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燃明
繁体版

第二百四十八章 京师大阅,民心士气

    “......”

    在数十万京城百姓的屏息中,天地间隐隐传来似浑厚又似飘渺的歌声,如同天地相接处的一线隐隐海潮。

    远远的,地平线上的赤红一线渐渐变成了招展的赤旗,渐渐的,赤旗下亮起一线鳞光,越升越高,渐至成片,渐至耀目。鳞光上是火红的盔缨,隐约间有歌声渐响,伴以大军脚步的轰鸣,大地颤抖,寒风欲燃。

    渐渐地,歌声变得清晰:“我是华夏兵,来自众百姓......”

    京城老百姓都听得出来,这是天子亲军的《华夏军民鱼水歌》。他们都知道皇帝给新军起的名字是“华夏龙武军”,但是他们还是愿意把新军叫做天子亲军,只因他们觉得现在的天子真是老百姓的亲人,把新军叫做天子亲军,心里觉得亲近、热乎。

    这半年来,王战每个月都带领五千新军出城拉练,拉练之中所唱的军歌已经逐渐流传到民间,《华夏干城军纪歌》、《华夏军民鱼水歌》、《满江红》、《凯歌》,这些京城老百姓都熟悉了这些曲调、都能从头到尾哼唱下来。关键是新军每次出城拉练之时,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路上遇到老百姓也只占路的半边,若是有老百姓的车辆陷住了、翻车了,新军还会主动上前帮忙,帮忙之后还分文不取,立刻跟上行进的大军,一来二去,皇帝和他的新军爱民如子的名声早已传开。此时在德胜门前所未有的大胜之后听到这些子弟兵唱响这军民一家的歌声,他们倍觉自豪与亲切。

    面对皇帝的这只军队,这些老百姓再没有匪过如梳、兵过如篦的恐惧,而是渐渐有了心安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心安变成了主心骨,德胜门一战,一座座的人头京观令这主心骨变成了靠山。

    沓、沓、沓、沓......

    咚、咚、咚、咚......

    翘首以盼的老百姓,激动的心跳似乎已经与新军有力的踏地声同步。

    “华夏军人个个要牢记,杀敌保民铁律要注意......”

    随着大军的行进,歌声已经愈发洪亮,歌曲也变成了老百姓最最熟悉也最最朗朗上口的《华夏干城军纪歌》。

    “万岁、万岁、万岁......”

    忽然之间,没等群臣抢前迎接行礼,人群中猛然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喊声,开始一两声还能分出个数,随后就变成了山呼海啸。这是京城老百姓自发的呼喊,是大曌老百姓扬眉吐气的心声。

    自从李成梁死后,大曌军民再没有过这样的呼声。

    无论李成梁聚敛了多少顷良田,养了多少家丁,至少他在的时候,奴儿贺齐不敢对曌军动刀,更不敢造反,只敢杀戮吞并其他的部落,比如叶赫、海西诸部。那时候大曌的百姓说起东金的时候还是扬着头的,事实上那时候也根本没有什么东金,只有大曌建州卫,只有建州卫治下的建州诸部落,比如叶赫部、海西部、哈达部,比如北山部。

    李成梁死后,仅仅十几年的功夫,辽东尽丧,大部分曌人已经畏敌如虎,连山海关都不能给他们安全感了,压抑的太久了。不过相当于大曌一省之地、人口总量不过几十万、披甲人不过六七万的东金,居然在幅员万里、人口万万的大曌口中再次掀起了“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神话传说,何其令人丧气?这是在任何诏书中、无论自称多少回天朝上国也挽不回的民心士气。

    如今,这一切被皇帝亲自练兵、亲率大军出征给打破了,十几年的惊惧一扫而空,德胜门外的京观就是最有效的提升民心士气的良药。

    在数十万百姓的山呼海啸声中,同样激动不已的黄立极、孙承宗率百官抢至道中迎接。

    “吾皇殚精竭虑,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不避寒暑;以身为法,同操同食,始有如此之强军;身先士卒,不避矢石,至有今日之大胜。灭敌四万,追敌千里,为国朝东事十年来未有之伟业。臣等谨为圣上贺,为大曌贺,为千军贺,为万民贺,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三呼万岁。

    王战与诸将下马,接受百官祝贺。

    “众卿免礼,随朕进城。”

    王战带领众将走在前面,百官紧紧跟随,三百亲兵卫护于两侧和身后,再后面是大军。这是王战与孙承宗、黄立极等人定好的,一定要让众将走在前面。

    而在阵列最前面、还在皇帝和众将之前的,则是在一路追击中主动请战、远途奔袭的那些勇士、神射手,包括杨阿如的那辆偏厢炮车。这些勇士荷枪实弹,虽然不是一只营伍,但仍然列成了整齐的队列。队列前行进着一面大旗,“华夏龙武,李广神射”八个黑色丝线绣成的大字就绣在赤红的旗面上,随风招展,让路边的老百姓看得清清楚楚。

