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宋朝讲科学
繁体版

第六十六章 阎罗

    周跃在京城这么久,早听闻很多历史名人已经入朝为官,只是没有人引荐,自己又是武官,怕多半不被人待见,所以也只能忍着,想着这些人早晚都会认识的。

    今天范仲淹为周跃介绍众人,周跃早已迫不及待。

    “韩琦、庞籍、富弼你都认识了。”范仲淹指着一位瘦弱书生打扮的人说道:“这位是欧阳修,你当年说他文采斐然,如今永叔名满天下,诗词文章无人能及,果然印证了你的话。”

    周跃盯着欧阳修看,很奇怪的感觉,曾经如雷贯耳的名人站在面前,有欣喜,有好奇,却又和见到偶像不同,唯独没有激动。

    周跃其实是见过欧阳修的,只是不知道这位就是欧阳修,如今确认,很是高兴。

    接下来又介绍文彦博、王素、余靖、蔡襄、石介等人,其他人还好,听到石介时皱了皱眉,不是很喜欢这位。

    但是见到蔡襄却很欣喜,还回头看了看吕夷简。吕夷简不懂,这位蔡襄有什么值得周跃这么关注的。

    吕夷简当然不懂,周跃刚刚赢了他一幅字,虽然是吕夷简的字应该也极好,但是若是能得到蔡襄的字,那就太美好了。

    见周跃盯着自己看,相见了什么宝贝一样,蔡襄很不自在:“周大郎,为何这样看我?”

    周跃也不含蓄:“蔡公,听闻你的字登峰造极,可否送我一幅字?”

    蔡襄这才知道周跃的用意,他的字如今还不算大成,却已经在士大夫的圈子里传出了名声,竟没想到周跃打得这个主意。

    “自无不可。”

    周跃见蔡襄这么痛快,高兴得叫道:“小二,上酒,上好酒。”

    范仲淹笑道:“无咎别忙,还有人呢。”

    说着指着一位个头不高,面白微须,精神矍铄的中年人道:“这位是包拯包希仁,这位可是至孝之人,曾因父母病重辞官归乡侍奉,景祐四年才来京听选,如今是殿中丞。”

    周跃听到这位的名字,差点跪下,作为华夏百姓,对包青天的名字尤为亲切,这是古代清廉官员的代表人物,什么欧阳修、范仲淹在包拯的光环下,都黯然失色。

    包拯只有大概一米六五左右,没有黑面月牙,只是一个白面书生,后世的形象多是演绎而来,那是人们对清官的期盼和渴望,封建时代能真正为民做主的官员少之又少,包拯的出现就好似黑夜里的斜月,明亮而皎洁。他的名字已经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了。

    周跃比见到欧阳修、蔡襄时还要激动,一把握住包拯的手,说道:“包公?”

    “是,称不得公。”包拯不知道周跃为何如此失态。

    “上座,您上座。”周跃连忙将包拯往上首让。

    但是在这里的都是参知政事、谏议大夫,官职都比包拯高,包拯怎么敢往上首坐,连连推辞。

    范仲淹疑惑道:“无咎,你这是怎么了?”

    吕夷简大概知道周跃的想法,问道:“周小郎,可是希人有何过人之处?”

    周跃这才觉得自己失态了,忙招呼众人落座,包拯坐下首,他坐包拯下首,背对厅门。在包拯面前,不要说周跃,后世谁敢造次。

    周跃待众人落座,才解释道:“我朝养士百年,范相公以德操著称,欧阳修文坛宗师,蔡襄的字位列‘宋四家’,但若说名声最盛,当属包公。”

    吕夷简不解,这位人到中年才开始在仕途上有所作为,虽然至孝、清廉的名声已经被人称道,但是宋朝这样的官员也不在少数。问道:“怎么说?”

    周跃叹气,这是一段不愿回忆的经历——熟读并背诵部分段落。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这是后世的《包拯传》中的一段话,老师一般都让学生们背下来。”

    范仲淹哈哈一笑:“不成想希仁如此出名。”

    周跃瞪了范仲淹一眼,你笑个啥,你的《岳阳楼记》是要背诵全文的,还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想到这里又瞪了一眼欧阳修。

    欧阳修一头雾水,你瞅啥?

    周跃:瞅你咋地。

    在周跃和欧阳修大眼瞪小眼的时候,富弼听出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问道:“周小郎,不,是周大郎了。”

    说着又呵呵笑道:“曾听闻你说过‘唐宋八大家’之称,如今又有‘宋四家’,都是谁?这‘宋四家’可在‘唐宋八大家’之内?”

    周跃收敛,说道:“‘八大家’是散文大家,有唐朝韩愈、柳宗元,我朝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宋四家’是书法大家,苏、米、黄、蔡,蔡就是蔡襄。”

    欧阳修很意外,自己竟然在榜,而且范仲淹、韩琦如此盛名居然不再榜,这种反差就让人很意外了。

    文彦博官宦世家,家学渊源,听到这些人种竟没有自己,很不服气,但是又不好说什么。

    韩琦还好一些,没有自己,也没有范仲淹,那就好。

    石介开口问道:“竟然没有希文?”

    周跃答道:“仅是文章,若说范相公的文章,有一篇的确是传世之作,但并不在‘八大家’之列。”

    范仲淹很平淡,并没有不服气:“诗词文章,我的确不擅长,永叔的造诣确实很高,只是没想到永叔的学生曾巩也在列。”

    欧阳修很高兴,欣慰道:“子固确实有出众,自幼能吟诗作文,我也没想到。”

    吕夷简问道:“王安石可是去年进士及第那位?”

    吕夷简的儿子吕公著和王安石是同科进士,但是王安石位列第四,吕公著都排在后面,对王安石自然有印象。王安石当时可是应该位列第一的,只因为王安石文章中引用了一个典故,赵祯认为他对自己不太尊敬,所以将他排在第四,第二名王珪、第三名韩绛都是在职官员参考,按惯例不能给状元,所以将第四名的杨寘与王安石对调。

    周跃回道:“是他了,第四名。”

    欧阳修又有疑惑:“这三苏是谁?”

    “苏洵、苏轼、苏辙。”

    “啊?”

    欧阳修很惊讶,因为苏洵他认识,不止他认识,吕夷简也认识。

    苏洵在景祐年间曾来京城求官,但是朝廷没有录取,已经是四五年前的事情了。欧阳修才名远波,苏洵曾拜访过欧阳修,以欧阳修的记性,自然会记得。

    吕夷简本来不应该注意到这位的,但是苏洵实在太特殊了,二十七岁才开始读书,如今也才十年,当年求官时也才读书四年多。

    周跃说道这里时,来了兴致:“苏洵文章好,但是他的两个儿子更了不得,长子苏轼,才比李杜,书画双绝,他的学生也有一位在‘宋四家’;次子苏澈,官至宰相,为人谨慎,也很有作为。三苏的才情,只有建安三曹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