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逆
繁体版

第195章、瞒天

    夏初四月末。

    聚集魏蜀双方二十多万兵力的关中,战事仍旧不愠不火。

    作为进攻方的蜀兵,在让兵卒与魏国当地百姓在五丈原春耕完毕后,便引兵下塬数番向魏军搦战。

    魏军皆不应。

    魏军都督司马懿传令各部将士,但凡敢出戍堡塞燧者,不问而诛。

    是故,求战无果的蜀相诸葛亮,便遣人给司马懿送来了妇人衣,羞辱彼如妇人那般怯弱,毫无丈夫胆气。

    也算是一种激将法罢。

    对此,司马懿个人倒是能忍得住。

    技不如人嘛。

    有过甲首三千的教训,他就算将后槽牙尽数咬碎了也得忍住。

    然而,他是魏国的大将军、雍凉都督!

    他的颜面可不是个人的,更是魏国的、雍凉各部将士的!

    所以他在看到妇人衣的时候,怒发冲冠,在雍凉各部将主们前拔剑在手咆哮如雷,然后.千里请战。

    就是以天子曹叡先前叮嘱“不与之战”的诏令为由,遣使者赶赴京师洛阳请求出营与蜀兵决战了。

    完全忘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更自动忽略了自己早就被天子假黄钺,临阵可自决机的权力。

    表至洛阳,以聪颖著称的天子曹叡,也很配合的与他演了这场戏。

    不仅回绝了他的请战,还以侍中辛毗为大将军军师、持节赶来关中遏制他“想出战”的意图,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魏蜀又恢复了隔水对峙。

    得悉辛毗赶来关中之后,蜀兵也不搦战了。

    “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於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这是蜀相诸葛亮的话语。

    直接道破了司马懿糊弄雍凉各部将主的伎俩。

    也罢了搦战之意,改为在五丈原督兵演武、务农桑。

    这种做法,也挺打击魏国兵将士气的——敌军都跑来关中让自己国家的老百姓种田养兵了,己方却是视而不见,仍高垒深沟、安之若素。

    故可谓之,“畏蜀如虎”诚不虚也!

    当然了,对于雍凉各部兵将的这层想法,司马懿知不知道不一定,但天子曹叡与庙堂衮衮诸公肯定是不知道的。

    且他们就算知道了,也不会在意。

    因为魏国庙堂今岁真正想用兵的对象,是贼吴江东。

    庙堂早就做好驰援淮南的准备了!

    不然洛阳中军将近十万,天子曹叡为什么仅是让秦朗引了两万赶赴雍凉驰援呢?

    至于,为什么对死生之敌的蜀国不重兵出击,反而将兵力留在没有机会入主中原的贼吴身上嘛

    最大的原由不必说,打不过。

    且雍凉各部加起来就十数万大军了,每日消耗的粮秣是个很大的数目,既然都没有胜算,何必徒增损耗呢?

    守着就行了。

    另一层缘由,则是为了减少日后战事的思虑。

    一来,江东的国力要比巴蜀雄厚得多,且襄樊之战与石亭之战后,魏国抵御贼吴的荆襄与淮南战线,都要依靠洛阳中军驰援。

    如果抓住机会,一举将贼吴重创了,日后贼吴来犯的次数自然就减少了。

    另一,则是蜀道难。

    蜀兵虽精锐勇猛更甚于魏兵,但受限于粮秣辎重转运艰难,出蜀来犯,未战就败了三分了。这是魏国屡次守住战线的根本:占据形胜之地、以逸待劳。

    且此番蜀兵蛰伏了三年才再次出兵,只要魏国守住了这次,彼罢兵归去后还要继续蛰伏好长一段时间才能来犯。

    但江东则不然。

    以水师称雄的江东,赖大江的天险与便利,出兵时无忧粮秣辎重转运,罢兵时也不需要担心魏兵追击。所以,来去自如的他们,拥有着绝对的战事主导权。

    不将他们重创一次,魏国的荆襄与淮南战线无有宁日。

    为了这个布局,京师洛阳北部的孟津、小平津等渡口,都停泊着许多舟船待命了。

    吸取了先前的教训,天子曹叡打算以步卒为主驰援淮南。

    骑兵只需策应就好了。

    河流湖泊密布的东南,骑兵用处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侍中陈矫也早早就收拾了行囊,时刻等着随军出征。

