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外觅封侯
繁体版

第48章 走进战争的泥潭(十三)

    说到这里,人们会问:武汉也好,九江、安庆也好,怎么没有见到湘军的影子?

    其实,这个时候湘军的“影子”已经出现在九江和安庆的附近。

    曾国藩回乡组建湘军的时候,李瀚章已经因功任补湖南直隶州知州。曾国藩便把李瀚章调进湘军总理后路粮草,并且立刻派他随李文安和李章铜领兵驰援九江和安庆,李鹤章刚刚招募的十几个乡勇也被曾国藩派送到安庆。

    因为湘军是刚刚组建的,所以,不但太平军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就连土匪山贼也敢太岁头上动土。李家父子率领的湘军还没有到达前线和太平军交战,就被土匪打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看着湘军不堪一击,李鹤章想带兵和土匪硬拼却被李文安拦住:“沉住气!我们是来学经验的,不是来显本事的,更不是来送死的。”

    “三弟,我们的敌人是粤匪呀!”李章铜附和道。

    “这就怪了,”李鹤章嘀咕道,“粤匪是匪,徽匪不一样是匪吗?”

    不想受大哥一个人窝囊气的李鹤章,想不到现在受了父亲、大哥和二哥三个人的窝囊气了。

    初到曾国藩帐下,李文安、李瀚章和李章铜既有为曾国藩两肋插刀的忠心和拜师学艺的初心,又有自保和自强的私心。

    几年后,曾国藩在祁门临危之际,李章铜借故逃跑。然而,当曾国藩转危为安,率领湘军攻打安庆时,李章铜又因病不能参加。

    但李鹤章就不一样了。他在曾国藩帐下做事,性格一直很随和,没有他父亲和两个哥哥那些花花肠子。在湘军围城攻打安庆十个月时,他不仅全程参与了,还立下了不少的战功,得到了曾国藩的赏识和清廷嘉奖补任县令。

    有一次在曾李两家人的宴席上,曾国藩这样说道,领兵打仗看上去说的是一件事,其实是领兵和打仗两件事。就目前情况看,我们曾家能领兵但不善打仗的就我一个人,我其余的兄弟能打仗但不善领兵;而你们李家的情形正好相反。

    曾国藩这话看上去应该没有任何的问题,但当时在场亲耳聆听的李家父子感觉就不一样了。那分明是在批评李文安、李瀚章和李章铜不能打仗,李鹤章虽然能打仗,但没有领兵的才能。

    李家父子在帮助曾国藩向皇上请愿组建湘军的时候,已经充分领悟到这事到底有多难。现在看到清军被太平军打得节节败退,他们觉得建功立业的时机不能错过。

    尤其是曾国藩的这番话起到了旁敲侧击的作用,促使犹豫不决的李家父子痛下决心,另起炉灶拉自己的队伍——淮军。

    他们还是低估了困难——他们在五年后才得到皇上的“批文”。不过,这也不能说是坏事——仗就让清军和湘军先打吧,自己还是坐山观虎斗。

    李家父子和曾国藩的感情确实非同一般,曾国藩对李家父子也是赏识有加,但李家父子总是对曾国藩留一手。

    为什么会这样呢?李家父子除了自己另有所图之外,还有对曾国藩的不完全信任。他们对曾国藩的不信任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道德层面,二是能力问题。

    我这样说,您可能会惊讶:曾国藩可是历史上少有的正人君子加忠臣,是当之无愧的道德楷模,不但教书育人卓有成效,还是教子有方的父亲啊!

    您说的都没错。然而,曾国藩年轻时却有不少的毛病和军事能力上的欠缺。他与相貌堂堂且生活作风严谨的李氏父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相貌平平——不客气地说就是丑陋,染上了抽大烟、喝春酒、调戏妇女等恶习。以至于曾国藩到李家做客时,酒足饭饱之后,李家的媳妇就会避而远之。

    李鹤章在曾国藩帐下做事,性格一直很随和,没有大哥李瀚章和二哥李章铜那些花花肠子,所以当湘军攻打安庆时,他不仅参与了,还立下了战功。

    曾国藩亲自为李鹤章上奏清廷嘉奖,留他在湖北补任县令,但他所做的努力未能打动李鹤章。

    三月八日,陆营前锋李开芳部抵达金陵城外。第二天,唐正才的水营前锋也出现在宽阔的江面上。

    金陵是前明陪都,明太祖朱元璋监督修建的城墙坚固异常,可再坚固的城墙也抵不过人心的丧失。钦差大臣陆建瀛逃回金陵主持防务。但他深知太平军人多势大,安庆失陷后,金陵失陷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陆建瀛与巡抚杨文定、江宁将军祥厚不睦,他们的全部心思都用在相互排挤上了,偌大的南京城只有五千左右清军装模作样地防守着。

    这时候,城外的居民纷纷逃进城内躲避战乱,金陵的大街小巷被塞得满满的。城里究竟多少清军、多少民团、多少老百姓,不要说太平军,就连陆建瀛自己也搞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