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风云三百年
繁体版

第二十一章

    渭水之盟后的四年时间里,李世民励精图治,奋发图强,通过对军事、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改革,使唐帝国迅速强大起来。军事上,加强府兵制,苦练精兵。经济上,给军户和广大农民划分土地,轻徭薄税,与民休息,并通过大运河加强南北经济交流。政治上,改进科举制,网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与此同时,曾经控弦百万,凭陵中夏的东突厥迅速衰落。北方少数民族的落后制度注定了它的命运,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颉利可汗重用汉人赵德言,此人是个机会主义者,他变更旧俗,政令烦苛,草原部落大为不满。突厥连年用兵侵扰唐朝边境,牧民不堪其苦,国内又屡遭大雪,牲畜大多冻死,人民饥寒交迫。颉利为了摆脱自己的危机,加重盘剥其它部落,弄得天怒人怨。

    所有的部落都开始和颉利可汗离心离德,许多属部背叛,颉利的实力严重削弱。

    叛变的势力需要一个领导核心,他们找到了二汗突利。

    贞观元年,薛延陀等部叛离突厥。颉利当然想借刀杀人,他派突利可汗前往征讨,突利可汗暗中和薛延陀结成联盟,不仅放走了薛延陀,而且假装大败而回。

    颉利可汗非常愤怒,将突利囚禁起来,但突利也有一定实力,颉利不敢加害,只是想方设法削弱突利可汗的部落。他向突利部落征兵,让他们献出肥美的牛羊,侵占他们的草原牧马。

    以当时突利的力量,不足以和颉利硬碰硬,深思熟虑之后,突利向唐太宗上表请求入朝。颉利勃然大怒,发兵攻打突利,突利把战争引向了大唐王朝。

    大唐王朝枕戈待旦,就等着这样的机会呢!满朝文武一致主张立即出兵,一举荡平东突厥。

    李世民是最懂政治的,如果单凭大唐和颉利决战,一定两败俱伤,到时候其它政治势力崛起,那不是大唐的巨大隐患吗?必须做好

    统战工作,大唐要和所有反对颉利的势力站在一起,大家一块儿揍那个混蛋颉利!

    欲擒猛兽,先断其爪牙。李世民马上派秦武通率兵接应突利,另一方面把手伸向了东突厥的蕃属梁师都。

    梁师都本是夏州朔方人,世世代代为该郡豪族。隋朝时任鹰扬府郎将。隋末天下大乱,梁师都归乡交结党徒,起为盗贼。他杀害朔方郡丞唐世宗,据郡造反,并向突厥称臣,与突厥连兵。在突厥的庇护下,梁师都称帝,做了儿皇帝,国号梁。突厥始毕可汗送以狼头大旗,并赠以“大度毗伽可汗”的称号。梁师都以突厥为后盾,占据河南之地,地盘越来越大。

    以李世民当时的实力,消灭梁师都易如反掌,之所以长期留着他,是要在大唐和突厥之间有一个战略缓冲。梁师都在突厥和大唐的夹缝中生存,只能首鼠两端。他一方面依靠突厥立国,另一方面却不肯真为突厥卖命。他当然不会投降大唐,但也不会主动攻击大唐,突厥巴不得让梁师都和大唐两败俱伤,自己就不用动手了。

    现在突厥衰落,颉利可汗自顾不暇,是到了解决梁师都问题的时候了。双方开始和平谈判,但梁师都希望保存实力,做大唐的国中之国,仿效突厥的统治方式。进入大一统的唐王朝当然不能同意,谈判破裂。不得已,李世民决心武力解决。他下诏夏州长史刘旻、司马刘兰成谋取梁师都。

    二刘谋略深沉,放回俘虏充当反间,离间其君臣。派出小股部队毁坏庄稼,又断其商道,在经济领域打击敌人。经济战成本低,收益大,梁国军队疲于奔命,将帅离心,势将土崩瓦解。

