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一代的奋斗史
繁体版

第三百三十章 三夏(一)

    夏收、夏种、夏管,是谓“三夏”,是农村一年之中最忙、最紧迫的一断时间。

    李勃请了公休假,要回老家支持三夏大忙,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因为眼镜问题,李勃顾不得吃早饭,急急忙忙地骑车跑到省人民医院的眼科研究所,准备取出先前在这里配的近视眼镜,而后就去火车站赶火车。

    不巧的是,眼科研究所星期天也休息,只有两个急诊的科室上班,其它全是铁将军把门,牛头牌的暗锁把门锁死了。

    眼看快九点了,眼镜没法取,就考虑这20多天,得把自己的自行车停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毕竟,这是个人最值钱的固定资产。

    想到在蔬菜公司的同学苏小梅,离这儿不远,就在花园路上。李勃赶过去,却被同事告知已经请假回老家了。再想找别的同学,似乎也没把握,索性把车放到厅机关大院的车棚里,估计应该是安全的。

    在10点前坐公交赶到火车站,因为没眼镜可戴,麻烦多多。买火车票必须凑到窗口前,使劲眯缝眼才能看清车次。买了292次火车的票,进站时又差点认错一位女同学。

    一路还比较顺利,下午到家,还能帮助家里干三个小时的农活。

    刚刚下了一场透雨,村里的麦子还没收割多少,家家户户都忙着趁墒情好,抢种秋作物。

    今年许多庄户人都学会省事了,直接在没有收割的麦田的麦垅里点种玉米、棉花或者大豆,赶土地的墒情,不再等收割完麦子,翻地起垅再种了。

    村里人都想发烟叶财,今年的烟叶也确实长势喜人,整个大西北一大块地一片碧绿。在收割红林岗子上的麦子时,李勃往北一望,平展展绿油油的烟叶,随风翻滚,犹如满塘的荷叶,竞相展绿。

    与此相对应,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种棉花,需要整枝打叉、打药喷肥、采摘晾晒,人称“七十二遍功”,太费事,价钱又不高,村里人只得舍弃了。

    今年糙麦场时,大概是抗旱浇水糙的,糙好之后,还没来得及打一场麦,老天爷又给灌了一下子,麦场里存了一洼一洼的雨水。喜哥家的麦场,水更多,根本就没来得及糙。牛往里一跳,就陷到了膝盖,像插一根木棍,直接插到犁底土层了。

    晴天了,麦场却无法摊场打麦,已经收割的麦子都垛在麦场四周,麦垛像城堡,围了一座城。

    6月6日的午饭后,看天色不好,风雨欲来,李勃和一家人都匆忙拿上木扠、排杈、扫帚等工具到麦场垛垛。

    一个麦垛没垛起,就落起榆钱般的大雨点。加快进度,刚垛起来一个顶,闻有风雨之声,赶快转移起场,不管摊在场中间的麦子是否打得干净不干净了。

    刚把打过头遍的麦秸聚拢垛起来,下面的麦粒刚用扫帚扫了一半,呼地一声风起,雨就哗哗而下。

    大家一起手忙脚乱地抢堆麦粒,已经来不及,麦场里已经开始积水了,把没来得急扫的麦粒粘住了,扫也扫不起来了。连泥一起推到一边,抖成一堆,已经有部分麦粒吸水“发胖”了。顾不了那么多,找一块大塑料布先盖住,用牛套具压住塑料布上边,防止被风刮跑。

    完事,赶快撤退,李勃浑身的衣服已经淋透了。

    雨时小时大,沥沥拉拉,没完没了。偶尔停一会儿,各家各户的晾衣绳上都搭满了湿衣服。雨来得太急了,人不停地忙碌,也没能赶在雨前头。

    于是,吃晚饭时,人们头顶用化肥袋子改制的“雨衣”碰头见面,总是笑骂:“他妈的,老天爷光想着让老百姓吃发芽的麦子不成?”

