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梧谣
繁体版

第二部分:魏博红雪11黄金

    (十一)

    唐军六十万人溃败,一时之间像无头苍蝇一样四散奔逃。命都要保不住了,当然没有人会回去营帐收拾随身行囊,或者,带点吃的。因为连口干粮都没有随身携带,逃亡路上只能沿途抢劫老百姓。

    其它几位节度使都已经自顾不暇,不纵兵抢粮就不错了,还敢阻止这帮红了眼睛的兵将?只有李光弼王思礼,两人一向治军严明,前方的“天意”出现后,他们也立即接受现实,严令军队不可抢劫,饿个一两天退回河东道地界便安全了。

    比起他俩的有条不紊,其它几位节度使完全控制不住军队,南逃至河边仍是争先恐后,尸体几乎截断黄河。

    最惨的还是郭子仪。尽管他也是迅速接受了现实,但是巨大的悲痛让他几乎想自刎在邺城脚下。他回过头去看看他身后的朔方军,哀声连连,伤亡过半。这支军队跟着他征战半生,从年少成名到年逾六旬,尤其这两年,几乎就是单凭这一支军队,保下整个大唐北方的光复和安定。如今,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郭子仪强打起精神,组织朔方军撤退。他还不能倒下,还没到山穷水尽的时候,朔方军是他的一切,他又何尝不是朔方军的主心骨。

    朔方军南逃还不到一天,后面周贽已经率范阳军主力追了上来。这是他和史思明事先商量好的策略,朔方军是大唐最强悍的一支部队,只有消灭了他们,史思明才能放心大胆的南下。

    郭子仪心道:“老夫十七岁中武状元的时候你还在流大鼻涕呢吧,如今竟敢这样得寸进尺!”,于是在到达河阳的时候回首迎战周贽。河阳背靠黄河,对郭子仪来说这是真正的“背水一战”。朔方军半辈子没打过这么憋屈的仗,郁积正无处发泄,眼看要逃出生天了还后有追兵,顿时气焰就起来了,几个回合下来便杀退周贽。

    周贽带军退去后,郭子仪也并没有过河,而是在河阳清点军队,整装待发,因为黄河对岸就是东都洛阳。他不能退,也不敢再退了,洛阳是他亲手光复,这才一年多,就算拼了这条老命,他也不能让洛阳再次落到史思明的手里!

    回来报捷的士兵把这个戏剧性的过程从头到尾讲了一遍给史朝义。殷淑微笑的站在一旁。那个士兵讲完过程便开始吹嘘史军如何了得,如何杀的唐军片甲不留,毫无还手之力,殷淑打断他,关切的问道:“大王无碍吧?斩杀唐军多少人?有没有把朔方军全歼?”

    “慕将军,大王无碍,甚是开心,不停的说‘天助我也,李唐气数尽了’!其实我们并没有斩杀多少唐军,反倒他们自己溃败相互践踏死伤无数,大约五万人吧。大王已经命令连夜挖了一个五里长的大坑,不管死活全部掩埋。朔方军处在大风正中间,也死伤惨重,肯定过万了。但是大王说‘便宜了这个老头子,让他逃了’,现在郭子仪已经往洛阳方向逃去。”

    “好,大王是真龙天子,天意都帮着大王。”殷淑转头对史朝义淡然的说道:“小将军赶紧准备,我们尽快启程去相州跟大王汇合,现在要对付的是安庆绪了。”

    “好,我这就去准备。”史朝义懵懵的点点头,好像父亲的胜利跟他完全无关一样,他“欢天喜地”的程度,甚至还不如那个来送信的士兵。

    说完殷淑也赶紧回去了。一进屋子,本来坐在桌子两边等他回来的慕云和陆灵霍然站起。殷淑一言不发,径直走到桌旁,木然的坐下,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陆灵和慕云刚刚也从回来的士兵那里大概知道了相州战场的戏剧性的转变。他们也无法接受这个结局。慕云见殷淑不说话,自己也不知道说什么,此时此刻他跟殷淑一样,心都痛的撕裂一般,谁也说不出安慰谁的话语。

    半晌,陆灵拉住殷淑的袖口,轻声道:“兄长,不得不说这就是天意,大唐永远的失去魏博了。”

