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我要做球长
繁体版

第三十章 过道试3

    破题不好就是对题义理解不深,或者文字不通,那下文怎么可能好?

    八股文的破题规定只用两句。也有三句的,其实是一个长句中间略有停顿,好像是三句,其实还是两句。不管题目长短,都用两句话阐明。

    柳湘莲破题完成,找到了诀窍,就马上显现出柳湘莲的优势来!

    柳湘莲的找书可以一字一句的找,想怎么截搭范文就怎么截搭范文,我写的都对,但你看得别扭。

    柳湘莲不想榜首了,越放开写的越畅快,不由自主的带入林如海的口吻了。

    这次多亏了柳湘莲身上“与众不同”的“创造力”,不受束缚的思维能力,其实就是想不到。

    如果沉迷于应试文章,久而久之,消涨之间,便会与大多数书生一样,思想古板迂腐,百无一用,典型的就是贾政。要是能化腐朽为神奇,把书读懂,带着镣铐跳舞至少也是个贾雨村。

    柳湘莲自身也有许多缺点,基本功的创造力没有土著出众。要想成功还需要用繁重的科考课业,来磨练心性,才能将身上的浮躁和投机取巧的这些缺点除去;

    还需要将所学的课本扩展到诸子百家、经史子集,以历代大家的智慧与心得,来增强心智。

    最后融会贯通,成为一代大家。柳湘莲想想就拒绝了,自己的主业不是这个,科考够用就行,也不用像东汉皇帝一样要求学术权威。

    写完了破题之后,剩下的事情就很简单了,承题起讲、题中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最后成篇大束。半个多个时辰后,一篇洋洋洒洒,花团锦簇的文章便落在稿纸之上。

    等写完之后,检查一下截对是否整齐,对结构进行了微调。还要将一些华而不实的词语删去,使文章更加体制朴实、书理纯密。

    最后再从头默读几遍,直到读起来音调和谐,朗朗上口,这才勉强满意。

    柳湘莲长长的舒了口气,坐直了身子,张开双臂伸伸懒腰,心中暗道:“虽然心里有东西,也有许多想法,但是写出来后还是感觉有些不能尽述其意,遣词造句还要多加练习才行啊!自己还是吃了年纪小的亏啊”

    柳湘莲的凡尔赛话语传出去,估计要被打死。柳湘莲才几岁,科举还没几年呢!连自己的文风都没有,完全是拿着例文琢磨出来的!能写成这样已经不错了,不能太过的吹毛求疵。

    科举之难,柳湘莲到现在才算真正的体会到了,要不是他是两世为人,在前世便经过十几年的应试教育,这几年经过名师一对一辅导,那么这科举估计也是和史可法一样19岁还在操童子业。

    虽然前世那些经历并不值得夸耀,但在吸收知识、总结规律、摸清考点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经验。

    一开始当柳湘莲拿到标准的时文例文,就体会到八股文不是元曲宋词唐诗那种随意性很强的艺术性的文艺作品,而是一种国家用来取士的议论文体时,柳湘莲的精神振奋了。

    他敢笃定,就像高考写作文一样,这样的文章有着很强的技巧性在里面。通过一句句的对比,摸索出几句破题,每句不超过几个字,在哪里要写什么

    摸索出规律,什么样的文章格式,什么样的破题承接,才是好文章。而内容怎样安排比较紧凑充实,每股如何做才能符合音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等等。

    比如在格式上用正格不用变格,力求每股相对照,凝实且有力,光是素材柳湘莲扫读记忆不下五百个。

    这次真正试了一下,凭自己的能力,效果果然不错,反复读过几遍,柳湘莲笃定这篇文章可以在任何考官手下考出名次了,破题中规中矩,文章是考官爱看的文章,柳湘莲只是后悔少请教了解答题的写法,毕竟你永远不知道考官要怎么截搭,全凭自己理解。

