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请呼叫1980
繁体版

第16章:预料之外的爆火程度

    不得不说,江尚荣还真挺有毅力,两天一小跑,三天一大跑,手里也从不空着,小孩子情有独钟的玩具模型堆了半个架子。

    尽管林海升几番推阻,林幼蓓和林建设,依然很快被收买成功,成了叛徒。

    这一日,江尚荣照常上门拜访,还不等林海升去开门,林建设先把屋门开了,来了招引狼入室。

    “林大哥,最近有时间不?”

    林海升正在翻看读者来信,随着《急诊故事》连载到丰富的剧情部分,编辑部的读者来信也愈来愈多。

    《青春》编辑部的陈小玲索性每过几天封出一个包裹,整箱邮寄到林海升家里。

    “小江,我之前就说过了,怎么教别人谈恋爱、处对象,不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

    这话林海升倒不作假,上辈子最沉迷恋爱的时候,也就在上学时期搞过一段早恋,那时影响了高考成绩,他的一段初恋也随着异地分隔而腰斩。

    大学毕业之后,他的全副身心都放在了医学事业上,不然也不会闹到离婚的地步。

    可惜的是,林海升说归说,江尚荣却没怎么听进去。

    他随手拿起一封拆开读过的信件,展眼即是:

    “海生同志:你在小说里写‘春天,病房外的桃树开花了,苏俪的眼神也跟着清亮起来’,我在房间里也种了一盆花,它开的非常灿烂,向往着徽京的风景。”

    江尚荣一惊,这浓浓的、丝毫不掩饰的倾慕之意……这林海升,这么富有人格魅力么?

    为了研究沈心媛为什么会愿意贴近林海升,江尚荣把《青春》上连载《急诊故事》的几期都买了,但怎么也没研究出个结果来。

    这也难怪,他对文字小说并不热衷,天生就缺那点文学艺术细胞,自然也鉴赏不来文学作品、长篇小说。

    “林大哥,你要不也教教我写东西?不用长篇,写点短篇什么的就行。”

    “你?”林海升情不自禁地笑了,倒不是看不起江尚荣,而是他实在不像一块能写小说的材料。

    做医生久了,特点就是心软,林海升没好意思当面打击对方,只能委婉地提了个建议,好让他知难而退:

    “那你就像写日记似的,把今天的所见所闻写出来,给我看看。”

    “好嘞!”江尚荣高兴地应道。

    林海升补充了句:“不用着急,过几天给我也行。”

    话音方落,书房外又传来林建设洪亮的嗓门,他手里拿着一只枪支玩具模型,正在到处射击:

    “老爸!有人找!”

    又有人找?

    ……

    屋子外,唐编辑和看起来年纪略大的一位长者站在一起。

    “唐编,这是?”

    唐编辑微笑着介绍道:“来,海升,介绍一下,这位是咱们徽京文协的副主席李春光先生,也是咱们文化宫联谊学习班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对了,文化宫的事情小玲同你说了吧?”

    “陈编辑已经说过了。”林海升不卑不亢地同李副主席握手:“李主席,很荣幸与您见面。”

    李春光没什么架子,用一种十分欣赏的目光打量着林海升:“我听说《钟山》的印刷厂里出了一位作家,这实在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前阵子文协开会,我同刘平说起这件事,哦,刘平就是《钟山》的主编,我见他又是叹气又是遗憾,便更想来见一见你,索性今天我到《青春》商量文化宫学习班的事情,就请时瑾带我来看一看。”

    林海升谦虚笑道:“着实不敢当,我就是一个刚入门的新作者,这篇《急诊故事》也是一拍脑袋,想了个点子便写了出来,能发表已是万幸。”

    李春光风趣似的说道:“第一篇处女作便能引起热烈的反响,还能登上《十月》的书评,这可是天纵之资啊。”

    “登上《十月》的书评?”

    “你还不知道呢?”唐编辑从公文包里取出一本《十月》,翻到评价《急诊故事》的那一页,递给了林海升。

    林海升接过,看到《十月》上的书评是如此叙述的:

    “……严肃的社会使命与医疗使命,这似乎是偌大文学界忽视已久的主题,《急诊故事》将医院这方小天地打造成了一个容纳社会百态的大世界,作者通过的主角,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个有一个伟大的形象。

    尽管它在细枝末节处仍有缺憾,描述抢救细节时不够具细,但我认为这并不足以成为本部小说的瑕疵,反而给予了它更高的艺术性与真实性——

    当一个作者无法书写出细微的救治情节,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而今的医疗使命尚未达成?是否也提示着我们,除了经久不衰的精神创伤,具体到每一个人的生老病死,才更值得关注……”

    毫无疑问,《十月》对《急诊故事》的评价非常之高,上升到文学反思的层面,足以侧面佐证这部长篇小说的优秀之处。

    就连林海升这个作者,在读完书评时也不禁有些热血沸腾。

    “还不止。”

    唐编辑似乎看出了林海升的情绪波动,笑着又递给他一张报纸。

    《燕京日报》。

    “最开始看到书名,我以为这会是一部如樱花般绚烂、凄美,足以令人陶醉,进行思想浪漫刻画的故事,没错,它的确是一朵樱花,从车祸,到送别父亲的最后一程;

    但它也是一朵丁香,香气淡雅,在令人沉醉惊艳之余,也会使人气定神宁,内心安和,至少让我们赋予遐想——我们的医生与护士,值得人民依靠,百姓依靠。

    除了剧情之外,整部小说最令人惊艳的,是作者惊为天人的群像描写,近乎炫技般的手法,在这一方面,我甚至可以评价它为中国式的《悲惨世界》……”

    书评方面,略微夸大或贬低的现象时常有之,林海升自诩不敢戴上所谓的“中国式《悲惨世界》”的高帽子,但也能从另一方面看出——

    《急诊故事》是真的火了。

    他起初以为,《急诊故事》最多在徽京周边的几个省份备受欢迎,再过分一点,能在全国流通,被老弱妇孺拿在手上茶余饭后的看一看,就像《故事会》和《小说月报》。

    但他怎么也没想到,身为四大花旦之一的《十月》与影响力出众的《燕京日报》,竟然会给《急诊故事》写书评!

    这意味着什么?

    想到这里,他的思绪被李春光主席的话语打断了。

    “海升同志,这次文化宫的学习班,你务必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