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明的救赎
繁体版

第十九章 大宋的乡村规划

    天佑二十年中秋,青城县几个诗社三十余人举办了首届中秋诗会,今年是第四届了。本来纯属青城县几个民间诗社自娱自乐的雅集,可今年府学教授谢大人回乡探亲,偶然之间听说了这个诗会,谢大人对诗词颇有兴趣,决定来看看。

    青城县学政大人严之浩觉得这是个展示青城县县学成绩的机会,亲自来办这届诗会。严大人请了县学两位教授和谢大人来当评委,三人也颇有兴致地应允了。所需用度都是从城内各豪绅、富商处讨来……募捐来的。青城县的秀才、才子佳人但凡有些诗才的当然不肯放过这个在府学大人面前露脸的机会。这届诗会可谓规模庞大,聚集了一百多人。

    严大人在画舫中宴请谢大人中秋赏月,县学两位教授、县城王家、谢家、柳家的家长也来作陪。把酒言欢之后,已是皓月当空,诗卷也都收齐。当下撤了酒席,临窗布上案几、圈椅,摆上瓜果、月饼、茶水。众人一边赏月,一边翻看诗卷,其乐融融。

    “严大人,老朽看你们青城县果然是地灵人杰。虽然没见到什么特别惊艳的诗词,可这些诗作都颇有灵气,读起来也甘之如饴。严大人教化有功啊。”谢教授摇头晃脑地品味着诗句,一面夸赞了严大人。

    严之浩今年才四十出头,为人精明能干,也颇有些才华,当然不想在县学学政的位置上止步不前。听到上官的夸赞,心里也是很高兴。兴奋地与谢大人交流起本县教化的心得。

    “啊!好词!好诗!”县学吴教授忍不叫了出来。

    “谢大人、严大人,二位请看这份诗卷。”吴教授颤抖着声音接着说到。起身把诗卷交给了谢大人。

    “我……我这也有两首了不得的好诗。”县学黄教授也把诗卷递给了严大人。

    二位大人仔细看了看手中的诗卷,又赶忙交换着看。谢教授忍不住击节叫好,二人略一商量,当即决定把诗会头名给了青云社。吩咐手下把青云社的陆天明、赵长缨叫来见见。

    陆天明和赵长缨二人来到画舫内跟给位大人、教授和士绅见了礼。

    谢大人赐了座。对二人说道:“两位的诗词本官和严大人及各位都看过了,此等诗作当流传千古,觉世名篇啊。赵小姐的诗才让老夫感概啊,不出前朝蔡文姬、谢道韫之右,实乃当世才女也。老夫对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两句非常喜欢啊。”

    谢大人又继续说道:“据闻陆贤侄十五岁时就聪明伶俐,学识过人,乃县试第一名。为何后来入府学之后却籍籍无名,也未参加府试。今日见你诗作,却是才华横溢。老夫实在不解。”

    “禀谢大人,小子前几日突然遭遇变故,昏睡数日不醒,有许多往事都已不记得了。我也不知为何这八年来不思进取。还望谢大人见谅。”

    “原来是这样。明年秋闱,陆贤侄可有意参加府试?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等佳句,老夫甚是期待再见啊。”谢大人微微含首说道。

    陆天明向谢贤深鞠一礼,恭敬地道:“多谢大人。在下当谨记大人教诲。自我醒来,发现我大宋虽然朝廷励精图治,百姓安居乐业,可也四面环敌,外患堪忧。身为大宋子民当为我大宋鞠躬尽瘁。”

    在座众人皆面露微笑,孺子可教啊。

    陆天明又让阿杜把月饼拿到画舫内分与众人品尝,杏花村这下可让众人都牢牢记住了。诗和月饼都是让人觉得余味无穷。陆天明谈吐风趣,见解也颇有独到之处,与在座各位聊得很是尽兴。中秋之夜,完美。

    第三天一早,赵青兄妹和王珏乘着两辆马车,领着两辆牛车到陆天明家。赵青已经熟门熟路了,跟阿杜打个招呼,就让仆人把两辆牛车上的箱子搬到后院去。陆天明赶紧把三位股东领到书房内坐下喝茶。

    “酒呢?天明兄,把露华浓拿来尝尝。”王珏显然已从赵青那得到不少内幕。

    陆天明赶忙从屏风后的柜子里拿出两瓶露华浓,让阿杜把酒来了,拿了几个白瓷小酒杯进来。给三个到上酒,酒瓶往桌子正中一放,说道:“各位请便啊,我是不习惯喝早酒,再说了,这么喝不觉得容易醉吗?”