    这才做最后一遍检查,看看有没有犯帝讳、圣讳。等完全确认无误了,才一笔一划用馆阁体往答题卷上撰写。

    不仅字体是馆阁体,而且字迹大小,用墨浓淡,都要注意。要书写的端庄整丽、一丝不苟。但柳湘莲不清楚。周学政为了杜绝作弊,请文吏誊写。

    于是出于好奇的周学政,在旁边四处巡看,从旁边转到柳湘莲的左后方,看见这位柳湘莲正在写的考卷。

    就算离的有一段距离,周学政还是看见柳湘莲答题的毛笔字写的非常工整,虽然没有那些毛笔字大家写的那么有韵味,但是这样的字体更适合考试时用。

    周学政捻了一下胡子,想着是不是要给柳湘莲个惊喜,但想到这是头场,也就算了,毕竟他也是第一次来应考。

    周学政不由的点了点头,然后又装作若无其事的从柳湘莲旁边走过,还用眼扫了一下柳湘莲,看他脸上不骄不躁,不受周围环境所影响认真写着文章。

    这么小的过道试的考生还是第一次见到,,想起自己已经是十九岁中秀才,但自己同年就中了举人。

    整个考试一旦进入状态,就完全忘记了外物,仿佛天地间就只剩下他的一人一桌。当终于写完这篇几百字时文的最后一笔时,正好将完全过午时,只听一声梆子响,放牌的时刻到了。

    只见考场门缓缓打开,一些个准备交卷考生交完卷子便收拾东西出去,这次不出去下次放牌就得等到一个时辰以后了。柳湘莲准备等一个时辰,他的试贴诗还没有写……

    现在正是夏日,天长,即使时候晚些,也不打紧,反正有三根蜡烛够一个时辰了,要是到戊时还没写完,那就白写了。

    对于柳湘莲来说,一首试贴诗显然比时文轻松多了的了。虽然不可能借鉴前辈的诗词,因为它是限定了题目的。但好的诗句改头换面后,未尝不能用。甚至不需要太过雕琢,只要合辙押韵,符合格式就行。

    况且贾敏姨母也想必愿意让自己的诗作出彩的。

    一看题目是“惊雉逐鹰飞”,便想起全诗来:三川羽檄驰。六郡良家选。观兵细柳城。校猎长杨苑。。鸣笳河曲还。犹忆南皮返。

    只要顺着这个意境作一首五言八韵诗既可,一点刁难的意思都没有。

    看来周大人也担心,如果连试贴诗也那么难,会被这届考生背地里骂一辈子。当然,这只是柳湘莲一厢情愿的猜测,对于其他人来说,还是挺难的!

    闭上眼睛,感受“惊雉逐鹰飞。腾猿看箭转”。这次还是打个草稿,刷刷写下十六句诗道:

    百中虚文囿,苍鹰掠地归;

    如何惊雉影,翻逐鸷禽飞;

    色木罹罗避,心偏窜野违;

    多因魂未定,不识计全非;

    路问金眸疾,风卷铁距威;

    几番愁侧翅,一瞬失残翚;

    抱木猿犹转,藏林鸟亦稀;

    山梁无猎羽,好自惜毛衣。

    再次听见梆子响,柳湘莲马上站起身来,交了卷子,提了自己的考篮向外走去。柳湘莲才转身出了考场大门。此时已经下午过半。

    考场里还有多半考生在答题。太阳炙热的烤着大地,这时候柳湘莲才感觉出不同来,因为他的考舍很凉爽,小半天时间,他都没出一点汗,也可能是身体寒暑不侵。

    即便是正午那会,也舒适只觉得有些烦闷罢了!看来父亲确实花了不少精力暗示小吏安排吧。

    走出考场柳湘莲等着其他人出来,看见几人人苍白的脸色柳湘莲迎上前去,什么都没问把两人扶上了放在巷口的马车。一共有两辆马车,现在也不是大批考生出来的时间,先让他们休息下,柳湘莲准备上酒楼先对付一口,着实消耗有点大。

    酒楼二楼。柳湘莲咬了一口红豆糕,口感有些油腻干噎远不如点心铺的细腻绵密。但这家酒楼的糕点只能勉强入口,可惜没有糖酥,猪油酥随自己来说,过于腻味了。

    尝了口茉莉花茶,还很沁香。北方人喝它是为了压住井水的干味,南方水质好,不喜欢这种重口味茶,只喜欢清香茶叶,柳湘莲喝了两年还是喝不惯。

    柳湘莲在二楼靠窗吃着糕点,人群里传来一阵惊呼,“啊”

    原来是有位瘦弱青年砸在了身旁学子的怀里,似乎已经昏厥了。

    周围的人都慌忙四散开来,而旁边个脸色苍白的男子却扑了上去。

    难道昏迷的那人是他的亲人?

    这么想着,就见男子和那个被砸的倒霉蛋说了几句话,然后就一同架着瘦弱青年离去了。

    “啧啧,看样子这书生怕是病的不清。”

    柳湘莲身侧同样在围观的人摇头叹息,话音刚落立刻就有人接话:

    “嗨,每逢科举年都是城中大夫最忙碌的时候,去年不是还有个人没抗住死了吗?”

    “这可真是用命在考试了。”

    “十年寒窗苦读,就盼一举成名天下知,谁能不拼命呢。”

    “说的也是,功名动人心啊。”

    柳湘莲招出小厮,掏出了自己自制的正气水,让他去给那个病人,另外但给了一钱的银子作为赏钱,柳湘莲等了半刻钟,吃了一刻多种,垫了垫肚子,就准备坐着马车先回家,毕竟才两场,客栈的房间哪怕是最好的上房,柳湘莲都觉得住不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