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人生忽入冀
繁体版

第二十五章 问农

    最终,韩烁决定暂时把小葵留在身边照顾自己,安排完了小葵,刚才的妇人也带着一帮人,叽叽喳喳的回到了营帐之中。等进了营帐,这群人反而谨小慎微的安静了下来。

    只有刚才的妇人敢上前搭话:“将军,我已经把能叫来的都叫来了,您有什么问题就问吧。”

    韩烁满脸笑意,客气的说道:“辛苦辛苦。”

    紧接着韩烁就观察起了这些人,新来的这群村民还是以男人为主,他们大多数肤色黢黑,面容蜡黄削瘦,一个个都不敢正眼看着韩烁,反而是后面跟着的几个女人互相之间切切私语,还不时的抬头偷瞄韩烁几眼。

    “大家不用紧张,我不是什么大将军,就是和你们亭,你们村的缴夫一样的小官罢了,大家放轻松就好了。”韩烁上辈子大学没少参加什么讲座,其中就有演讲家说过,要想让你的观众放下对你的防备、拉近与你的距离,就要学会把自己放低,于是他也只好装作自己官小。

    看大家仍然不说话,韩烁又看了看刚才的妇人和后面几个女的,问道:“姐姐,我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呀。”

    大姐听到韩烁这么称呼自己,脸上带着喜悦与惶恐的复杂情绪,连忙客气道:“将军,您可别这么叫我,我哪里担得起。”

    “妾身没有姓名,娘家姓马,本家姓蔡,您叫我蔡马氏就好了。”

    韩烁连忙称呼蔡大姐,热情的蔡大姐都有些害臊了,在场的各位看到韩烁姿态这么低,一个个的也开始抬起头,不再像刚才那样忸怩。韩烁又看看站着的众人,又发现营内没有椅子,于是吩咐大家都席地而坐即可,自己也陪着他们坐在地上,一下子又拉近了和大家的距离。

    刚在地上坐定,韩烁又问:“这个大哥,你们应该都是同乡吧,那你们都是哪个村子的呀。”

    被问到的方脸大哥看韩烁一脸的真诚,也渐渐放开了胆子,自豪的说:“俺们都是一个村儿的,俺们村就在这武城西边三里之外,村里人以徐和蔡姓为主,所以村子叫蔡徐村。”

    大哥看着认真倾听的韩烁,发现这个将军确实是比较好相处,于是又继续介绍道:“俺叫徐黑子,将军叫俺小黑子就行。俺听说你想找农户问种地的事,你有啥就问俺们吧,俺们也干了十几年的农活了,知道的一定好好给将军说。”

    韩烁看着憨厚诚恳的大哥,开口问道:“徐大哥,你们平时的生活怎么样啊,能养活自己吗。”

    谁知道听到这话的徐大哥,脸上的笑容逐渐消失,叹了口气才说道:“我十来岁的时候,就跟俺爹娘干活了,那时候日子勉强过活。后来这老天爷就不灵光了,不是水就是旱,后来又有黄巾那帮子人造反,更是活都活不下去了,唉。”

    说到这,徐大哥突然有些哽咽,抽了抽鼻子才说:“俺爹娘就是那时候饿死的。”

    “那你是...”韩烁听他说的这么凄惨,但是大哥仍然顽强活到了现在,一定还是有所依靠的,于是情不自禁的问道。

    徐大哥还以为韩烁误会了什么,赶忙解释道:“将军,俺可没参加黄巾。”说罢他挠挠头,尴尬的笑道,“俺当年小,怕死,黄巾来了俺就去投奔邻村张家堡的大户张家了。好在俺年轻力壮,人家要了俺,这才活了下来。”

    他身后的几个老爷们听到后也都笑了起来,甚至有人调侃起他的胆小来,搞得徐大哥赶忙嘘他们。

    “张家,张家就能不受黄巾军的祸害了吗。”

    徐大哥看看韩烁,知道这韩烁年轻,肯定是没什么城府和经历,不禁一脸的得意:“那可不,这张家可是武城附近最富的大户了,他们在张家堡建了不少土垒、土堡,外面嵌上石砖,比咱们这武城城墙都好呢。当年黄巾军都打不动,打了半个月没结果,也就走了。”

    韩烁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豪族富户,能有这样的手笔,也多了几分好奇:“真这么有钱吗?他们这些钱哪来的。”

    徐大哥一脸的确定,紧接着说:“真有钱,他们光地就得有几万亩,武城西边和南边都是他们的地。还有人在上面做官,说什么县佐、督邮啥的,都姓张呢。”

    “至于怎么来的,俺这穷人哪知道,反正就是买地啥的挣得呗。也有挺多我们这种投奔去的人,有钱的拿钱拿地,让他们收留我们,然后还给张家干活、每年交租子,这能不有钱吗。”

    这种利益交换确实也没什么可质疑的,毕竟没什么比命更重要,不过韩烁还是对徐大哥的处境感到一些惋惜,本来自己有地,可以活的滋润许多,现在却不得不给别人打工,于是他随口说道:“那你们怎么才能赎身,给他们干活多惨啊。”