    “天明兄可不懂咱们饮酒之人,王兄,咱俩自己来。”赵青哈哈一笑。

    二人也不见外,拿起杯子就吸溜起来。赵青还好,已经习惯品尝这露华浓了。王珏可是头次喝这等独特的美酒,欢喜得不得了。

    陆天明见二人只顾着喝酒,有些好笑,又怕二人耽误正事。说道:“二位兄台,咱们先办正事,午时再喝可好。我让石榴姐准备一桌酒菜,二位定能满意。”说罢叫阿杜把石榴姐叫到书房内,吩咐她准备牛、羊肉、鱼片、鳝鱼、牛肚、羊肚、鸭肠、鸭血、鸭胗、蘑菇、竹笋、青菜等等食材,又把熬汤的法子交给她。石榴姐本就极善厨艺,一一记下出门准备去了。

    赵青此刻也停下饮酒,对陆天明说:“天明兄,我兄妹二人把卖酒该分给明社的七万贯带来了,杏花村酒楼要出多少银子咱们今天算一算。不过,王兄带来三万两银子也来入股,怎么分配股份,今天也定下来可好?”

    “两位不急,咱们今日先去里正那里,把杏花村拿下。回来边喝边谈。”陆天明说道。到书架上拿了份卷轴,揣到袖袋内。

    三人应了,也充满了好奇。跟陆天明一起到了里正李四家里,李四本名李成,家里排行第四,从小就被杏花村人叫做李四。如今已四十多岁了,村里人还是叫他李四。李四幼年上过学,可惜未能考取童生,在村里也算是能书会写之人。青年时跟父亲学得一门烧窑的手艺,家里又有些田产,日子过得还凑活。乡里见他为人精明能干,人也还本分,便任命他为杏花村的里正,掌管户籍、赋役和治安之事。李四这几年干得颇有成就,明年乡长之位也未必不能争取一下。

    李四面色略黑,五官端正,双目有神,透着一丝精明,身材挺拔、健壮。为人谈吐亦有些见识。见陆三少带了三位衣着服饰华丽的客人前来,寒暄几句后忙把四人领到堂屋坐下,奉茶。

    陆天明对李四说道:“李老四,这三位是县里来的赵公子兄妹和王公子,他们和我有个生意跟你谈一下。我们有个规划,杏花村的土地租给我们,我们安排村民劳作,所有赋税、徭役我们来负担。村民们干活就有钱赚。每户每个劳力五十贯每月,十八岁到五十五岁的成年男女都算,五十五岁到六十岁算半劳力,每月二十五贯。十八岁以下,六十岁以上不算劳力,我们每月给十贯养着。你算算咱们村有多少人口,多少劳力,每月得给多少钱,每年的赋税、徭役要给多少钱?”

    李老四张大了嘴,过了一会柔柔眼睛,确信没有做梦,到房内拿出户籍薄和算筹立刻算了起来。不久,李老四仍是不可置信地说到:“咱们村有一百零两户人家。六百一十二口人,二百三十四个劳力,一百一十个半劳力,还有二百六十八个老幼。按您说的每月得给一万七千一百三十贯。咱们村三百余亩土地,两季赋税约三百六十贯,徭役每年每户约两贯,共两百贯。”

    陆天明觉得跟自己估算的没多大出入,对李老四说道:“每个月给村里两万贯。多出来的可以打点乡里、县里的上官、衙役,给村里举办活动、酒席、扶助孤寡老幼。我估摸着明年初你就是咱乡的乡长了。你每月额外领取两百贯管理费。”

    李老四呆若木鸡,半晌才哆哆嗦嗦地说:“陆三少爷,您不是跟我开玩笑吧,咱村这土里有金子?”

    陆天明看看同样呆若木鸡的赵家兄妹,也不解释了。对李老四说:“没空给你开玩笑,赵公子、王公子大老远赶来是给你开玩笑的吗?同意的话,你今天挨家挨户召集做主的人把条件公布一下,没人反对的话明天早上你来找小桃,把契约签了,把两万贯钱拿去分了。以后每月十八,找小桃拿钱分给各家。”

    “好!我看谁敢不同意!”李老四激动不已。

    陆天明从袖袋里拿出卷轴铺在桌上,四人都围过来观看。陆天明说:“李老四,我们给的价钱公道吧。按这个图把咱们村改造了。围着咱村的地修两辆马车宽的路,路上铺碎石。东北方向修两座酒坊,东南挖一个七尺深的二十亩鱼塘。正南方五亩猪舍、五亩家禽圈舍。西南是稻田和麦田。西北是预留的房屋地基。南北、东西方向再修筑两条碎石大路。道路之间预留了酒楼、店铺、客栈地基。村正中是戏台、治所和书院的地基。另有一条六尺宽的水渠沿着南北方向的道路通往村外的小河,流向岷江。除了池塘和路,其余的十到十五日完工。池塘和道路、水渠一个月之内完工。材料费用找小桃支取。”

    “好!我觉得没问题,咱村男女老幼都上。”李老四看着图,心里乐开了花,这是比青城县的街坊还整齐、漂亮的布局啊。来年的乡长还有谁能跟我李老四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