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一代的奋斗史
繁体版

第三百三十一章 三夏(二)

    这老天爷是不怕诟骂的,也许是耳聋眼花,听不见,看不清,对人们的诟骂也就不当一回事了,还是意气用事。心情高兴就笑一笑,不高兴就阴沉着脸,伤心就落泪,愤怒就刮急风、闪雷电、下暴雨、落冰雹,爱怎么着就怎么着。

    这几天可能就是玉皇大帝心里闷闷不乐,一直阴沉个脸。到11点钟以后,不知被哪位姬妾逗了逗,才勉强笑一笑,但笑得极不自然,阴云未散,不长时间就又阴下来。

    今天一大早,可能是遇上伤心事,眼里噙满泪水,脸色极为难看,阴的吓人,喘着粗气。水汪汪的一上午就过去了,到中午以后脸面轻松了一下,接着就又绷紧了。

    晚上,没有了月光,只有惨白的夜空和萧萧的夜风,吹在人身上,感觉极凉,让人感觉到了有点暮秋的凉意。可是今天才是6月12号,刚好处于初夏,这种感觉就不大对劲了。

    老天爷手下的司雨神是谎报了人间的旱情,还是受了水族的贿赂?

    一整天,雨几乎就没有停,真成了“烂场雨”。秋种的活已经干完,麦还没有打下来,人们也没有办法,难道就等着垛在场边的麦子发芽吗?

    连着晴了两天,麦场也晒干了地皮。终于可以摊场打麦了,村里人都难得有了笑颜。

    李勃的大哥李金家的小麦,前期天好时已经打过一场,剩下的全部摊开,也没摊满一场,也不能算厚,如果用牲口拉石磙碾,到下午6点也可以打完。

    李金心急,一上午就跟着打场的手扶拖拉机跑,好不容易才排上号。

    机手是个十八岁的年轻孩,邻村匡庄的,技术不熟练,轧场时埏不住石磙,几场麦都打得不利索,每场都会出现几绺没有碾碎的麦秆子。但市场紧俏,能找到机手和手扶拖拉机已经很不容易了,根本没得挑,也只能硬着头皮用了。

    令人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中午打头遍时,就轧坏了一杆木扠,下午打麦时,不知怎么搞的,把在场里帮助干活的银远推倒,车轮又从左腿上轧了过去。

    银远被保金用架子车拉倒乡卫生院,经医生检查,幸好没伤着骨头,也没破皮出血,只是肌肉损伤,不能行走了。拿了几块钱的西药回来,不能干活了,只能在家养伤了。

    因为三夏大忙,乡卫生院的医生护士等医务人员大都是“一头沉”,家里有地,大都回家收麦、种秋去了。留下值班的只有两个人,一位坐诊,一位负责抓药。值班的医生也是敷衍了事,把病人打发走了事。

    昨天在乡卫生院,值班医生也只是把银远受伤的小腿骨和脚面捏了捏,说没有伤到骨头,拿点药养养就会好了。还说如果不相信,明天你们可以到县医院拍X光片,再检查检查。

    过了一晚,银远的伤情未见好转,家里人不放心,保金要拉着银远去县医院。匡庄的手扶拖拉机的主人想对付过去,银远也是图省事的人,怕麻烦,也不想去检查。保金坚持不妥协,机主也害怕事情闹大,才同意拍片检查。

    拍片结果出来,发现银远的小腿骨有一道裂缝,但并不很严重,总共花了20多块钱,拿了几瓶接骨丹之类的药回家服用。

    与此相联系也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银远急着回平顶山的矿上上班,可是不能下床走路,还如何能上班?不上班就要被扣钱,误工收入就是一大项。生活起居需要人照顾,给家庭也带来负担。两村村挨村,乡里乡亲的,开口要钱不合适,又怕得罪他们,将来西北地里的庄稼就会吃亏。

    为此,家里人忧心忡忡。

    李金和银远家的麦都打过一遍,轮到李勃家了。保金说啥也不愿意让匡庄的这家打了。

    刚好大李楼有个机手也在村里打过几家的麦,技术令人称道,一看就是一个老玩家。手扶车上一坐,把不用扶,自然就转得很圆,一磙挨一磙,轧得干净,麦秸也碎。名师出高徒,他带的一个十七八的徒弟轧场也一样好。

    看天又想变阴,太阳久不露面,保金决定连打两场,一下子把所有麦子的头遍都打完了。

    付打麦的钱时,机手客气了一番,留了15块钱,比邻村那位机手一场要15元还嫌少,实在便宜多了。

    时代在变化,观念在更新。

    过去村里是老年人当家,不愿接受新事物,也不舍得花钱。现在基本都让权了,如根全这样种田的行家里手也让贤了,不管不问自享清福去了。

    年轻人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也使得许多事务进展顺利多了。用机器打麦,在过去很少见,年轻人一提,老年人就吹胡子瞪眼:“慌个啥!这牛喂就白喂了,不让它干一点活?”现在年轻人当家,话就改变了:“也是这个理,麦收宜早,花点钱没啥,一场雨来,一年的白蒸馍就会变成黑窝头!”