    谁知道徐大哥赶忙否认道:“赎身什么呀,俺们都是自愿的,而且自己干还不如给老爷们干呢。”身边的一众老百姓也都朝着韩烁点头,表达对徐大哥的赞同。

    什么?韩烁心里一阵惊讶,他没想到竟然还有人心甘情愿的给别人当劳工,而且竟然不愿意赎身,这不是斯德哥尔摩吗,不过随着徐大哥的解释,他也渐渐的对这种情况产生的缘由,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汉代的田租并不是很繁重,大约是十五税一的地步,也就是根据土地的质量,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分别计算平均的产出,根据平均产量,收取十五分之一比例作为税赋。

    虽然田租不重,但是其他税负和徭役却比较繁重。

    比如秦汉之中除了收取田赋之外,还征收刍稿,也就是征收禾杆草料用来喂马喂兽,还有人头税等各种定税。除此之外,各种临时加的赋税更是花样繁多。

    徭役则更是辛苦,汉朝的徭役分为更卒、正卒和戍卒,一般的百姓都要服的为更卒,也可以叫做力役,就是二十岁以后,每年都要服役一个月,在本郡县进行一些军事训练或者官府劳作。但其实真正的服役时间可能不止一个月,更别提劳动强度也是十分辛苦。

    除此之外,很多土地数量不清楚,豪族也隐匿田产,官府也将不足的税收分摊到普通百姓身上。

    种种税负,让徐大哥这种农民起早贪黑忙碌一年,也不过处在勉强糊口的水平。甚至在场的百姓中,有人穷到把女儿卖了,才能凑齐税赋。

    更别提之前几年,河北冀州地区动乱不断,天灾人祸盛行。张角就是利用了天下大疫后治病救人,才能收拢百万黄巾信徒。所以底层的农民和百姓,生活状况十分凄惨,饿死穷死都是常事。

    不同的是,一旦投靠了地方豪族,豪族会尽力的隐匿人口、瞒报土地情况,用来收获更大的利益,官府也不敢深究他们。相应的压在这些老百姓身上的税赋也就没了,虽然没有了自己的土地,但是却反而能勉强的活下去。所以很多人在乱世都愿意投靠地方豪族,地方豪族也利用自己的势力保护他们,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双赢局面。

    而且在徐大哥的口中,张家还是大善人一般的存在,荒年会给他们贷款、发放良种,免得他们被饿死,税收相比其他的主家,也是比较低的水平,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脱离豪族自己谋生。

    “唉。”韩烁还是轻叹一声,看来这世界上的事情,并不是都能用简单的善恶来解释的。自己眼中的恶贼豪强,在百姓眼里竟然成了救世主,上哪说理去。朝廷、百姓、豪族、官吏,问题也错综复杂,乱成一团,是韩烁一时无法处理的,但是这些困苦的百姓,又让韩烁于心不忍,所以他不禁心里一沉,眉头也深深皱了起来。

    徐大哥看着韩烁在自己介绍完后,表情变得阴沉,还以为自己说错了什么话,不禁心里忐忑起来,生怕这个小将军一个不高兴,把自己砍了。正当他尬在原地,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韩烁主动开口了:“那徐大哥,如果只有原本的税赋,没有额外的徭役税赋,那你们还愿意给别人干活吗?”

    “谁不想有自己的家产呢,俺也想有几十亩地,有个房,但是这不是活不下去吗,唉。”

    看着徐大哥眼里的复杂情绪,韩烁也明白,这不是简简单一句话一个承诺就能让徐大哥这种人改变的,他们当下的诉求很简单,就是和自己刚穿越时一样,那就是活下去,如果活都活不下去,何谈有地有房呢。而那些黄巾军、黑山军,更是为了活下去而造反。

    韩烁作为一个现代观念的人,他认为大家都是人,这些穷苦百姓也有权利活下去,而不仅仅是他韩烁要活下去,如果自己有能力,就应该帮助他们,让他们活下去甚至吃饱穿暖,豪族可以做的,我也可以做到,甚至更好;而且一旦能让这些百姓活下去,那就会有更多的人来投靠、支持自己,不仅会减少很多什么黑山军、白山军的,而且自己也会像张角一样,聚齐百万之众,什么袁绍、曹操,都不过是蝼蚁,自己也能更好的保护自己。

    这是阳谋。想到这韩烁心里把自己的目标又改变和提高了一些,觉得身上担子也种了许多,不过他还是对于具体的操作,有着深深的迷茫和困惑。

    “唉,书到用时方恨少呀。”韩烁问完了想问的问题,送走了屋内的众人,此时不禁有些感慨,他上辈子是个理科生,学的还是计算机这种穿越用处不大的学科,现在穿越过来,屁用没有,“唉,早知道学个历史了,现在不就能乱杀了吗,我直接一手未卜先知。”

    “唉,等这事完了,回邺城一定好好看看书啥的,再请教请教沮授这种谋士,总比我自己琢磨强。”一念及此,韩烁突然想到了邺城,连忙遣小葵去找赵敢,想了解一下邺城的战况。

    PS:读者大大们,今天这一章字数比较多,主要是需要介绍和描写的内容太多了。

    至于里面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参考如下。

    1:汉代税负:参考了《后汉书食货志》《汉书食货列传》《中国古代税负》以及部分某乎的回答,还有两个知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