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离府
李增枝显然不知道自己的母亲与自己的大哥定下了此等誓言,毕竟他们两母子宣誓半天,他在梦里倒是睡得香甜。第二天,他一如往常一样跟着一群丫鬟荡着秋千,莺莺燕燕中这厮好不快活,心里还不断脑补着自己这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高尚境界。
这时,前院一阵嘈杂声响,一大堆人竟是簇拥着王公公从府外走进来,府中下人不禁好奇着老爷不在府中,这陛下今天是为什么派王公公前来,正议论着,只见王公公径直走到了李增枝面前,并没有掏出圣旨,而是好奇地打量了一下这个年仅四岁的小孩子,盯得李增枝不禁心里升起一股恶汗,上辈子没见过太监,现在突然被这不男不女的奇怪生物体盯着他也不禁有些发毛。
李大夫人和李景隆也被下人的嘈杂声吸引了过来,一见王公公站在李增枝面前,心里不由得一颤,他们也没想到皇帝陛下的消息如此灵通,事情来得居然如此之快。
李大夫人倒也与这王公公相熟,客套地走到王公公面前行了一礼,“不知王公公此行所为,莫非是圣上有何旨意与我李府?”
涉及到自己的儿子,李大夫人对王公公的语气竟不是如往常那般客气,但这王公公好像注意力全在李增枝身上,并不怎么注意到这位李大夫人的语气变化,也没有掏出黄绢圣旨,只是客套地回了一礼,对李大夫人说道:“此番咱家来,是圣上有口谕。”
李大夫人闻言拉着李景隆刚欲跪下候旨,王公公就制止了她“陛下特意吩咐了咱家,您和大公子不用跪下听,站着听就好。”
说罢又是清了清嗓子,用独特公鸭嗓叫到:“上谕。”
李增枝虽是两世为人,但对明朝的礼节不甚了解,便学着母亲模样跪在了王公公面前,
“臣李增枝,接旨。”
却见那王公公似乎是想到了什么,一脸促狭地用公鸭嗓复述起那位皇帝陛下的话:
“咱想着啊,那小屁孩恐怕要学着他爹说什么臣接旨,你就这般说给他听,你是咱的什么臣呐,就要臣接旨,你连咱拿黄绢写圣旨的资格都没有,要想有这资格就赶紧收拾收拾给咱来宫里让咱好好瞧瞧咱这大明神童,以后你的一日三餐老子给你包了,管够啊,钦此。”
事实上,朱元璋口谕里的李增枝没资格领黄绢圣旨是有道理的,明初的圣旨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而采取不同的开头措辞,主要分为了三类,也就是诏曰,制曰和敕曰,诏曰也就是皇帝册立太子皇后之类重大政事昭告天下,制曰就是皇帝展示皇恩浩荡,宣示百官所用,就是之前李文忠领到的那一类的圣旨,而敕曰就是皇帝给百官加官进爵,告诫百官不要恃宠而骄所用。甚至于说,四岁的小屁孩李增枝连钦此两个字都没资格听到,虽然他是个李家二少爷,可在重八大哥的眼里也就是个出身好些的庶民,要不是自己算是他的舅爷爷,加上他昨天晚上写的这首出塞又引起了重八哥的兴趣,就想着写个钦此逗逗他。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多说俩字不要钱,毕竟节俭的洪武皇帝是肯定不会大出血拿个黄绢去讨小朋友高兴的。
李增枝不懂明朝礼仪,便只是跪在地上重重地磕了三个头,他正对朱元璋体谅下情,考虑自己这个小毛孩听不懂之乎者也感激涕零呢。其实这就是他的一大弊端,他根本不知道朱元璋的圣旨几乎都是白话,更别说只是口谕了。而重八哥还寻思用钦此逗逗他,哪晓得这两个人压根就不在一个次元,纯纯的跨时代交流。
磕完了头,这小子对洪武皇帝崇拜程度到达了顶峰,爱屋及乌,竟也对着王公公露出了崇敬之情。身体的残缺让这位王公公自尊心变得非常强,可在这四岁的李增枝眼里,王公公竟然没有看见像往常其他人那样司空见惯的轻视神情,取而代之的居然是发自内心的尊敬。王公公作为朱元璋的贴身太监,一眼就看出这尊敬是发自内心而非虚伪,不由对这孩子好感大增,缓缓扶起李增枝,摸了摸他的头,也不给李家夫人留有求情的余地,就让李家大夫人为自己的二儿子收拾东西随他入宫。
李家大夫人纵有万般不舍,也没那个胆子抗旨不遵。只得吩咐着下人拉来一辆马车,不断地往里面塞着东西,一转眼马车就被塞得满满当当,就连马脖子上都挂着各种金银首饰,不仅如此,李大夫人居然还要叫一辆马车来接着塞李增枝的行李。看到这一幕,一直冷眼旁观的王公公终于坐不住了,马上对着焦急的李景隆行了个眼色,李景隆会意连忙拉住自己的母亲,他则是抱起李二少爷像个贼一样转身就跑,对着李府马车吩咐了一句跟上就赶忙跑上了马车。在李家大夫人和李景隆的依依不舍的目光中飞快地驶离了李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