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的你右手的他
繁体版

生活知足

    李延在家呆了一段时间。松龄本想让他在家里找个事情做,可习惯了在外面的收入水平,李延并不愿意留下来。

    “家里的工资太低了,还是外面机会多一点,收入也高一点。”

    “可是……”松龄试图劝他留下,:“我想和你呆在一起。”

    松龄不想再提李延不在的日子里,她所要面对的是二嫂三嫂不时的言语挤兑,婆婆的刻意刁难,孩子生病时一个人的孤立无援。

    她想李延陪在自己身边,不再有那种孤独,更不想在半夜默默垂泪,连个可以依靠的肩膀都没有。

    “我们一起去,好不好?”

    “可是带着孩子我就上不了班,在外面什么都要花钱的。”

    “没关系,小宝暂时放家里让我妈给带两年,我们俩一起出去。”

    “妈愿意帮忙带小宝吗?还有几个嫂子那边会不会有意见?”

    “这事你不用管,我来说。我三个哥家几个大侄子哪个我妈没给带过?没道理他们孩子带大了,我妈给我带两年孩子就不行了!这事我会和我哥他们说的。”

    松龄不再言语,这样的话就要把孩子和自己分开了。

    虽有万般不舍,可有什么办法?两个人出去打工收入也会多一些,也能尽快脱离现在的窘境。目前最需要的不就是钱。

    松龄不知道李延是怎么和婆婆说的,总之婆婆答应帮忙。而几个嫂子也没人在她跟前说话,即使有什么意见自己这会也会装聋作哑。先出去打工赚钱要紧。

    最终,俩人还到了广东。没办法,这边有不少认识的人,比去一个人不生地不熟的地方要好点。

    李延联系上一个老乡,又辗转到了汕头。俩人在老乡的介绍下,很快进了一家工厂。

    李延倒是踏踏实实上起了班,这让松龄心里松了一口气。

    松龄坚持跟着李延,不惜忍痛把孩子丢在家,也是怕李延再和那些人混到一起,再做一些违法的事。

    刚开始,除了身体的疲累,松龄总是挂念孩子,想的紧了还会偷偷抹泪。

    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从孩子的第一次笑,到蹒跚学步,没有和孩子分开这么久。心里空空落落,在路上看到同龄的孩子,也会驻足多看几眼,仿佛能看到自己孩子的影子。

    这也许是每一个有了孩子后的女人的通病。

    工作半年后,李延买了一部手机,并寄钱给大哥,除了还给大哥的钱,剩下的让大哥给家里装了一部固定电话。这样就可以经常打电话回家,让住在松龄家里的婆婆接电话,听听小宝喊一声妈妈。

    除了过年回家呆了几天,松龄和李延没有回家,对孩子的思念压在心底,只想尽快多赚钱,心里才会踏实。

    松龄本打算和李延再做几年,等小宝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在回家。谁知道在第二年,松龄意外怀孕了。

    这个孩子来的突然,犹豫着要不要打掉,李延反对松龄的想法。

    “既然这个孩子来了,就把他生下来。一个孩子太少了,两个孩子也有个伴,长大也能互相帮衬。”

    松龄也从来没想过就只要一个孩子,只是觉得再晚两年就生。因此很容易被李延说服了,同意留下这个孩子。

    因为这个孩子属于超生,所以松龄没有回家,就留在了汕头。直到快到了预产期,李延才请了假陪着回了家。

    回家超生的事就瞒不住,在李延大哥的帮助下,象征性的缴纳了罚款,这事就没人追究了。

    松龄生下一个健康的男婴,虽然有些失望,不是个姑娘,但血脉相连,蔡菊还是高兴自己又添了个孙子。

    李延在孩子摆完十二天酒宴后就走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李延现在的工作还不错,也不可能再继续请假,老板能同意他在家呆了近二十天已经很好了。

    松龄和两个儿子又成了留守妇女、留守儿童。

    有了带第一个孩子的经验,松龄带二儿子就轻松多了。

    也许是带大宝一年多有了感情,也或许是看在小儿子每个月多给的生活费的份上,蔡菊没再找茬。虽然和松龄说话很少,但照顾孩子倒尽心尽力。

    虽然经济上没有多少积蓄,但李延正经做事了,自己也生了两个孩子,夫妻感情稳定,生活普普通通,但松龄很满意,也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