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的梦
繁体版

大戏

    那是我小的时候,父母就十分爱听秦腔。看电视若是跳到唱秦腔的频道,总要看上一阵,听上一阵。后来有了VCD,秦腔碟片也有好几盘子。对于他们的这份爱好我很不理解,也看不出任何意思。

    后来我跟着秧歌看秦腔,只见乐声时而急促,时而骤停,时而苦楚,时而喜悦,让人的思绪不由得顺着乐声的情感走。我似乎找到了一点点意思。

    再到父母在家看秦腔时,我也变得用心起来。一边注意戏词,一边注意表演。《张良卖布》也是那个时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想:国剧为什么不是秦腔呢?心中愤愤为秦腔鸣不平了。

    要说爱看秦腔,我是一般的。常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看也要说“子之爱父母,则为之计情感。”

    我们也把唱秦腔叫做唱戏。

    我曾问母亲:“你们看戏能听懂唱的什么话吗?”母亲说:“听不懂,主要看动作还有听那个调调。”我懵然,怀疑了很久。可是对于他们爱看戏,从来都不曾怀疑过。

    六七年前,村里家家普及了电三轮(也有汽油的)。若是听到哪里搭台子唱戏,很多人家都会骑了三轮去看。在外地时,这种场景我只是听说,亲眼看见还是在二一年的四月间。乡上来了艺术团,唱了好几天。我去时台下坐满了男女老少(父辈居多),好不热闹。大家对秦腔的热爱可见一斑。我的心里也高兴着。我一直认为给他们乐趣,或是一种情感寄托,都是一种孝顺。这里让我想起了陆游的两句诗: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愁风日损红芳。曾有幸在某处读到过这两句诗的另一番启示。这里我之所以不说成哲理,是因为我不懂哲学,我只说有理。

    “为爱名花抵死狂”,老年人因为阅历深,见识广,对生活的理解更透彻,因此他们更容易发现美,欣赏美。这一点我们年轻人难道不是深有体会吗?他们拍的视频中的一些花草,一些饭菜,一只小狗,一些花灯……给了他们莫大的乐趣。这种乐趣我们年轻人又能体会几分呢?他们应该走出认为自己已老的误区,也去寻找美。

    “只愁风日损红芳”表露了他们对于年轻人的爱惜疼惜之情。他们都愿担一份后辈们的负担,耗尽自己也无半点怨言。可是他们从哪里获得精神上的回报呢?在这里,我斗胆地说,看戏是养生之道之一。

    他们爱看戏,他们也上演着自己人生的“大戏”。

    《春种》就是他们的一部大戏。当河水消融,柳树抽芽,风筝趁着东风飞上天空的时候,当他们觉得天气暖和了的时候,当他们的鞋子踩在田地里觉得软绵绵的时候,他们穿上旧衣衫,换上旧裤子,伏到地里去。先是胡麻、豆子,还要趁着春雪压上地膜。以往不同的是,现在种蒜也在春种之列,数量不多,一家人够吃一年就行。这比起东北的清明前后的种蒜,那是小巫见大巫了。在这场大戏里,要说独角戏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现在的年轻人都去奔波自己的好日子去了,父辈们更多时候愿意相互帮忙,上演其乐融融的欢喜剧情。什么破案、哭冤等等,统统见鬼去吧。

    《夏收》《秋收》这两部大戏,我在其他的一些文章中都已粗略讲了剧情,这里不做复述。但我还是要谈一下之前没讲到的。在这两部戏中,他们穿着旧衣衫旧裤子出席,也必须演出点东西来。不但他们的眼前尘土飞扬,身后更是压出一道壕来。即使汗流浃背(这里绝不是泼水,黄土高原的人们爱水如命),他们也舍不得擦,任由汗水滴在了干涸的土地上。他们的汗滴儿也会分蘖、孕穗,结出粮食来。这两部戏实为一部名叫《悯农》的戏分上下部而成:上部为《夏收》;下部为《秋收》。总纲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育子》中他们扮演了一对年轻夫妇,这是一出喜戏。他们生下了儿子女子,也倾其所有,把儿女养大成人。女子嫁人的时候,他们哭得死去活来,为了能让婆家对自己的孩子好一些,更是愿意把彩礼压了又压。儿子呢?说起儿子,他们总说自己的儿子很有出息。读了书,还有本事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闯下去。说起孝顺呢?一年不在身边的儿子女子最孝顺了,给了钱了,想吃啥了自己可以买。即使生病了,现在的医院的服务又好,比儿子女子还要好。

    《拙人》中他们扮演了一对老年夫妇,这是一出苦戏。他们老了,遇事还是老八股的思想,惹得子女总嫌麻烦。这不会那不会的,总得子女的抱怨。他们总是默默地咽下委屈,从不表露出来,孩子开心成了他们最大的愿望,总是顺着他(她)。他们总在深夜里吞声饮泣。有月亮的时候说给月亮,有星星的时候说给星星,无月无星的夜晚里只能用轻轻地叹息来诉说孩子的万般好。曾几何时,他们也是人群中的先进分子,不犯错误,只求进步。

    他们演了太多太多的角色,他们是生活里的名角。从他们的角色里,我们悟出了何为悲,何为欢,何为离,何为合;也悟出了何为酸,何为甜,何为苦,何为辣。

    属于他们的更多戏份需要你们自己去解去悟,我欲无言。

    戛然而止的是我的文字,不是他们的角色。

    2023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