    等到时机成熟,李世民下诏柴绍、薛万均合力进讨,大军直据朔方东城。

    颉利可汗当然知道梁师都的重要性,如果不出兵,梁师都投降唐朝,立即就会反咬突厥。突厥军队起兵支援,正遇见柴绍。柴绍是李渊的女婿,很久没有打过胜仗了,他面对衰弱的突厥部队,身先士卒,大败突厥,随即进驻城下。

    多日后,朔方城粮尽援绝,部下杀死梁师都,归降唐朝。

    解决了梁师都,大唐开始直接面对颉利可汗。贞观三年,李世民集结十余万大军,兵分六路进讨东突厥。这一战,大唐名将尽出。

    首先要稳住后方,李世民调拨三万精锐,交给悍将侯君集,让他驻守洛阳。一旦北方战事有变,防止反对势力袭扰关中。在整个战役过程中,无论前方如何吃紧,洛阳不能调出一兵一卒。

    李世民让大将军李靖担任北伐军总司令,同时率领中军,张公瑾为副;李世勣为东路军总指挥,率主力直取东突厥腹地;柴绍为西路军总指挥,顺黄河前进;李道宗、张宝相从灵州往西北挺进;卫孝杰镇守燕云地区,防止突厥军队东逃;薛万彻借道东北,出击突厥后方,同时监视突利可汗。

    皇叔李道宗首战告捷,在灵州击破东突厥部队。

    梁师都覆灭,突利可汗借机逃离东突厥汗国,抵达了长安。紧接着,东突厥的重要将领阿史那郁射也率部来降。颉利已经彻头彻尾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

    颉利大军左翼屯集恶阳岭,恶阳岭地势不高,春夏时节看不出什么,它周围有两条河流,一旦到了冬天,河水结冰,恶阳岭东西变得一马平川,占据恶阳岭就把整个战场分成东西两部。谁占据恶阳岭,谁就占据了战略上的主动。

    李靖大军不分昼夜,不惜一切代价,血战恶阳岭,终于把它攻下,唐军取得了战略主动。

    作为战略家,李靖决定雪夜突袭定襄。夜袭定襄,既有战略上的考量,又要有战术上的保证。颉利部众甚多,但上下离心,只要抓住颉利,部众会立即溃散。草原铁骑,行动迅速,但经过四年准备的唐军已经今非昔比,技战术水平突飞猛进,他们的行军速度已经远超草原部落了。

    突袭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定襄王庭。谁都不会想到,在这大雪纷飞的隆冬深夜里,一支骑兵部队直接进攻对手的心脏。

    颉利此时正在自己的大帐里做着美梦,唐军主力正在边境和自己的部众作战,对于突厥来说,是外线作战,在运动中拖垮唐军,再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是他的基本战略。天气如此寒冷,对唐军非常不利,恶劣的天气让唐军无法前进。

    当李靖的三千铁骑出现在他的面前时,他怎么都不相信这是现实!颉利立即组织抵抗,但李靖的特一营营长苏定方没有给他任何机会。苏定方只有二百人,这二百人是三千铁骑的战术核心,无坚不摧。颉利是他的第一个敌人,苏定方自然不能放过,他旋风般地冲过去,要生擒颉利。在后来的西北战场上,苏定方仅凭五百人正面冲垮了敌军两万,可见其战斗力。

    颉利的部下拼死相救,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让颉利逃出王庭,他朝阴山方向没命狂奔。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颉利逃走了,李靖立即攻心为上,派间谍离间颉利的部众。正月初九,颉利的心腹大将康苏密率部众接受和平改编。意想不到的是,

    和康苏密一起回来的,还有流亡塞外多年的隋炀帝皇后萧氏及其孙杨政道。

    李世民闻讯喜出望外,对于这位前朝皇后,同时又是自己的婶娘,李世民的感情是复杂的。萧皇后贤良淑德,海内敬仰,一生却颠沛流离。李唐王朝对她恩遇有加,让她安度晚年。

    兵有奇正,必有分合。李靖的三千铁骑像匕首一样插进敌人心脏,李世勣的正面部队从前面直压过来。

    按照李靖事先的战略部署,他奔袭定襄的同时,唐军主力李世勣部也从云中出发,绕道进抵阴山山口,在那里张网以待之。

    双方都没有退缩的余地,唐军要毕其功于一役,势必生擒颉利。颉利困兽犹斗,不惜一切代价撕开了一个口子,成功突围,仓皇逃进了阴山。

    颉利以退为进,派执失思力为特使,到唐军中谢罪请降,表示愿意停止抵抗,举国归降。颉利非常狡猾,他想逃往漠北,伺机卷土重来。

    李世民何等精明,他早就识破了突厥的诡计。大唐派遣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等去抚慰颉利,实际上是为了稳住他。

    双方都是缓兵之计!

