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重振大明
繁体版

第332章 成宣之治

    “紫阁功臣的人选,众卿有推荐吗?”

    对资格贤臣略微提了一下,朱由检询问群臣道。

    相比人数众多的紫阁贤臣,皇帝之前明确说过不到二十位的紫阁功臣,才是群臣关注的重点。

    甚至可以说,很多臣子心中,早就列出了紫阁功臣的名单。

    只是因为皇帝前段时间一直没提这件事,朝野上下又被重制礼乐等事分散了注意力,紫阁功臣的事情才没有引起热议。

    如今皇帝在紫阁中提起,群臣立刻积极发言。内阁首辅黄立极道:

    “陛下说在紫阁中陈列开国、靖难以来的贤臣和功臣。”

    “臣以为功臣之首,莫过三杨。三杨入阁,辅佐朝政,天下清平,朝无失政。”

    “杨士奇、杨荣、杨溥,当为紫阁功臣!”

    此言一出,内阁大学士纷纷赞同。

    作为确立内阁地位的人,三杨在大学士心中的地位,自然可想而知。

    内阁从咨询顾问机构,变成裁决机宜的中枢衙门,如今的这些大学士,都得感谢三杨。正是他们借着英宗皇帝年幼,在正统年间掌权,完成了这一改变。

    所以黄立极首先提起的,就是这三个人。

    其余文臣对三杨也很推崇,同样认为这三个人应该列为紫阁功臣。即使有异议的,也不过认为三个人占三个名额太多,应该减去个功绩小的而已。但是谁的功绩最小,却又各持一端。大部份人认为,应该同时列入。

    朱由检对这三个名字,则是很不满意。三杨在文官中的名声是大,但是在朱由检看来,却不认为他们能称得上功臣。

    交趾布政司丢失、麓川之役连绵、还有随后发生的土木堡之变,都有三杨的责任。正是因为他们排斥武事,对边疆不够重视,引出了这么多事端。

    这样弃土失地的三杨,怎么能称得上功臣呢?太祖成祖复生,恐怕会拿鞭子抽他们。

    如果以三杨作为紫阁功臣之首,恐怕紫阁会和宋朝的昭勋阁一样,被人当成笑话。

    只是公然反对这么多臣子的提议,在朱由检看来也没必要,所以他斟酌之后,迂回道:

    “若是三杨能列入紫阁功臣,那么胡濙、张辅呢?”

    “他们五人就占了五个名额,实在有些不妥。”

    “而且这些人大部分时间效忠成祖,更应该作为成祖功臣。”

    “朕以为当仿照南京鸡笼山的太祖功臣庙,在北京择地建成祖功臣庙。把靖难功臣和辅佐成祖治世的功臣,列入功臣庙中。”

    用这一个办法,否决把三杨列为紫阁功臣。

    同时,还有加强成祖地位、稳固燕王一系继承权的用意。

    毕竟他是打算将宗室分封的,为了避免那些藩王有了封地后乱起心思,必须抬高成祖地位、强调现在的皇位属于成祖后人。

    群臣虽不知皇帝的用意,但是对建立成祖功臣庙,却又不好反对。他们就是对靖难之役有看法,也不敢在皇帝面前公然说出,认为成祖和靖难功臣不对。

    只是对三杨被列为成祖功臣,则提出了异议。

    东阁大学士郑以伟道:

    “三杨虽为成祖效力,但是他们秉国,却是宣德、正统之时。”

    “把他们列为成祖功臣,似有不妥之处。”

    三杨功劳再大,面对靖难功臣也是小字辈。他们进入成祖功臣庙,就只能排在后面了。

    说不定连张辅的位次,都要高于他们。

    朱由检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不希望人们推崇三杨、以这三个人为榜样,所以道:

    “仁宣之治,上承成祖。”

    “而且仁宗当国不过九月,他的功绩,更多的是在监国时立下的。”

    “所以仁宣之治,更应该称为成宣之治。”

    “这是太祖治世后,大明的又一个治世。”

    “三杨和胡濙、张辅等人,都是成宣之治的功臣!”