    “何止是魏博。两年前皇帝决定先取两京再图河北的时候,大唐就永远的失去了整个河北。只是,我以为,他会珍惜这最后的机会!魏州那一万多军民白死了,相州五万多官兵也白死了,更是苦了河北的百姓,生不逢时,命如草芥。”殷淑语气平缓,但是陆灵能听出他话语中的悲痛,失望。

    陆灵手上用力,抓紧殷淑的手腕,“兄长,我们走吧,不要去相州了。胜败已定,已经不是兄长可以挽回的了。”

    殷淑愠声道:“不行!史思明得了整个魏博,这等天赐良机他必然要杀了安庆绪,然后一鼓作气直取洛阳长安。他传令让我们去相州,正是希望我出谋划策引出安庆绪。如果他想见好就收回去范阳,那便会带着大军回到魏州而不是传令我们过去了。”

    “恐怕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史思明南下洛阳了。”

    “还有,还有。郭子仪一定不会过黄河,他必然誓死捍卫洛阳。史思明之前答应他的范阳军,等到攻下邺城,那二十万两黄金全部分发给将士,所以只要这笔黄金不见了,范阳军心生怨恨,恐怕不会愿意跟他南下。”殷淑仿佛抓到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慕云,你即刻去探听郭老令公在哪里驻军,然后跟他说,七日之后抽调五千精兵强将,假扮失散的唐军绕路到漳水北岸隐蔽等待,之后若是有粮草经过,全部劫走,不要回到任何节度使的驻地,让这五千人带着我之前给他的袋子直接回去长安!等等,我还是再写一封信吧!”

    “兄长,慕云一直跟着你,一下子走三四天恐怕史思明能看出端倪,我一向独来独往,你就说给我留在魏州了也不会引起别人的怀疑。所以还是让我去郭老令公那里传话吧,我明白兄长的意图,一定将话带到。”

    “这,你去?”

    “兄长可以信我!”

    “并不是我不信你,而是怕郭老令公不信你。事关重大,光凭口信恐怕不行,而我已然没有任何信物能证明自己的身份了。”

    “兄长放心,我曾跟着老令公学艺五年,算起来有师徒之谊。他一定信我!”

    “原来如此!你,快去快回,路上小心。”

    一天后,史朝义和“慕起”来到相州,邺城南面的驻地。安庆绪一直吵着让史思明来救自己,结果史思明真来了,他抢完粮食又关闭城门不出去了。

    他不出来史思明也不叫门,也不攻城,也不传递书信,就这么安静的驻扎在城南。安庆绪明白他的意思:传国玉玺都给我了,就等你自己走出来让位了。早点让位兴许心情好留你一条狗命,再让我在城下喝几天寒风,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殷淑和史朝义一进门就忙不迭的跪下恭喜史思明。史思明拉起“慕起”,随口让史朝义退下。

    “二弟,我说了,你我仍兄弟相称,这次进兵相州,没有提前告诉你,完全是因为攻城略地都是兵将的事,你一个文弱书生全无武力,事先知道,无非也只能坐在魏州那里等,还白白跟着着急。”

    “大王既然这么说,那我就再叫一句大哥。想必大哥对我心里有疑,所以不敢告知军情大事,但是大哥不觉得奇怪吗?”

    “什么奇怪?”

    “你突进鲁炅大营,郭子仪早在后面做好陷阱等你自投罗网,要不是大哥天命在身,有神风相助,这一仗恐怕全军覆没了。是谁走漏的消息呢?”

    “将领都是当天出发的时候才知道的,校尉级别以下的更是到了相州才知道这次是真打。之前知道这个部署的,只有本王,和周贽。”

    “周大哥肯定不会告诉我,所以大哥你不用再怀疑我了,我若是奸细,当初在魏州杀萧华之后,也不差一刀再结果了朝义,我直接占据魏州不是更好?我怎么样也比那个崔光远强吧。”

    “二弟,我从未怀疑过你,之前进攻邺城不告诉你,就算是大哥的不是!但真的不是因为怀疑你才不告诉你的。至于周贽,这件事确实可疑,但是他跟随我多年,一直在我身边,手里折过的唐军性命,没有一万也有八千,恐怕他就是想给唐军当奸细,唐军也会当他是诈降。”

    “那他有没有可能是安庆绪的人呢?”

    “这,这也不大可能吧。他之前不被安禄山重用,才跟在我身边的。”史思明低头沉思了半晌,又对“慕起”道“二弟,这件事我会慢慢调查,眼下有个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你去办。”

    “我知道,让安庆绪自己走出邺城,交出那二十万两黄金!”