    二月,李靖的三千铁骑与李世勣的主力会合。李世勣深谋远虑:“颉利战败,但在突厥中还有影响力,很多人追随他,如果放他走进沙漠,得到九姓铁勒的庇护,就很难消灭他们。如今皇上派唐俭去安抚,突厥没有戒备,我们突然袭击,就可以彻底平定贼寇了。”

    李靖同意李世勣的看法,张公瑾妇人之仁,怕这么做会使唐俭等人身陷险地。李靖从大局出发:“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一日纵敌,数世之患。牺牲唐俭一人,换来北方万世的安定是值得的。”

    李靖立即率精兵出发,李世勣率主力随后跟进。全军冒雪至阴山,遇到突厥殿后的部队,唐军一战就将其全部俘虏。李靖以这些人做向导,很快找到颉利的大营。

    颉利以为缓兵之计得逞,未加戒备。初八,特一营营长苏定方率两百骑兵为前锋,在浓雾掩护下突袭颉利牙帐。

    颉利可汗惊慌失措,乘千里马西逃。唐俭等乘乱脱险而归。突厥各部眼看没了首领,纷纷向大唐投降。

    颉利如丧家之犬,逃到了他的叔父阿史那苏尼失那里,阿史那苏尼失帐下仍有四万铁骑。

    颉利想借叔父的兵马与唐军做最后一搏,但叔父审时度势,现在颉利是草原与大唐共同的敌人,自己怎么会为这样的人做嫁衣呢?

    阿史那苏尼失决定归附大唐,李道宗提出要他献出颉利,颉利得到消息,赶紧继续逃跑。

    不久之后,阿史那苏尼失正式投降,东突厥的最后一支劲旅也倒戈了。同是突厥人,熟悉地形,他立即派人追击颉利,进山搜捕,围追堵截,最终将颉利抓了回来。

    唐军至阿史那苏尼失的营地,举行接受俘虏仪式,至此,东突厥汗国亡。

    大唐在突厥故地实行有效统治,全其部落,顺其土俗。在原先突利可汗统治地区设置顺州、祐州、化州、长州四个都督府,让突利可汗做了北部最高长官,利用他的威望,又羁糜他。分颉利可汗所属为六个州,左部设定襄都督府,右部置云中都督府。为了牵制突利,大唐扶植起了薛延陀部,两部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和大唐搞好关系。

    采取一系列政治措施之后,大唐又用经济手段控制突厥,放开商路,北部所需粮食,食盐等生活用品大唐尽力供给,而突厥的铁矿则源源不断送往内地。

    一蹶不振的突厥开始恢复生机,突厥虽是外族,但始终没有离开中华民族大家庭。

    颉利被押解到长安,唐太宗软禁了他,但归还他全部家属,给以丰厚供养。赐给他家人住宅和田地。

    八年后,草原一代枭雄颉利郁郁而终,唐朝葬他于灞水之东。

    定襄大会战,大唐名将尽出,六十多岁的勇将秦叔宝为左翼前锋,身先士卒,老当益壮。崭露头角的苏定方一往无前,势不可挡。几百年来高悬在中原王朝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被彻底消除了。

    和平,是血与火的战争打下来的。大唐扬威宇内,连远在西边的印度都知道李世民这个了不起的皇帝!

    定襄之战对周围的其他少数民族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此后,大唐没有受到来自其他民族的袭扰。

    北部的安定保障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给后来的大唐盛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此后,大唐向西发展,薛延陀部崛起之后,开始和大唐离心离德,李世民雄视河西,他要歼灭西突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