    又一天的早上起来,天就一直没睁眼,连抬一下眼皮的迹象也没有。一会儿来一阵雨,让人面对繁忙的农活,干也不是,不干也不是。于是,就有人破上老本,随便它淋个透。可是如果这样,雨又偏偏下不大,体温就把湿衣服暖干了。

    下午,雨还是时下时停,村里的人抓紧时间抢补烟叶苗、棉花苗,在小地块栽大葱、茄子、辣椒。下雨这些栽下去的秧苗容易扎根,活的稳,也不用到处找泡桐树叶遮盖保护了。

    可是,到三点多钟时,从东北方向有一团白雾状的东西铺天盖地扑过来,紧接着就是呼地刮一阵狂风,哗啦啦,这雨下得那个大呀,房檐下流下的雨水成了雨帘子,再也不是滴答响的落珠了。正在地里忙碌的人躲避不及,全被淋成了“落汤鸡”。

    直到傍晚时分,天才稳住神,好像才无力下雨了,人们都准备早点吃晚饭。可还没等晚饭吃完,雨又来了,哗哗地下个不停,有些房顶开始往屋内漏雨了。

    夜里刮了一阵大风,天上乌云散去,灰云散去,白云散去,终于到天亮时,变成了万里无云。

    湛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让人终于欢喜起来。赶上端午节,把被雨淋湿变黑的麦垛扒开,终于可以晒晒太阳了。

    为庆祝久违的太阳和端午节,农民们都大方了一回,孔家店集市上,食品公司和个体户杀的几头猪、数只羊,一大早就被抢购一空。

    中午,十有八九的农户都包了饺子吃。有人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都在变着法的过年。

    大晴天,人们都是忙碌的,割麦的、拉麦的、打麦的来往不断。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上至白发老人,下至羊角小童,农忙季节村里没有闲人。

    乡村里的孩子继承了父辈、祖辈吃苦耐劳的传统,能尽力的皆尽力,劳动是人们的第一需要。三夏大忙季节,连哺乳期的幼儿也得跟着吃苦,稍大一些的孩子在地边、麦场边的树荫下照看更小的孩子。不会走路的小孩儿,极少有哭闹,像很懂事一样,理解大人都在忙。

    收获以后还要播种,生产要连续进行。人不可一日无食,也就需要日日操劳,用汗水去浇灌才能换来丰收。

    收获要做到颗粒归仓。看,年老的太太们躬着弯曲的脊背,捡起一各个散落的麦穗;播种也要保证没有缺苗断垄,细心的中年汉子在查苗补种。

    生产的第一线是激烈的战场,后面就有强大的后勤保障。专业户供应蔬菜、加工面粉面条,商店供应日常用品。年迈的适时做饭等人,年少的骑车奔忙卖冰棍。人们都在忙,为了这个金色的季节。

    李勃骑车去集市上买菜,路过孔家店高中门口,禁不住心情激动,总想往校园内观望,期盼着能遇见一位昔日的老师。

    校园篮球场上,十几个学生往来穿梭,正在激烈交锋。看到他们活蹦乱跳的身影,李勃便想起了过去在操场上驰骋的时光。看到几个女生出门往集市上走,便对同行的本家兄弟慨叹道:“这可都是我的同学、小师妹啊!”

    买菜归来,再次路过校门口,李勃直后悔没戴上眼镜,不便进校门拜访老师,一叙师生之情。

    偶尔从一块集市上张贴的墙报上得悉,母校成立了一个沃野文学社,有机会一定联系一下,重温一下当年的文学梦。

    麦场边,李勃无意间听到两个中年农民的对话,特将其记录如下。

    “昨天弄到11点才见阳光,摊场也没敢摊到边。今个还不如昨天呢,到现在还想下箩面雨哩,管不管呢?”

    “谁知道呀!天有一时的阴晴,人能人工降雨,却管不住它不下雨。”

    “摊了,见不行又垛起来。垛起来不到一个小时,天又露白了。才摊开,又成这鸟样了!老天简直是成心不让人吃麦了。”

    “摊去!不晴天也得轧,捣腾捣腾也得掉点,它准不能越打麦秸上的麦粒越多吧?”

    “又鸡巴两点多了!这不,吃过饭还是这鸟样,你不打,光落得不打场了!咳,等到啥时候才管呢?”

    “南边场里是用拖拉机轧的。”

    “轧,湿的也轧不掉,一轧都成麦片了,咋弄呀?有脱粒机中,脱掉麦粒掅晾啦!”

    “就这天也中,晴得不好,也没下雨,这不也能打下来七八成嘛!等捞麦秸时多捞点,也就差不多了。晚上来阵风,扬出去,拉家里,漂亮嘞很。”

    几多风趣,几多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