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长生
繁体版

第八十四章 这的确有一点点令人愧疚

    洪武二十五年。

    九月十二日。

    立朱标第二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祭告太庙。

    诸般政事,尽先禀告皇太孙朱允炆裁决。

    这个消息,通过报刊,在大明朝的疆域内,飞速传播。

    几家欢喜,几家忧愁。

    陕西。

    周易坐在马车上,手中拿着一份报纸。

    盯着头版头条:

    “立朱标第二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良久不语。

    虽然,这件事情,并不让周易意外。

    不过还是让周易唏嘘不已。

    朱允炆能做一个好皇帝吗?

    很明显,不能。

    他没有那个能力的,知道吗?

    倒也不是周易瞧不起朱允炆。

    周易甚至认为:

    成长于和平年代的皇帝,或者说,成长于和平年代的人。

    总是喜欢相信宏大、完美但却是空洞、难以执行的学说。

    并认为这些学说,可以很轻易地便在这个社会之中运行。

    而不知道,这些学说在这个社会中运行的时候,

    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不断地解决、不断地修正。

    也不愿意亲自接触最真实的社会,不愿意了解这个世界真正的运行道理是什么样的。

    或许也曾经读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往往落实在行动中是,总会变成另一个样子。

    周易叹了一口气,把手中的报纸,放在了一边儿。

    招呼着身边和周易一同出来游学的学生们。

    在田间地头,寻找植株高大、颗粒饱满的高粱,运到南京城中,以备实验。

    从而得到真正地高产高粱种子。

    皇城。

    朱元璋孤独地靠坐在大殿上,抬头望着郊外的皇陵。

    那是安葬马皇后和太子朱标的地方。

    朱元璋虽然不知道,他到底还能活多少日月。

    但总是有一种,大限将至的感觉。

    要不然,也不会如此潦草的把江山交给朱允炆。

    由朱允炆进行日常政务的处理。

    朱元璋知道,按照朱允炆目前的政治水平。

    是很难单独处理政务的。

    把政务交给朱允炆处理,不如说是交给朱允炆身边的几个幕僚处理。

    朱元璋长叹了一口气。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但实质上却没有废除“丞相”。

    即使朱元璋是一个足够勤奋的皇帝,但大明朝日常事务繁多,总需要有一个人协助处理。

    朱元璋选择的人,就是太子朱标。

    这无疑是对太子,或者说皇太孙的政治素养,有着很高的要求。

    朱标能力足够,可是皇太孙朱允炆的政治素养却远远不足。

    那么朱允炆周边儿的人,就以提意见的名义,真正地参与到了决策之中国。

    至少……不能将宰相恢复,以免我朱家的子孙,被那群文官架空!

    朱元璋注视着窗外,心中百感交集。

    蜀地,成都。

    蜀王府的教师方孝孺,拿着报纸观看。

    当方孝孺看到头版头条上,是朱允炆被确立为皇太孙的时候。

    激动地双手颤抖。

    前些年,皇帝朱元璋金殿召对方孝孺。

    居然言说让他在基层待二十年,而且把他方孝孺近似流放地驱逐到了蜀地。

    前几月,南京城来的周易。

    居然指着他鼻子骂他,让他方孝孺多接触些实际的事情。

    这些人,都是对他方孝孺不了解啊!

    这些年,在蜀地,虽然蜀王对他百般照顾。

    却也是在江湖之远,而不是庙堂之高,很难施展他的抱负。

    今日,朱元璋任命朱允炆为皇太孙。

    方孝孺非常兴奋。

    因为方孝孺知道,在朱允炆掌权之后,必然会十分信任方孝孺在南京之中的同僚。

    用不了多长时间,南京城里面的同僚。

    便会把他方孝孺重新接回到京城之中。

    到那时,便是他方孝孺一展凌云壮志的时候了!

    燕京,燕王府。

    朱棣坐在燕王书房中,手中拿着一份报纸,脸色铁青。

    这报纸的消息却是够快,朱棣手下的探子水平也的确一般。

    居然朱允炆被任命为皇太孙的消息,朱棣是在报纸上看到的。

    一旁,道衍和尚弹着头,声音充满着蛊惑的味道:

    “殿下,你身为当今陛下的四子,勇武有谋。

    如今太子不幸遇难,本应该继承的是你们兄弟。

    而非是京中那个年龄幼小,什么也不懂,只会讨老头子欢心的孩子。

    若是他即位,必将给大明带来灾祸。

    不如殿下您……”

    燕王朱棣抬手,制止道衍和尚接着往下说。

    朱棣站起身,放下手中的报纸,在书房中转了两个圈儿。

    最终沉声说道:

    “若说是继承皇位,即使是按照兄终弟及的规矩。

    也绝不会轮到我这个四子。

    我的哥哥们还在边疆为父皇作战。”

    “可是,您是其余兄弟中,智勇双全的那一位。

    如果是由您即位,皇帝陛下,北诛暴元的愿望,就能够实现了啊!”

    朱棣烦躁地摇了摇手:

    “我意已决,无需多言,父皇健在,兄长在旁。

    我朱棣怎能生谋逆之心!”

    “殿下……”

    “休得多言!”

    朱棣挥了挥手,让道衍和尚退下。

    道衍和尚叹了一口气,面色上满是失望,从燕王朱棣的房间里面走了出来。

    等到道衍和尚走到沟通燕王朱棣府邸,和道衍和尚日常居住的寺庙里面的时候,嘴角旁不由得划过一抹微笑。

    道衍和尚今日找朱棣劝反,倒也不是真的要朱棣现在谋反。

    毕竟道衍和尚不是傻子。

    没有自信到认为他能够战胜朱元璋。

    今日劝反的主要目的,是在朱棣心中种下一颗种子。

    这个种子在朱棣心中,一定会慢慢生根发芽,只到长成参天大树。

    道衍和尚坐在蒲团之上,面对着青灯古佛。

    心里面也闪过了一丝愧疚,虽然道衍和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

    但是以天下苍生为棋子,令老朱家血肉内战。

    这的确有一点点令人愧疚。

    道衍和尚突然想到了一件事情。

    上次那个南京城的官员周易,来到燕京的时候。

    特地找他借过木鱼,说是敲击木鱼积累功德。

    道衍和尚随手敲了一下。

    这次积攒的功德,应该够这一周去燕王府邸劝燕王谋反消耗的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