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风云三百年
繁体版

第二十章

    武德九年八月初八,唐高祖李渊下诏,传位于太子李世民。第二天,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登基,是为唐太宗。

    唐朝的各项制度已经完备,李世民要做的,就是让整个帝国团结一心,尽快消除政变带来的政治阴影。薛万彻已经回到朝中,被李世民委以重任。京城内外似乎一片平静。孰不知战争的阴云已经悄然迫近唐王朝的上空。

    原来,东突厥的首领颉利可汗得知玄武门之变,大喜过望,他认为大唐一定陷入内乱,突厥只要兴兵南下,各地反对势力一定望风响应,给李世民以致命一击。

    颉利可汗率领十几万骑兵精锐,从泾州方向出发,旋风般地席卷而来。各地防守部队纷纷逃散,一直打到武功,长安才得到消息。

    一时朝野震恐,长安全城戒严。

    李世民一下子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外面强敌压境,内部太子李建成的势力蠢蠢欲动。他必须北挫突厥锋芒,南抚太子旧部。

    危机关头,太子旧部魏征自请抚慰山东。魏征不辱使命,很快就让山东河北稳定下来。

    二十四日,颉利可汗的前锋已经抵达长安附近,他派使者执失思力面见李世民,名为劝降,实为探听虚实。

    对于李世民,突厥人是领教过的,当年隋炀帝雁门之围,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带兵救驾,他不仅救出了隋炀帝,而且重创了突厥,让突厥人闻其名而胆寒。

    执失思力挟突厥兵威而来,他毫无城府,趾高气昂,目中无人。李世民一下子就看透了这个人,在朝堂之上怒斥突厥背信弃义。马上扣押了执失思力及其随从,让颉利可汗得不到任何消息。

    颉利可汗坐拥十几万精锐,内部却并不团结。突利可汗是草原的第二把手,汗位本来是他的,只不过颉利可汗兵强马壮,夺了他的位置。突利可汗是个很有城府的人,他一直不动声色,表面上顺从颉利,其实早就想取而代之。其它部落也是摄于颉利的兵威,不敢不从。

    对于内部这一切,颉利心知肚明,他只能靠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征服部众。这次出兵,讲的就是一个快字,迅速征服李唐王朝,获取最大利益,然后赶紧撤兵。只要稍有疏忽,就会被部众抓住机会,自己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李世民方面,也紧急做出战略调整。山东河北已经稳定下来了,而江南还在观望。长安必须迅速让突厥撤兵,当务之急是需要一场胜仗,以壮军威。

    李世民让长安周围所有险要遍插旌旗,以为疑兵之计。他集中所有精锐一万人,交给尉迟敬德,让他伺机向颉利最薄弱的右翼发起死亡冲击,不惜一切代价,给敌人歼灭性的打击。

    深谙政治谋略的李世民得知颉利与突利的矛盾,又听说突利可汗是个深孚众望,言而有信的人,立即秘密派人联络突利,晓以利害,许以重利,把突利拉入大唐阵营,最起码让他作壁上观。

    颉利也需要一场胜仗,执失思力没有回来,他心里没底。进攻长安是一场恶仗,自己的骑兵尽出,谁能保证突利可汗不会在背后捣乱。只要自己战败,突利和其它部族就会把枪口对准自己,草原立即分崩离析。

    颉利可汗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亲率大军抵达渭水便桥北岸,摆出一副进攻长安的态势。

    李世民已经摸透了突利可汗的态度,一时间,颉利反倒要面对李世民和突利可汗两个敌人。

    双方开始打心理战。李世民“乃与侍中高士廉、中书令房玄龄、将军周范等驰六骑出玄武门,幸渭上”。他只带了区区六个人就来到了渭河边,隔河与颉利对峙。手下提醒李世民烧掉便桥,李世民认为,现在的情势就好像路上遇到一只老虎,和它对视。我不动,老虎也不敢动,如果掉头就跑,老虎就会一下子扑过来。如果烧掉便桥,颉利立即就会攻击长安,长安一座空城,马上就会陷落,大唐王朝就完了。他“与可汗隔水语,且责其负约”。

    正在对峙,右翼传来消息,大唐名将尉迟敬德在泾阳重创突厥右翼,突厥损失惨重。尤其太子李建成旧部冯立,李世民让其防守南门,告诉他如果不行可以弃门而走。冯立非常忠义,危机时刻带兵驰援尉迟敬德,慷慨战死。唐军士气大振,胜利后的大军不顾疲劳,直奔颉利的中军而来。颉利望着眼前的长安城,看看身后喜怒不形于色的突利,立即下令撤军。

    这一番心理战,李世民赢得漂亮。他曾对萧瑀解释道:“吾筹之已熟,非卿所知。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郊甸者,以我国内有难,朕新即位,谓我不能抗御故也。我若示之心弱,闭门拒守,虏必放兵大掠,不可复制。故朕轻骑独出,示若轻之;又震曜军容,使之必战;出虏不意,使之失图。虏入我地既深,必有惧心,故与战则克,与和则固矣。制服突厥,在此一举,卿第观之!”

    这一战,唐军的一万精锐几乎损失殆尽,但让突厥人看到了大唐的战斗意志。草原十八部谁也不想再和大唐死磕,双方开始谈判。多数突厥部落要的就是粮食物资和金银财宝,大唐倾其府库,满足草原十八部的贪欲。得到了这些,谁还打仗?

    颉利阴沉着脸,他看到突利可汗还是不动声色,明白了突利和李世民其实早已有了密约,恨得暗暗咬牙!

    八月三十日,李世民与颉利在渭水便桥之上再次结盟,双方罢兵。

    渭水之盟无疑是大唐王朝的一个耻辱,它牺牲了大唐的尊严。但是李世民利用渭水之盟赢得了时间,让大唐在以后的四年里休养生息,积聚力量。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一个真正的盟友——突利可汗,在后来的定襄大战中,突利要发挥巨大的作用,并且定襄大战后,突利可汗一直是北方蛮夷地区稳定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