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明武宗
繁体版

第九章

    邹文盛作为三人中官职品级最高的一位,首先开口回答道:“回皇上的话,微臣并未随身携带此物。”

    王皋与赵璜看到朱冶廷的目光转向他们两个时,也连忙表示没有带。

    朱冶廷点了点头,随后看向站在一旁的大太监魏彬,问道:“黄大伴,你可曾随身携带此物?”

    魏彬虽然不知道为何朱冶廷会突然问到这个,但他知道这其中肯定有深意,也摇了摇头,回答道:“这玩意又不能当钱花,老奴自然不曾随身带着了。不过如果万岁爷现在要的话,老奴倒是能立马去给您弄来。”

    “嗯,你去给朕弄几张来瞧瞧。”朱冶廷挥了挥手,示意他可出去办这事了。然后转头看向邹文盛,笑着问道:“刚才黄大伴的话,你也听到了,朕想知道,为何大明宝钞现在不能当钱花了?”

    邹文盛一听这话,倒也没有慌张,毕竟之前作为户部左侍郎,杨潭年事已高基本不管事,所以户部的事基本都是他和王皋在管,大明宝钞不能当钱花的原因他也清楚,随即开口回道:“回禀皇上,此事说来话长,如果要细说缘由的话,恐怕要耗费皇上不少时间。”

    朱冶廷闻言笑道:“无妨,就劳烦爱卿给朕详细说说,朕想听。”

    邹文盛拱了拱手,接着将其中缘由娓娓道来。

    原来在明朝建国初年,由于没有足够的原材料制造铜钱,铜钱的数量不能满足流通的需要,所以国家急需一种新的货币。明太祖朱元璋在学习元朝制钞的基础上,开始发行明朝的纸币——大明宝钞。并且于洪武七年设立了宝钞提举司,于洪武八年,正式开始发行宝钞。

    大明宝钞的发行与管理由宝钞提举司负责,并且下面设立了行用库,专门用来负责宝钞和金银的兑换。

    宝钞的面值,按照大小排列,从一贯到五百文、再到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后来在户部的建议下,又发行了从10文到50文一共五等小面值的钞票。

    而为了配合宝钞的推行,朱元璋特立颁布法律条令,禁止金银作为货币在市场进行流通,并且强制老百姓把手里面的金银兑换成宝钞。按照当时的比价,一贯宝钞,能够兑换白银一两;四贯宝钞,则能够兑换一两黄金。

    除此以外,为了防止民间制造假钞,影响宝钞的正常流通。明朝政府还特意使用了特殊的防伪措施,比如加盖钞印,并且制定严厉的措施打击制造假钞的行为。

    而所有的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保障宝钞的顺利发行。

    总结一下太祖朱元璋时期大明宝钞发行的特点,可以这么说:国家大力推行,迅速占领主导地位。

    朱棣即位以后,继续宝钞的发行,并且还制定了很多新政策,来为宝钞的流通保驾护航。

    第一,赋税折钞。对老百姓应该缴纳的赋税,允许他们按照一定的比例用宝钞缴纳。据《明会典》规定,三十贯宝钞抵一石大米,二十五贯宝钞抵一石小麦或者大豆,四十贯宝钞抵一斤生丝。关于这一政策的记载,也可以从《明会典》中找到:《明会典》记载:“令各处税粮课程赃罚,俱准折收钞”

    第二,以钞中盐。允许军民用宝钞领取勘合,然后换成食盐。要知道食盐可是生存的必需品,可见为了宝钞顺利发行,朱棣也是拼了。

    此后的仁宣二帝同样制定了一些新的措施,来保障宝钞的发行。比如用缴纳宝钞的方式来抵除部分罪行。

    《明仁宗实录》记载:“以钞法不通,命军民犯笞杖罪者,定等第输钞赎罪”。

    但是到了宣德三年,由于宝钞市场存量过多,贬值幅度太大,明宣宗就下令停止宝钞的发行,从此以后明朝再没有发行新的宝钞。

    总结一下永乐至宣德年间宝钞发行的特点,可以这么说:提高发行速度,增加发行数量,最终停止发行。

    不过也只是停止发行新的宝钞而已,国家并没有禁止宝钞的流通使用。因为市场上还有大量的宝钞,所以完全可以满足需要。因此从正统皇帝开始,宝钞仍然在政府的支持下,继续在商品领域流通。国家也经常使用宝钞来支付王公大臣的俸禄,或者作为赏赐外国使臣的奖品。这一时期宝钞流通的特点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流通规模较小,但仍苟延残喘。

    宝钞从兴盛,一直到最后的衰亡,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其中之一便是缺乏准备金,币值不坚挺。

    政府发行货币,为了保持币值的坚挺,一般会采取两种方式:第一凭借政府的信用作为担保;第二,与白银或者黄金等贵金属挂钩。很显然大明宝钞属于前一种,明朝政府并没有为发行的货币准备相应地准备金,完全凭借政府信用作为担保。

    这么做的话,如果政府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能够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倒还好,倒也能保证币值坚挺。但是很显然明朝政府不具备这种能力,这点可以从他们采取的很多措施看出来。

    比如,明初强制老百姓把金银兑换成宝钞,却不提供宝钞对金银的兑换,非常具有掠夺性。长久下去,政府就失去了公信力,也就不能为宝钞币值的坚挺提供保障。

    原因其二便是国家随意发行,贬值速度快。

    明朝政府把宝钞当作掠夺财富的工具,为了迅速的积累财富,大量发行宝钞,却丝毫没有意识到滥发货币可能会造成的危害。

    明朝政府发行宝钞有两个依据,第一个是原料的总量,第二个是工匠的生产能力。宝钞印制需要的主要材料是桑皮纸,然后需要专业的工匠进行长久制作。如果原料充足,工匠生产能力有保证,明政府一般不会停止宝钞的印制。朱元璋时期唯一一次暂停发行宝钞的原因,就是因为体恤工匠,为了让工匠休息。而在这种高密度的生产下,明朝究竟发行了多少宝钞就可想而知了。

    这么大规模的发行,造成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宝钞大幅度地贬值。根据记载,成化年间“每钞千贯止值银四五钱”,对比宝钞发行之初一贯宝钞折合一两白银的比价,百年间贬值幅度竟然高达千倍。

    这么一来,最终深受其害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他们觉得自己手里面的钱越来越不值钱,为了财产的保值,他们索性放弃了手中的宝钞,寻求更加具有保值功能的替代货币。在这种趋势之下,宝钞被遗弃也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