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外觅封侯
繁体版

第36章 走进战争的泥潭(二)

    永安建制后,杨嗣龙已是天国第二号人物,掌握实际的军政大权。杨嗣龙不识字,但能成为执掌大权的东王,自然还是有几把刷子的。

    早在金田起义前,杨嗣龙曾经两个多月装聋作哑。金田起义开始后,他才忽然开口,自称天父降托,耳聪目明,组织群众,策动起义,指挥军事行动,一切井然有序。后来洪仁坤和冯云山被清军围困在平南县,他迅速派兵救援,击溃清军将人救了出来。此后,杨嗣龙常常代天父传言,由东殿官吏代笔成书,即发太平军各级属员学习,从而对太平军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

    在这样的高人手下,对于李以文来说,绝对称得上是一种特别考验。

    杨嗣龙早就听说过李以文,知道他是文武全才,本想招揽到麾下委以重任,但阴差阳错未能如愿。

    但现在李以文投入麾下,杨嗣龙却不打算重用他了。

    原因是李以文和北王韦昌辉的关系,他们俩是结拜兄弟,同时又是姻亲,彼此娶了对方的妹妹或堂妹。既然他们有这层关系,杨嗣龙就不得不多留一个心眼。

    有人肯定要说了,杨嗣龙和韦昌辉不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吗?为何如此勾心斗角呢?

    因为韦昌辉和杨嗣龙压根就不是一条线上的人马。韦昌辉是金田村的土著,散尽家财,招兵买马,手下成员大多是乡邻亲族。杨嗣龙本是平在山烧炭的出身,召集的人马也都是相同的底层受苦人。两支队伍本来互不隶属,直到太平军成立,杨嗣龙出任军师,韦昌辉出任副军师,再到后来永安封王,这才出现名义上的隶属关系。

    为什么说是名义上的呢?因为韦昌辉不服杨嗣龙,杨嗣龙也不信任韦昌辉。

    杨嗣龙对于政治极度敏感,对于李以文的任用问题,也是费尽心机。既不能把李以文送到韦昌辉身边,那样韦昌辉将会如虎添翼;也不能对李以文委以重任,那样他还是可能暗助韦昌辉。因此,先让他在眼皮底下做一名小兵最合适。

    在杨嗣龙身边听差,李以文满心欢喜,庆幸自己在梦想的道路上,顺利地踏出了坚实的一步。

    当然,杨嗣龙看上去也很高兴,初次见面还要虚头巴脑地客气几句。

    “诶?他们怎么搞的!本王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终于把兄弟盼来了,他们怎么能像对待普通人一样,只是让你做一名圣兵呢?你家投效天王多年,又是北王的大舅子,虽说天国起事至今,你本人还没立功劳,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怎么也得给个一官半职的嘛。”

    杨嗣龙这话绵里藏针,反复在强调一个意思:李以文寸功未立,若不想被人戳脊梁骨,被说成是坐享其成,是靠着嫁妹妹上位的废物,那就应该从圣兵做起,依靠铁打的战功走上人生巅峰。

    李以文急忙道:“回禀东王九千岁,以文只是一介落榜书生、卖菜小贩,早年蒙天王不弃,有缘皈依上帝,实属三生有幸。如今在东王帐前效力,更是十世修来的福报,不敢妄想什么官职。”

    杨嗣龙淡淡一笑,“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落榜书生也好,卖菜小贩也罢,正是时势造英雄。你可知我是什么出身?杨某还不是一介烧炭工出身?现在照样指挥千军万马,将清妖狗官一个个打得落花流水,哈哈哈……”

    杨嗣龙打了几场胜仗,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他重重拍拍李以文的肩膀,鼓励道:“你跟着我好好干!有天父指引方向,你将来也能成就一番事业。”

    “那是,那是,天国谁人不知道,东王是天生帅才,代传天父的旨意的先知。”

    杨嗣龙谦虚地笑道:“惭愧呀!原来冯云山兄弟看不起我这个不识字的。多亏我诚心祷告,天父见我虔诚,不嫌弃粗鄙,赐我智慧,每每降托于我,指引天国走出困境。”

    听闻天父的神迹,李以文脸上露出庄重崇敬的神色,看上去应该深信不疑。

    看到李以文的反应,杨嗣龙内心一阵窃喜,看来这人还是可以拉拢的,假以时日,兴许还能成为一枚牵制韦昌辉的棋子。

    但他哪里知道,眼前的李以文只是看破不说破。毕竟谁都不是傻子,任何智力正常的人,恐怕都会对他们装神弄鬼的表演心存怀疑。

    有人肯定不明白了,此话怎讲呢?

    别着急,等您听完下边的故事就全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