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战龙
繁体版

第一卷 第八章 创拳史话

    下午,少管所禁闭室,当张所长进来时,看见李凌宇正将脚放在床铺上,双手撑地做着俯卧撑。他没有说话只是在门囗静静的看着。

    “七十、七一、七二、七三……”李凌宇丝毫没有注意到张所长已经站在了门口。

    “……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百个俯卧撑完成以后,李凌宇喘着粗气,坐在了地上。同时目光向门口望去,一个熟悉的身形映入眼帘,正是将自己点醒的张建国。

    “李凌宇,你不是当初问过我截拳道的事吗?”,看着李凌宇坐在地上,张建国走了进来坐到床边说道。

    “其实我也是听我的好友石惊雷跟我说的”,见李凌宇一脸本该如此的表情。张建国心里笑道,这小子果然不一般。

    接着又说到:“我讲个故事给你听:1959年4月下旬,在香港的九龙城进行了一次中国武术各流派之间的比赛,李小龙作为叶问宗师的弟子代表咏春门参加了比赛。那时,李小龙用的名字还是李振藩,当时是其他门派挑战咏春门。这次比武的经过被李小龙写入了日记。

    根据日记的记载,他的对手是一个练过四年拳的人,但日记中并未谈到此人属于何种拳派。

    比武的地点是一座大厦的屋顶,那里有一个篮球场。比赛规则规定,凡被击出或逃出篮球场者为负。在李小龙准备脱去上衣的时候,他的对手突然出拳猛击李小龙的面门,顿时使比赛的规则形同虚设,双方乱斗在一起。

    不久,李小龙便占据上风将对手击倒在地,李小龙为了泄愤,又朝对手的面部猛踢两脚,对手被踢得牙齿断落。尽管对手的那记偷袭把李小龙的眼圈打得乌青,但是李小龙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无奈对手的父母向法院提起诉讼,一场官司等着李小龙。

    李小龙无法再在香港容身,于是他的父母决定将李小龙送到出生地美国旧金山去。1959年5月,李小龙只身前往美国旧金山上学。

    同年9月,李小龙在西雅图从爱迪生工业高等学校进入华盛顿大学哲学系进修。他仔细研究了自己所学的咏春拳,并以其为母拳,创立了一种新的拳种,并将这种功夫命名为“振藩功夫”,其后成立了“振藩国术馆”,收徒传授武功。

    1964年7月,李小龙转往奥克兰发展。同年8月,他在该地开设“奥克兰振藩国术馆”。

    在奥克兰生活的那段时间使李小龙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特别是与黄泽文之间的那场比赛。当时在大洋彼岸的中国武术界封闭意识较重,基本不将中国功夫传给外国人,特别是当地华侨,这种封闭意识更为强烈。

    但是,李小龙在教授武功时不分种族,既教授华人也向外国人传授。居住在旧金山唐人街的华人们就此事再三与李小龙进行交涉,希望他能罢手,不要再将武术传于洋人,但是李小龙对此总是置之不理。被激怒的唐人街方面为了教训李小龙,请来了黄泽文。

    1964年底,黄泽文率领门徒等共10人出现在李小龙的武馆,要求李小龙答应不再招收外国学员,不然的话,就要以武相见。如果李小龙比武失败,则要么关闭武馆,要么接受唐人街方面的要求。这等于是唐人街方面的最后通碟。

    当初,唐人街方面并未想将事情闹成这样,只想用威胁的方法迫使李小龙让步,没想到李小龙竟然真的接受了的黄泽文挑战。李小龙从来就不是一个遇到威胁挑战就妥协的人。

    根据李小龙的提议,双方决定这场比武不设任何禁止使用的手段,因为李小龙经过在美多年的经历,已经开始从传统武术中解脱出来。也就是说,这是一场没有任何规则限制的近似于街头实战的打斗。

    李小龙的妻子和李小龙的徒弟们都退出了武馆,武馆里只剩下李小龙、黄泽文及其带来的人。比武开始,李小龙先以一阵直拳猛攻黄泽文,逼其后退。李小龙继续狂追,黄泽文难以抵挡如此猛烈的攻势,背向着李小龙准备逃跑,但后脑又遭李小龙重击。