    借着谈论功臣的机会,把大明文臣推崇的仁宣之治,改为成宣之治。进一步加强成祖的地位,改变成祖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

    群臣听着皇帝的这些话,感觉像吃了苍蝇一般。因为他们对太祖成祖,那是十分不待见。

    仁宗、宣宗这样的好皇帝,怎么能和成祖连在一起呢?

    成祖闲着没事就去北伐,把天下搞得混乱不堪,仁宗、宣宗停止用兵,与民休息,怎么能和成祖一样呢?

    当今皇帝把成祖、仁宗、宣宗连在一起,让他们极为不适。

    朱由检其实也不适,因为他不认为,仁宗、宣宗的功绩,能比得上成祖。

    这两个皇帝不修武备,导致交趾丢失、麓川兴起、蒙古复苏……他们遗留下来的祸患,在正统年间爆发,引发土木堡之变。大明蒸蒸日上的势头,就此戛然而止。所以朱由检从不认为,仁宗、宣宗能比得上成祖。

    无奈大明的文人推崇仁宣,对太祖成祖看不上,朱由检只能把成祖和仁宗、宣宗连在一起,塑造出“成宣之治”。

    为了加强这个概念,朱由检道:

    “郑和七下西洋,皆在成祖、宣宗之时。”

    “其时万国来朝,大明所知各国,莫不臣服大明。”

    “朕至今思之,仍旧不胜神往。”

    “若是大明的水军一直如此强盛,焉能会有倭患?”

    “泰西诸国的洋人,又焉敢进犯东宁和香山澳等地?”

    “占据吕宋的洋人,又焉敢杀害海外子民?”

    对郑和下西洋的事情,可谓不胜神往。

    就是现在,大明如果能有一支堪比郑和舰队的水军,朱由检就敢驱走洋人实行分封,把大明的流民往南洋迁移,降低人口压力。

    只是大明的水军没落多时,朱由检这个时候,只能重新组建。

    群臣对此有不同看法,大学士郑以伟道:

    “三宝太监下西洋,所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者亦以万计。”

    “纵然四夷宾服、所获珍宝无数,于国家又有何益?”

    “此弊事也!”

    成基命、李标、刘宗周等人,也纷纷持这个看法,不认为郑和下西洋是好事。

    甚至还有人劝谏皇帝,不要好大喜功、太过关注海事。

    朱由检懒得和他们争辩,也不想和他们商议自己能一言而决的海外事务,避免这些人关心之后,海外事务又起波澜。所以他直接道:

    “由郑和下西洋之事,可以看出仁宣之政,沿自成祖之时。”

    “交趾布政司等事,同样也是如此。”

    “故而朕把成祖和仁宗、宣宗相连,尔等可有异议?”

    群臣这下没话说了,因为皇帝的意思,已经明明白白。就是强行用这些事,把成祖和仁宗、宣宗关联起来,整出个“成宣之治”。

    甚至刘宗周等人,还想到了周朝有名的“成康之治”,认为皇帝想拿成宣之治这个名字,碰瓷成康之治。

    这种往祖上贴金的事情,他们就是有异议,也只能够憋着。

    此时此刻,很多人真的明白了,为何本朝不修本朝的史。都按这样贴金,修出来的史书谁会信?

    朱由检却不管不顾,见到无人反对,只当他们默认。向黄立极道:

    “《国朝纪事》一书,要把成祖、仁宗、宣宗年间的事情,相连起来书写。”

    “成宣之治,上承洪武之治,是为国初治世。”

    “这两个时期的功臣,要放在太祖功臣庙和成祖功臣庙祭拜。”

    “太祖功臣庙的名单,也要重新厘定。把有功的臣子,尽量加入进去。”

    安排礼部和太常寺,厘定太祖功臣庙名单,在北京新建成祖功臣庙。

    然后他才和群臣继续商讨,紫阁功臣的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