿猴,三五成群地出现在三峡岸边的树林里,像欢呼似的发出啼叫。

    小船在江心中愉快地颠簸着,李白站在船头,昂首迎风。两岸的山峰像跑马似的向身后奔跑。船在江中快如飞箭,船头激起雪白的浪花。

    李白站在船头愉快地唱起了巴蜀小调: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

    轻舟已过万重山。[1]

    歌声中,小船离白帝城越来越远,轻快地驶过巫山神女峰,掠过秭归屈原祠,穿过明月峡、黄牛峡和西陵峡,向江陵飘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