    最后,李小龙终于追上了黄泽文,并将其击倒在地,然后骑在黄泽文身上继续猛打,黄就此失去了还手能力。除了耳后有些轻伤外,李小龙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但是这一仗却使李小龙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因为比赛一共进行了数分钟的时间,按照李小龙的想法,打斗应在10秒之内结束,在一瞬间分出胜负的打斗才是最为理想的。

    对于李小龙来说,数分钟的时间显然过于漫长,而且在追击对手的过程中,将对手击倒再骑在其身上一顿痛打绝非李小龙心目中理想的打斗方式,这与他想要达到的差距太大了。

    咏春拳的长处能在非常短的距离内发力攻防,所以它的步法是以小幅度进退的。但是这种步法在与黄泽文交战时,在对手逃跑的情况下很难追得上。

    而若要追上对手,势必要破坏咏春拳的步法节奏,结果只能是一顿穷追乱殴。于是,李小龙决定将步法的研究提到日程上来。

    1966年3月,李小龙为了参与电视节目的制作,将奥克兰的武馆交给自己的得意门徒詹姆斯·李管理,自己前往洛杉矶。在洛杉矶,他见到了伊鲁山度,两人进一步切磋武技,此时的李小龙的技击理念已与在奥克兰开武馆时不大一样了。

    有一天,李小龙与伊鲁山度在汽车里交谈,话题渐渐转到了击剑方面,双方讨论的问题是击剑中的一个战术:截击。

    该战术的意思是不躲避对手的攻击,但是要抓住时机更快地刺中对手,强调以距离优势取胜,这是击剑中的一种高级技战术。

    李小龙认为,这种战术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技击状态。他参照击剑里面截击的使用方法,将自己创立的功夫命名为“截拳道”。

    就这样,在李小龙与伊鲁山度的交谈之中,“截拳道-JeetKuneDo”这个名字就产生了。

    1967年2月,“洛杉矶振藩国术馆”开张收徒。在李小龙发表了代表截拳道正式向全世界公开的那篇文章《从传统空手道中解放出来》。由此,“截拳道”这个名字开始为世人所知。”

    张建国顿了顿,看了下手表,又看了看一旁正听得专心致志听着的李凌宇接着说道:“也就是说由李小龙宗师创立,发展并传授的武术体系和技击艺术,实际上大体分为两个阶段:19591967年的振藩功夫阶段和1967以后至今的截拳道阶段。

    事实上,直至1966年移居洛杉矶,在好莱坞出演电视片集《青蜂侠》,李小龙一直把自己不断发展提高的武术体系称做振藩功夫,而不是截拳道。

    截拳道的创立始于1964年,创立的契机是由于李小龙与三藩市功夫教头黄泽文的一场实战比武引发的。创立后,李小龙并没有马上把这个名称公开,而是依然作为延伸与发展了的振藩功夫传授给众弟子。

    直至1967年,李小龙认为截拳道作为一种独立的武术体系,其技术结构与哲学内涵均已趋于成熟,才正式将截拳道这一名称向自己的门徒及外界公开。

    其实,李小龙的一生的发展,从他13岁正式拜入叶问宗师门下,在直到他去世的19年中,他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武道之路上探索,他把所得的知识转化成为一种科学、艺术、哲理和人生之道。他不断的锻炼和训练身体,通过阅读与反省培育其心智,而截拳道正是他毕生精力的完美结晶。”

    正准备继续说下去,但听到门口有动静,应该是自己的好友石惊雷来了,因为张建国中午便给石惊雷打过了电话,并向他说了一下李凌宇的一些情况。

    果然,不一会,石惊雷面无表情的走了进来,看了看李凌宇,又对着张建国使了个眼色,示意他离开。

    张建国会意对着李凌宇嘱咐道:“凌宇啊,这次打架错不在你,但仅此而已,下不为例,如果再犯,从严处理。我刚回来还有不少事要处理,就先走一步了。”说罢,对着石惊雷点点头,走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