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打工人
繁体版

第三十二章 你在第几层?

    刑部尚书闵珪要疯了。

    在京的各个郎中都要告假去地方审案,平日里大家都巴不得天下太平,摸鱼万岁,结果陈澜这事一出来,整个刑部都鸡飞狗跳的。

    本来这件事,刑部是吃瓜心态的,你顺天府,大理寺狗咬狗一嘴毛,那闵珪本来就觉得大理寺碍眼,连带着瞧见陈澜都乐呵呵的,

    结果给他这么一闹,这案件变成刑部牵头了。

    原本天天喝茶聊天的郎中们,这会说要忙着复核全国大小府县的各类案件,时不时还得出趟差,偌大的刑部清吏司,只剩光杆尚书和俩侍郎大眼瞪小眼了。

    “瑞卿,**,此事何解啊?”闵珪揪着为数不多的头发,问刑部仅剩的两位大佬。

    两位大佬也是毫不含糊地回答道:“无解。”

    本来嘛,这个事情,就是个烫手的山芋,虽是能削弱大理寺的权柄,但也事关官员的地位,这种事情站错队,是要被戳脊梁骨的。

    但是,这个事又是弘治皇帝钦点的,肯定糊弄不过去,一时半会的,要想个万全之策谈何容易,就看闵尚书站哪边了。

    此时,堂下一直侍立的老文吏突然开口说道:“大人,此事难两全,不若落井下石,让三法司变一法司。”

    “不可不可。”闵尚书连连摆手:“那杨维贞与我都是浙江人,此事我若做得过了,将来青史留恶名不说,回到乡里也做不的人了。”

    明朝官场,一重师生,二重同乡,最好的关系,莫过于又是同乡,又是同年,本身就是天生的队友。

    那顺天府尹韩重是辽东铁岭人,陈澜是北直隶宛平县人,很难让人不怀疑他俩之间的联系。

    “既然大人不愿下狠手,那自然是要力保杨大人的。”老文吏丝毫没有意外闵尚书的反应。

    “可,圣上似有不满。”闵尚书皱着眉,还在想如何找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您只要让百官和杨大人看到,刑部是向着他们的就可以了,至于结果如何,那是顺天府发生的事,不论过堂审理是何结果,您都拖延数日再盖印通过。”老文吏气定神闲的说道。

    “为何?”闵尚书前半生都在地方兜兜转转,没什么做京官的经验,听老文吏说的有礼,忙凑上去问道。

    “拖延数日,一是向陛下证明,您是真的认证对待此案,所以需要时间查证清楚,二是让百官和杨大人知道,刑部是真的花精力保他们了,自然就不会再难为大人。”老文吏图穷匕见,教给了闵尚书这个实用的知识。

    两个侍郎和闵尚书凑到一起,越聊越觉得可行,不由得颜悦色问那老文吏:“老哥吃茶,敢问老哥如何知之。”

    那文吏忙回礼:“卑职与顺天府颇有渊源,早年亦是地方的文吏,遇到这类腌臜案子的时候,多是这样敷衍搪塞,拉长时限,好让两边都出血。”

    “那不是讼棍吗?”闵尚书不由得哑然失笑,一边喟叹道:“老夫立朝三十年,竟不如你一个文吏,老喽。”

    “大人莫如此说,卑职常听人说,官能做到尚书的,都是天上的大神应世,哪知人间世俗的杂事。”老文吏受宠若惊,忙是开导想不出法子的闵尚书和两位侍郎。

    陈澜也在翻书,他看的是《大明律》。

    这部书由明太祖朱元璋命令李善长,刘伯温二人,参考各代刑律,最终脱胎于《唐律》,以笞、杖、徒、流、死为五刑,即所谓正刑。

    当然了这五种正经的刑罚,除了死,不足以威慑前赴后继的罪犯们,于是,又加了一些明朝特色的附加刑律:

    比如杂犯、斩、绞、迁徙、充军、枷号、刺字、论赎、凌迟、枭首、戮尸等等。

    而且这部法典从洪武七年颁布天下以后,就从来没有改过,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对自己的继承人很不放心,《大明律》颁布的同时,还发了一条圣旨——严禁嗣君变乱成法。

    所以,陈澜看的《大明律》,和一百多年朱元璋看的是一样的内容。

    “江县丞,当街抢劫,当判何罪?”陈澜瞧着旁边悠哉游哉喝茶的江县丞问道。

    “依着《大明律》,轻者徙三千里,重者当诛。”江县丞头都没抬,他已经有些习惯这个好问的年轻县令了。

    “那咱有可能把杨守随做了吗?”陈澜皱着眉,恶狠狠的问。

    江县丞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不过很快便恢复了脸色,对着茶杯轻轻吹了口气,喝了口茶,才缓缓说道:“陈大人不可操之过急,若逼急了杨大人,拼一个鱼死网破,反而不美。”

    陈澜一听有计,连忙凑到江县丞对面问道:“就知道老哥哥有办法,如何?”

    江县丞也不敢托大,当下便说道:“想要对杨大人下手很难,毕竟他是九卿,位极人臣,这点小错不算啥,咱们可以先过堂,一次就问一两个问题,时间拖久了,双方都倦了,再提出拿了当日抢身份证的人,便好解决。”

    陈澜点点头,他看了半天也是这个结果,磨时间,恶心人,然后利用清流官不愿与贱籍一同过堂的心理,逼杨守随就范。

    于是,让顺天府尹没想到的画面出现了,第一次过堂时,人来的满满当当,结果杨守随大剌剌的就坐上了副座,不知道的还以为今天他审案。

    整个庭审过程也很诡异,全程就陈澜好说歹说拉上堂的一个老虔婆,哆哆嗦嗦把当日情形说完了,便低着头不敢抬眼。

    结果刑部陪审的官员得了自家老大的暗示,便不让顺天府多问,即示意老虔婆下堂,第一次过堂,不到半刻钟便结束了,双方人马遇见时,嘴角都挂着微笑,似乎实在暗示:“没想到吧!我在第二层。”

    庭审三次以后,两边的人都发现不对劲了。不应该早点审完早点复命吗,结果每次过堂就问两句就结束,你们就这么对待皇差?

    更不爽的,是顺天府尹,每次过堂,都要本人在场,因为顺天府并没有类似刑部郎中的佐官,手下俩员大将,一个宛平县令,一个大兴县令,还不够上这个场合。

    于是,顺天府尹韩重,要发脾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