    “正是!本来天赐良机我前日便可一鼓作气南下直取洛阳,可是这帮范阳军无利不起早,全都惦记着先拿到邺城里面的黄金。我不能强令他们去打仗,本来相州之胜都是捡来的,再追击到洛阳,怕是就没那么容易了。而且唐军虽败,但是主力军队撤走的井然有序,朔方军实力犹存,李光弼和王思礼的队伍更是全身而退!本王的胜利无非就是杀了五万跑不动的老兵伤兵,现在仍是骑虎难下。”

    “这很简单,派人买通安庆绪身边的将军和宦官,他本来就是个没有主意的,降唐必死无疑,不如早早降了大王,用那二十万两黄金换自己一条命。此事小弟去办,大王请坐等黄金吧。”

    “哈哈哈,辛苦老弟了,我知道这种事只有你行。”史思明尴尬的笑笑,之前自己瞒着“慕起”发兵,而人家一到相州,字字句句都是为自己出谋划策,他不免觉得有些惭愧。

    殷淑回去之后果然让慕云潜进邺城,收买安庆绪身边的张通儒,高尚等人。这些人看着安庆绪手握二十万两黄金却一个金豆子都不愿分给他们,早就心生不满,得到史思明的“分钱约定”后便忙不迭的跑去找安庆绪,早中晚三次吹风:史思明最忠于太上皇,现在念旧情千里迢迢来救援圣上,圣上前几日不出城跟他里应外合包夹唐军也就罢了,现在答应以皇位相让却又毁约闭门不出。这道城门又能抵挡多久?对于史思明来说踹开城门进入邺城就是一脚的事情,都不用再踹第二脚!

    安庆绪本来就不知所措,这回更加动摇了。这时候他的几个儿子也全都出来劝降,很明显,你投降的越早史思明还可能有点风度,弄不好还能给你封个王安度晚年,否则魏州屠城就是前车之鉴。

    安庆绪彻底失望了,保命要紧,赶紧给史思明写了一封信:称臣。

    史思明接到殷淑拿过来的信后,咬着牙一笑:“几天前还硬的不行,以为拿了唐军几万担粮草就可以跟我硬扛个一年半载!现在想称臣,晚了!”

    殷淑忙说道:“大王,不必动怒,你回信给他,也不用推辞帝位,就说两人都做皇帝,各自占各自的地界,结为联盟共同钳制李唐。这样他才能放心开城门,如果大王坚持不受帝位或者欣然接受,安庆绪都会担心这只是您的缓兵之计。这个邺城,唐军六十万人都半年没有攻下,大王不能再在这上面浪费兵力。”

    “有理!”

    史思明经过之前隐瞒“慕起”一事后,更加相信他是真心回来辅佐自己的,并且这个主意有理有据,确实是上上策。

    安庆绪看到史思明的回信后,果然相信了他是有“诚意”的。于是他直接带了二三百人,亲自到城南史思明的营帐叩头谢罪,迎接他入城。

    史思明得意的笑了。他这一生从来没有这么得意过。他跟安禄山的出生日期只差一天,从小相识,但是在安禄山面前始终是小心翼翼,这么多年也是鞍前马后,忠心耿耿。可惜大唐的皇帝只看到了安禄山,却看不到他史思明,安禄山一人独领三道,占据整个大唐半壁,自己却连个节度副使都是安禄山帮他求来的。

    安禄山起兵,史思明终于做上了范阳节度使,帮他安定大后方。那两年他一直盯着安禄山,知道他已是强弩之末后立即反过来投降了李唐,这回终于名正言顺的换回来个节度使的位置。

    安禄山死后,这大唐半壁就是他史思明的了,他怎么可能甘心就做个范阳节度使这样的“小官”,于是降而复叛,这一次,他是要当皇帝的。

    史思明一瞬间的犹豫都没有就下令杀了安庆绪全族,兄弟姐妹,所有亲眷,包括之前收买的张通儒,高尚等人,连根拔起,一个不留。安禄山被史思明灭族了。

    慕云一直在殷淑身旁,看到史思明下令,毫不犹豫跳出来一刀结果了安庆绪,一颗头颅滚到地上,上面还是安庆绪张大的嘴巴,和那句没有说出来的话: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