    白天一天风都很可人,也朝一个方向刮。若是傍晚时分也这样,就太美了。然而好天一打场,傍晚必刹风,打下的麦子没法扬糠,人便急了:“这一到晚上就没风,真他妈的跟人找别扭。扬扬清清拉家里该多好!像这,晚上还得在外露营,守着等风来。”

    李勃回忆起来,1984、1985年的时候,年年的麦子家家都吃不完,旧粮和新粮交叠着放,想卖给粮管所还要求人批条,人家才收你的。没门路的,只好把麦子都堆在家里。那时人们没有怕丢粮食的,成场的麦子堆在场里,也不用人夜间看护,

    这几年人口多起来,地越来越少,糊口又成问题了,偷粮食的事时有发生,人们不得不格外谨慎起来。打好扬不出去的麦子也怕被人偷走,只得在场边树下,天当房、地当床地露宿看护。

    李勃这几天,从早到晚,都是一个生活模式。

    早上贪睡,家里有人喊,才会起床吃饭,饭碗一扔就马上到麦场上去。先用大扫帚把场漫扫一遍,或者把早晨父亲扬场时集聚在场上的麦糠推到场边上。清理完毕,就开始用抓钩搂麦垛,用木扠推到场边,依次撒开。一场麦摊好就是一个多小时。

    摊好场,来不及休息,就要套牲口,轧场。这时才能够歇息一会儿。

    而他父亲根全赶牲口转场,却休息不得,只有喝水时才让五弟人宝牵牛绳转一会场。

    轧三遍翻两次,接着就是收场,把麦粒推到场边堆起来,重新再摊一场,就到下午两点多钟,该吃中午饭了。

    吃过午饭,又得上场,重演上午的一幕。

    打场这七八天,就像把人拴在了场上一样,解手只用麦秸垛挡一挡,根本就没有人跑到村边的厕所去解小手。

    下午收完场,如果再扬干净,拉回家,就9点钟了。随便吃过晚饭,准过10点,

    一天下来,疲乏得很,有好电视节目也懒得看,只想去睡觉了。

    在地头临时糙的打麦场,待麦子打完,还要犁地翻起来,恢复成耕地。因为错过了播种季节,农民们便在这块复垦的田地里种生长快的绿豆、豇豆等植物,或者等一段时间种萝卜、白菜等蔬菜类植物。有的人为保证与临近的玉米大田保持一致,就把剔的玉米苗移栽过来,到秋收时也能和大田的玉米一起收获。

    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农民爱土地的深情是无限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无止境的。

    一夜的甘露,使刚长到五六片真叶的玉米嫩绿可爱。东升的旭日,更是让叶片上的露珠晶莹剔透。

    四野广阔,万里无云,碧蓝的天空如同刚刚洗过一般。人们奔走相告,见面都微笑着点头示意,匆匆忙忙相遇,急急忙忙离开,没有空闲时间聊天,得趁这么好的天气倒仓晒麦。

    李勃家里今年收了50多袋小麦,今天一下拉出40多袋去晒。可以说,这摊开的一场麦就是一家人全年的白面馍、命根子。

    有人开玩笑说,中午12点有突如其来的雷暴雨。李勃真想骂他一句:“讨人嫌!”

    22天的假期就要结束,即将返回工作岗位。李勃临行前,专门去看望了在家养伤的堂哥银远。

    银远有些伤感的地说:“兄弟,你可以回去上班了,恁哥我还不知道要再养多长时间啊!”

    一旁的嫂子也抱怨:“本来50天的假,这都快歇俩月了,光靠吃死工资,一家人咋过呀?”

    李勃本想说几句安慰的话,但看银远行动艰难的样子,竟然一句话也没能说出口。

    帮父亲最后干了一次活,就是捞麦糠,又收获了10多斤麦子。

    晚上风大,人宝送李勃赶火车,骑车到东风桥,恰巧赶上一辆去火车站的机动三轮车。李勃赶紧让人宝先回家,自己就坐这辆机三去赶火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