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请呼叫1980
繁体版

第20章:大江大河

    随着空闲时间的增多,林海升的存稿也日益丰盈,《急诊故事》在他的,逐渐走向尾声。

    于是,《人生苦旅》成为了林海升目前的创作重心。

    与创作一本剧情丰富的小说不同,散文并不讲究紧锣密鼓的故事节奏,它甚至不用刻意引起阅读者的期待感与好奇心。

    散文是飘逸的,碎片化的,讲求的是段落的美观与辞藻的精湛运用,是作者吐露心声的世外桃源。

    因此,林海升在撰写《人生苦旅》的时候,明显感受到了比创作《急诊故事》时更加轻松。

    时间与精力的双重解压,使得他有闲暇思索下一部长篇小说,该从哪个方面着手。

    继续写医学方面的题材么?似乎不太合适。

    一个是医院的环境过小,最好的创作方法是把医生当做反映世情百态、人情冷暖的一个锚点,而这一点他在《急诊故事》里已经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

    想要超越《急诊故事》,或者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剧情,着实有难度。

    二是受时代局限,掣肘之处太多,他倒是想过以一名赤脚医生为蓝本,把视野放入县、乡地区,但剧情故事可能不够丰满,想要超过《急诊》,应该是不大可能。

    至于悬疑、科幻,乃至带有幻想题材的小说题材,除悬疑推理尚有可能发表之外,幻想、科幻、仙侠类的小说,是极其不符合当代时下的潮流的。

    一个最适当的例子是:被誉为国内武侠小说第一人的金先生,在80年代仍然不入文坛主流。

    那就写一点先锋文学、伤痕文学?

    亦或是,写一部以高考、改开、特区为背景的同时代小说?

    想到这里,林海升心中升起一个念头。

    他取出一张白净的稿纸,在第一行写下四个大字:

    《大江大河》。

    ……

    《钟山》登载的《人生苦旅》第一篇,与《青春》刊登的关于林海升的作家访谈,恰巧在同一时间上市发刊。

    作者海生的神秘形象,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独自抚养一双儿女,并在印刷厂艰苦奋斗的伟大单身工人形象。

    《急诊故事》的热度未消,《人生苦旅》又迎来一波高潮。

    《青春》、《钟山》两个编辑部的收稿信箱,被一波气势汹汹的读者来信攻占了,譬如:

    “我认为在文学思潮萌芽的当下,应该给予优秀的作者同志足够的保障待遇,不能让思想先进、进步刻苦的同志,由于缺乏物质条件而做无米之炊。”

    “这样出色的作家,要及时进行慰问走访,我愿意为改善林海升同志家的境况出一份绵力。”

    “应该为这位同志寻觅一位品质优良、同样杰出的好对象,介绍相亲,缓解他的后顾之忧。”

    这些尚算是比较理性、中肯的读者来信,仅仅是提出建议,想要进行物质条件帮扶,更有甚者提出要曝光抛夫弃子、缺乏公德心的前妻。

    自然,这样的言论太过尖锐,残留着时代斗争的余韵,林海升在《青春》编辑部拿到信件的时候,仅仅扫过一眼,没有去深究。

    “不止这些信件,还有热心的读者书友为两个小孩邮寄了一些日常的吃穿用品,都存放在我们编辑部的储物间了。”

    陈小玲为第一次来到编辑部的林海升倒了杯热水,并请他在会客室的沙发上坐下。

    “我很感谢读者们的关心。”林海升在沙发上坐下,并说道:“但这样大的反应……我是不是应该公开写一篇致广大读者们的信,让书友们知道我的生活并不差。”

    陈小玲笑了:“海升,唐编辑给你撰写的作家访谈里,并没有捏虚造假的成分,有没有一种可能性,虽然有了稿费的收入,但你的生活其实并不足够好呢?

    书友的热爱,来自对你创作的文学作品的喜爱,人嘛,多多少少会有一点偏爱之情,所以你也不用太有负担。”

    林海升听毕,缓缓点了点头,也笑:“可能是我太敏感了,又或者是第一次受到这样的偏爱,不免惶恐——对了,我想问问文化宫的事情,确定具体时间了吗?”

    “确定了,十月一号,就在国庆节。”

    陈小玲想了想,补充道:“这次学习班里的学员,大多是来自各地的新人作家、编剧、编辑,也有发布过作品的大学生。

    负责在学习班任课的导师,也非常有来头。据我所知,导师队伍里有一位《上沪文艺》的副主编和《人民文学》的副主编,还有一位写过《保卫延安》的老作家——”

    林海升惊声道:“杜鹏城先生,是不是!”

    陈小玲点头:“对,现任陕西文协副主席的杜先生,还有曾任全国文协理事的徐迟先生,他在去年的《人民文学》上发表了《哥德巴赫猜想》。”

    林海升隐隐有些热血沸腾,只觉星光璀璨,文华耀目。

    这些在50、60年代就在文学界发表作品、引领思潮的前辈们,无论阅历、才华还是为人处世,都远在他林海升之上。

    只要能在这次学习班有一鳞半爪的收获,也许就能终生受益。

    他感慨道:“老实说,我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陈小玲笑道:“换作是我,同大儒们一堂习学,我也一定会晚上睡不着觉。但是在此之前,我就要发挥一个编辑的责任感问一问,新书有没有头绪?”

    林海升道:“《急诊故事》还在连载中,现在就催新书,是不是有点太不近人情了?”

    “大凡好作品,都是边写边思索得出来的灵感,作家的才思敏捷,是在日复一日的不停求索中锻炼出来的,否则容易灵感干涸——我这是鞭策你。”

    “小玲编辑,不瞒你说,还真想了个题材。”林海升端起了搪瓷杯:“不过目前就写了个书名,等我从学习班回来,再细细地想一想。”

    看过精彩非凡的《急诊故事》,即便只有一个书名,一点有关题材的想法,也足以引起陈小玲的好奇。

    “这实在勾起我的好奇心了,先说说你的想法?”

    “就写当下,写高考,写1980年。”

    说着,林海升在陈编辑的手掌心上写下四个字。

    “大江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