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外觅封侯
繁体版

第47章 走进战争的泥潭(十三)

    李以文坐在担架上,和李世贤一起进入新建的翼王府,见到了石达开,作战会议正式开始。

    作为石达开的老师,李以文得以参加会议,对面和两边的太师椅上,正是李开芳、林凤祥、胡以晃、黄文金、罗大纲,这五人被誉为太平天国前期的五虎上将。

    此时,清军向荣部仍在城东驻扎。

    为防清军反扑,天王和东王命令石达开拒敌于防线之外,留下充足的时机,让太平军继续力量,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军金陵。

    在作战会议上,五员虎将各有安排,分别于城外东、南、北三个方向,在距离城市不远不近的地方,使用夯土筑长墙,再沿长墙建鼓楼,又在城中黄鹄山上修建高达数丈的望楼。其中,长墙作外围防御工事,鼓楼作为报信之用,望楼用来观察敌情。

    石达开传天王和东王的旨意,明年大年初一,正好是出兵的黄道吉日,太平军便要向金陵发兵了。

    与此同时,太平天国在城里和周围乡村扩展势力,无论老幼妇孺只要跟着洪天王,那就是太平天国的一员,仅仅二十多天时间,太平军便从十几万人,迅速扩充至五十几万人,号称百万。

    咸丰三年正月初一,一八五三年二月八日,太平军离开武汉挥师东进金陵,也就现在的南京城。

    撤退时,留下一千人的断后部队,掩护大部队由浮桥渡江,再次从汉阳登船。待大部队撤离后,断后部队烧毁了从武昌到汉阳的浮桥。

    两岸陆军旌旗招展,江上战船帆桅林立,浩浩荡荡,连绵不绝,沿着长江顺流直下。

    太平军驻武昌时,收集到不少军器、火药、铜铁、金银、米盐等战略物资。在准备沿江东下时,将缴获的铜铁炮、硝磺、米盐尽数装船,同时将蕃库库银七十万两,粮储道库银十余万两以及盐道、府县库银共计一百多万两全部装船运走了。

    太平军水营满载物资辎重,浮江万艘,浩浩荡荡沿江而下,声势颇为骇人。吸取在全州蓑衣渡遇伏的经验教训,石达开派林凤祥、李开芳、胡以晃、吉文元率领陆军夹江护卫。

    一艘双桅杆的船舱里,李世贤从怀里掏出一本诗集,双手递给自己的老师李以文。

    “旅途乏味,老师可以解解闷。”

    “哦?”

    李以文撇了一眼诗集,也是兴趣不高,比起诗集来他更爱《三国演义》。

    “这些风花雪月的东西,现在看着可不应景。”

    “不不不,您还是看看吧,就看一首。”李世贤坚持道,“这是我从一个奸细身上找到的,本以为是花名册,结果翻开一看……嘿嘿嘿,您还是自己看看吧。”

    李以文狐疑地翻开诗集,“哪首?”

    李世贤翻到其中一页,在页面上拍了两下说:“就这首,您好好看看。”

    李以文一看,正是李章铜一八四六年路过山东时在旅店的题壁上写的那首诗。

    诗写得倒是马马虎虎,关键是下面的落款,竟然是李鸿章,也就是李章铜的学名。李以文感到不服气:这样的诗居然被人收进诗集了!

    看完李章铜那首诗,李以文又快速翻了几页,玩味地笑道:“咱这华宗八成当官了。”

    “怎么讲?”李世贤问道。

    李以文淡淡地说:“你看这诗集里的作者,不少是清妖的狗官。李章铜的诗也在,显然仕途顺利了。一个落榜举子写的诗,又有谁要读呢?”

    此刻,李以文便有了让李以武尽快联络李章铜的想法,但他很快就把这个念头压下去,相反还嘱咐李世贤,万万不可向旁人提起他们和李章铜是本家这件事情。

    时任江南防务的钦差大臣的陆建瀛,咸丰皇帝登基前的老师,治理漕运盐运还不错,但军事方面一窍不通,见太平军来势汹汹,畏敌如虎,根本不敢与太平军正面硬刚。

    直到二月十五日,唐正才指挥水营进入巢湖,清军寿春总兵才率领两千舟师迎战。不过,此时的水营战船今非昔比,已经安装上从武汉缴获的大炮,射程远,威力大,绝不是寿春总兵的装备可比。

    唐正才命令前锋战船一边开炮一边后退,保持在清军的枪炮射程内之外,让清军只有挨打的份。很快,清军的舟师全军覆没,大量战船和武器弹药成了战利品。

    眼见两千舟师不堪一击,陆建瀛像兔子一样逃窜至九江,他担心太平军追上自己,旋即又乘李章南不知从哪里弄来的小舟逃往金陵。

    二月十八日,太平军一举攻克九江。

    二月二十四日,太平军大军抵达安庆城外。

    安庆是扼守金陵的门户,狼山总兵王鹏飞率领一万清军在此驻守。但面对太平军排山倒海的声势,熟读兵书的王鹏飞,脑袋里只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太平军的前锋才到城下,他已经脚底抹油逃走了。

    王鹏飞跑了,安庆城内乱成一团。布政使李本仁、知府傅继勋,也以押送军饷为名逃出城外,独留巡抚蒋文庆在城中固守。

    蒋文庆孤掌难鸣,只好留下遗书,吞金自杀。这个可怜的蒋巡抚福不大,命却挺大,吞金未死,然后又饮毒酒,但依旧未死,最后还是被太平军送去见上帝。

    就这样,太平军几乎是兵不血刃,便轻轻松松地拿下了九江和金陵的门户——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