    从李广神射开始,随着大军的行进,最外侧的宣导官时不时的指指点点,向热情又好奇的老百姓仔细讲解着每一只队伍的战绩,讲解着平时训练的辛苦、皇帝军纪的严格。随着他们的讲解,人群中响起一阵阵的惊叹声,热情随之愈发高涨。许多随着家人前来的二八少女、双十佳人们看向战士们的目光越发炽烈、直白,有那大胆奔放的直接就抛出了香囊、手帕、报出了自己的名字和住址。

    一时间,寒风都变成了香风。

    按照传统规矩,大军从安定门进入京城。

    所有步兵皆列队徒步行进,除了杨阿如那辆炮车,所有车辆都排在队伍最后面,近五万大军,仅入城就走了半个时辰,前军已在承天门下整队,结成密集队形,后军才刚刚进入安定门,还在城中的百姓夹道欢迎,出城的百姓则跟随在大军身后,从城外十里到承天门下,一路上百姓的欢呼宛如山呼海啸,一浪高过一浪,始终不曾停息。

    路边的老百姓有人家住附近的,早已摆上了桌案,此时见大军到了近前,立刻拿碗倒上热茶,还有倒酒的,一碗碗的捧上前来;有那抱着篮子、挑着担子的,竹篮子里红枣脆梨、柳条筐里烧饼酱肉,热情的捧给新军战士取食;更有那家境殷实又有心的,捧上烙的热乎的糖饼、熬的烫嘴的姜糖水为凯旋归来的战士们驱寒。

    无奈新军军纪森严,无论百姓如何热情,战士们嘴里只是道谢,却一介不取,脚下更是不停的踏步向前。这更赢得了百姓的敬意,欢呼声愈发的炽烈如火。

    无论是这些老百姓还是新军战士,身为大国子民,彼此之间都已经好久没有这种亲近感、自豪感了,或许只在太祖成祖时候有过。那些恢复中华、横绝大漠的勇士才得到过这样的欢呼。此时,面对大军的这种安全感以及随之而生的亲近感,已经是大曌老百姓近二百年未曾感受过的了。

    听着如海潮一样汹涌的欢呼声,看着老百姓因热情而彤红的面庞,群臣也是感慨万端:得民心者得天下。皇帝麾下如此威武之师,血战大胜,偏又军纪严明、品德高尚,如此的爱民亲民,不骄不横,看来,大曌中兴已是必然。皇帝之新政势不可挡啊!

    老百姓欢呼的声浪中,王战率领百官登上承天门城楼,凭堞下望。

    大军凯旋的礼仪隆重而繁琐,王战懒得操心,一切听凭礼部和太常寺的安排,包括他们建议仿照当年成祖阅兵时的诸般举措,比如战阵变换、攻防演练,王战也一律照准。经过王战训练的新旧军队,都已经是军纪严明、令行禁止,执行起诸般礼仪程序来毫无问题,没有丝毫混乱,只有更显威仪。

    承天门下,京城百姓也被破例允许进入到千步廊和东西长安街,站在街的南侧路边。其中有一部分百姓,约有数万,其中还有些女子,看上去都是风尘仆仆,居然列成了队形,虽不十分严整,但明显是队形。

    大军中,周遇吉看到皇帝身旁的方正化挥下令旗,立刻高声传令:“阅兵开始......”

    “吾皇......”

    “万岁、万岁、万岁.”

    “我大曌......”

    “威武、威武、威武。”

    “我华夏龙武军......”

    “万胜、万胜、万胜。”

    大军山呼,排山倒海;铁血之气,直冲霄汉。

    山呼已毕,鸦雀无声,强军令行禁止之风采尽显无疑。周围的百姓都随着大军气势的变换而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数十万人落针可闻。

    随着静寂之中响起的第一声军令,大军开动,千人大阵隆隆前行,第一阵,第二阵......

    步兵,炮兵,车阵,骑兵......

    整齐的步伐,如林的火铳,杀气逼人的劈枪;机动灵活的步军冲阵炮,厚重威严的祝融式大炮车,遮护严密的偏厢炮车,还有令人新奇不已的生着火、冒着烟的炊事车......

    停止前进,阵型变换,模拟攻防......

    长安街边的老百姓看得如醉如痴,把全副心神都投入其中,忘记了寒冷,忘记了昨日生计的窘迫,眼里只有这只战无不胜的大军。列成队形的那些风尘仆仆的百姓胸中更是只剩滚烫的热血,被怦怦跳动的心脏送往全身。

    承天门上下,数十万军民,心神凝为一体,体肤俱是火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