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请呼叫1980
繁体版

第17章:掀起一点暗涌

    并不宽敞的客厅里,李副主席和唐编辑被请入室内少坐。

    江尚荣在这种情况下很有眼色,把写好的大作交给林海升,客气地同拜访林家的客人致意寒暄过后,便不再久留。

    而林海升的余光,正好瞥到手里稿纸的一行开头:

    “啊!上午的太阳可真好啊!”

    “……”

    林海升感觉自己的眼睛好像被荼毒了。

    “今天过来呢,还有另一件事,就是采访。”

    说话的是唐编辑,他推了推鼻梁上的镜框,笑着说道:“这不仅是编辑部里的要求,更是广大读者的要求。

    海升,你看了读者来信,应该也能发现,很多读者对你这位神秘的‘海生’同志充满向往,想要一探究竟啊!”

    或许是浏览了不少女读者的来信,林海升对唐编辑口中“充满向往”四个字有一点儿过敏。

    “需要我配合说些什么?”

    “不用紧张,我就是简单问几个问题,你按自己的想法回答就好。”

    林海升看了看笑而不语的李副主席,点了点头。

    “哦,对了海升,我们会在采访的开篇介绍你的家庭情况,这个毕竟涉及到你的隐私,需要征求你的同意。”

    林海升回复道:“这没有什么,只要不公布家庭地址和两个小孩子的上学地址就好。”

    “这是一定的。”

    唐编辑从公文包内取出了本子和笔:“第一个问题,海升同志撰写这篇故事的灵感源自哪里?”

    林海升双手交握着,非常有种应对电视采访般的得心应手:

    “我对急诊和医学的初步认知,还要来自七八年前,那时候我的大女儿时常生病,街道的卫生所,区里的卫生院,市里的大医院,我都是常客了。

    所谓久病成医,慢慢的我自己也就懂了点医学知识,也对医院有所了解。

    改开之后,文学成了风潮,大家的思想火花都在泵动,如饥似渴的阅读成为了普遍现象,我也耳濡目染地读些书,虽然只接受过小学教育,但这并不妨碍我理解文学内涵。

    历时几年的阅读,我发现书店里有关医生的小说宛若凤毛麟角,卫生所,医院,护士,医生,好像被文学遗忘了。

    我找不到能满足阅读需要的作品,就自己提笔写了起来。”

    随着林海升真挚而娓娓动人的讲述,李副主席不时地轻轻点头,眼睛里间或流露出或欣赏、或满足、或感慨的目光。

    负责记录的唐编辑,更是夸赞道:“是啊,艺术源于生活,灵感源自现实,海升,你讲的太好了。”

    他接着问道:“那么,在创作的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什么阻碍?”

    “肯定是有阻碍,第一就是,写作太累了,我以为成为一名作家是非常轻松的一件事,没想到手腕就先吃不了苦头。”

    在场几人都是深谙写作困苦的,一听这话,竟也不约而同地大笑起来。

    林海升续着话茬:

    “老实说,时间上肯定捉襟见肘,一是要在上班之余腾出时间,二是要照顾两个小孩子。而我的幸运之处在于,我的大女儿和小儿子都非常懂事,但这也令我更心疼他们。

    再有的话,就是写作中的细节,我对医疗设备、医疗手段的认知实在肤浅,终究是个门外汉,因此作品里难免有瑕疵。

    我也很感谢喜欢我的读者朋友们,对字里行间不足之处的慷慨包容。”

    ……

    《钟山》编辑部。

    编辑徐兆淮拿着林海升寄来的《人生苦旅》初稿,递给主编刘平过目。

    “主编,你看看,这是海升寄来的散文初稿。”

    主编刘平立时来了兴趣,打开桌上的稿件,从头至尾很是仔细地读了一遍。

    刘平显有惊奇地说道:“这部散文开头,全然不似《急诊故事》偏于写实、沉稳的笔触,遣词造句之间明显精巧起来,非常有散文的飘逸之美。

    如果说《急诊故事》的文风像是杜子美,那么这篇《人生苦旅》就是温飞卿,这简直就是在炫技!”

    徐兆淮也十分赞同主编刘平的评价:“是啊,二者文风相差之大,让我初看时还以为收错了稿子,直到确认无误,真是不由感叹海升同志的过人之处。”

    接着,他又问道:“主编,这部《人生苦旅》咱们怎么登?”

    刘平几乎不假思索地说道:“十月的刊物上,给他新开一个栏目,就登这部《人生苦旅》!”

    徐兆淮闻言一惊:“新开个栏目?老刘,海升的确非常有才华,《急诊故事》的反响热度也很好,但新开一个栏目是不是有点……?”

    刘平自然清楚徐兆淮的意思,为新人作家新开一个栏目,既不符合《钟山》沉稳的做事风格,也太过扎眼。

    他神秘地笑了笑,点了点桌面,说道:“有件事你恐怕不清楚,自然,我也是听说的小道消息。”

    “今年八月份,燕京会议上有一份《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算是打破了国营医疗一统天下的局面,但这是一道坎,步子该怎么迈,迈多大,还没有定数。”

    “海升的这部《急诊故事》,是咱们改开后第一部医学主题的长篇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实在是恰逢其时,为医改添了一把柴火……若真因这部小说再动刀子,那时,海升同志可就不是徽京宁都巷的一个小作者了,恐怕燕京、上沪,才是他的舞台了。”

    ……

    燕京,人民大学。

    刚拿到信件的王晓波神色有点激动,顾不上和身边的同学,径直拆开信封,取出信纸:

    “晓波同志:

    你好!我是《急诊故事》的作者海生,很高兴能与你同信。老实说我在写作方面的心得有限,谈不上指导,最多只能说是交流。

    ——这并非吝啬或者过分自谦,我还需要学习很多东西,月末我就将参与徽京的一个文化宫学习班,它能为我佐证,前路任重而道远,而吾将上下而求索。”

    看到这里,王晓波朝着教学楼的方向逆向奔跑,冲回刚刚出来的那间教室:

    “主编,那个徽京学习班的名额还有么?”

    一位中年人有些奇怪的笑道:“你不是说路途太远,还是算了么?”

    “怎么会!我一定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