    关乎如何复陈登旧日之计的谋划,他已然寻到私下独处的机会,给天子曹叡作谏言了。

    天子曹叡虽然没有明确首肯,但却有了实施的意向——他打算此番趁着驰援淮南的时机,随便带着陈矫前去淮泗一带实地考察,看看实家鹩医爬愣衢况了再作定论。

    陈矫没有坚持己见。

    毕竟,他都离开桑梓广陵好多年了。

    对广陵郡现今的状况如何并不清楚,且提出实施陈登旧日之计的谋划,也只是纸上谈兵。

    只不过,他不知道的是,天子曹叡其实是想听取满宠以及夏侯惠的意见再说。

    想问满宠意见的缘由不必说。

    广陵郡也属于他督战的范围之内,具体实施肯定要参详他的建议。

    而夏侯惠嘛~

    陈矫的建议是效仿淮南那般,招募士家新军过去广陵郡筑城池戍堡、屯田演武备战。

    率先推行士家变革新政的夏侯惠,当然有资格参详。

    且天子曹叡还有另一层思虑。

    对于前番夏侯惠回书声称不愿归洛阳任职的请求,他没有什么意见。

    但夏侯惠自请调去幽州任职、以期他日讨伐辽东公孙的想法,他心中仍在迟疑着。

    他知道夏侯惠想历练、积功的意图。

    毕竟,魏国与贼吴的荆襄与淮南战线,现今无有足够的兵力横江征讨,是以守御为主;而对巴蜀的雍凉战线,虽然兵力足够发起攻势,但算了罢,莫要自取其辱。

    所以现今魏国若想征讨不臣的话,那就只有将目光落在辽东公孙身上了。

    如此,素有报国之志的夏侯惠,想去幽州也无可厚非。

    但陈矫提及了陈登旧日之计。

    若是有实施的基础,天子曹叡便打算留夏侯惠在东线多待些时日、率军入广陵。

    这也是历练嘛。

    且还是独领前线一郡兵事的历练。

    以今蜀吴入寇频繁的局势来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闲余兵力前去征伐辽东公孙呢,没必要早早就将夏侯惠调任过去。

    仲夏五月。

    雨水渐丰,大江各支流的水位日渐增高。

    虽迟但到的孙权,也终于出兵了。

    据魏国斥候打探到的军情,江东这次出兵与以往没有什么战略性的变化。

    淮南东线,吴主孙权自率大军走濡须水进入巢湖,望着合肥新城而来;荆襄南线,陆逊与诸葛瑾领兵万余人入江夏沔口,向襄阳而来。

    不用说,陆逊这一路是策应的。

    荆襄战线只要驻军龟缩在城池内不出,便不会有危险。

    而淮南这边,满宠上表了。

    敌众我寡是因素之一,淮南驻军太多兵将轮休未归也不是主要缘由。

    而是前番孙权已然来过合肥新城一次了,此番复来,必然也做好了应对魏国迁城的准备,不会重蹈覆辙了。

    况且,此番孙权并没有分兵去攻打庐江六安县。

    从逍遥津到合肥新城不过三十里,以吴国的兵力推断,完全可以填满新城外的空间,可以对前来救援的寿春魏军围点打援。

    故而满宠的上表,是要放弃合肥新城。

    他觉得雍凉战事在僵持着,洛阳中军两头难以兼顾,便将淮南战线继续后撤罢。

    从逍遥津到寿春城的路程超过250(汉)里。

    且东淝水与南淝水不相连,吴国若是想进攻寿春,就要放弃舟船的便利了——深入魏境陆行两百五十里的纵深,吴国若不想粮道被魏国骑兵袭击的话,唯有重兵次第护送,极大增加进攻的难度。

    盛夏六月,表至洛阳。

    天子曹叡与衮衮诸公都否决了满宠的提议。

    缘由有二。

    一者,若放弃了合肥新城,那么就意味着寿春以南三百里范围内,全部都要坚壁清野。

    先前魏武曹操强迫淮南黎庶迁徙,已然导致十数万百姓逃入吴国了,曹叡无论如何都不会重蹈覆辙。

    另一,则是风险太大了。

    万一贼吴没有当即进攻寿春城呢?

    以步步为营的方式,重新修筑合肥新旧二城,作为日后蚕食淮南的据点,且开凿运河连通东南淝水、拓宽水道,让水师可直接兵临寿春城下呢?

    那魏国不是自废武功了?

    故而,天子曹叡诏令满宠不惜一切代价死守合肥新城。

    且还搬出了先帝曹丕时期就定论的“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的战略,让满宠不要复上表来争。

    然后动身乘坐龙舟御驾亲征。

    期间,散骑常侍刘邵建言,可先遣五千步卒、三千骑兵为前驱。

    步卒行军时阵型疏松,沿途多树旌旗、大造声势佯作大军将要赶至,鼓舞死守合肥新城兵将的士气、也让吴兵不敢倾力攻城;而骑兵则是走寿春城东侧方向,佯作绕到吴兵背后袭击粮道的举动,恐吓孙权分兵回撤保粮道护舟船。

    曹叡深以为然且采纳了。

    然而,淮南局势的发展如他们所料,但徐州却是传来了噩耗。

    因为吴国此番是瞒天过海、三路并发!

    以朱然为将的第三路,是在孙权围困合肥新城、陆逊陈兵襄阳城下时,将魏国上下都麻痹了,才从丹徒跨江进发广陵郡,沿着中渎水北上袭击徐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