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外觅封侯
繁体版

第35章 走进战争的泥潭(一)

    自从十二年前在庐州肥东杀死陈大仙后,杀人的情形反复在李以文的梦境中再现、演变,是那篇燃情的大赋暂时转移了他的人生追求方向,也延缓了他脑后那根反骨的生长。

    此时此刻,见自己的父母、弟弟妹妹还有妹婿都在太平军里,李以文待不住了,他真的太想参军啦!但韦山茶的产前状况不容乐观,为了保胎,夫妻俩只好先去永安城求医问药。

    不久后,他们在洋人开的医馆迎来第一个孩子,但此时,太平军正被清军围困在桂平县,这使李以文又一次错过机会。

    清咸丰元年二月,洪仁坤在武宣东乡宣布建立天国,称这一年为天国辛开元年。

    洪仁坤自己称主,但“主”这个称呼却没有得到信徒们广泛响应,大家仍然习惯称他为天王;同时,洪仁坤立自己的儿子为幼主。在天国和太平军中,继续沿用教徒之间称呼兄弟姊妹的习惯:尊者为兄、为姐,卑者为弟、为妹,但大家都不习惯,还是喜欢尊卑长幼有序。

    同年三月,洪仁坤广西武宣登基称太平王,杨嗣龙因功被封为左辅正军师,拜中军主将,执掌太平军指挥权。

    金田起义和清军节节败退的消息不断传到远在京城的的朝廷,群臣震惊,但咸丰皇帝却毫不在意。

    五月,从礼部右侍郎移署兵部右侍郎的曾国藩,在众多同僚的推动下,带头上疏咸丰皇帝陈情。咸丰帝还没读完,便愤怒地将奏折摔在地上,还召见军机大臣要治曾国藩的罪。多亏几位与曾国藩肝胆相照的重臣求情,才使他不至于被昏庸的皇帝问罪。

    此时,李章铜早已通过科举之路进入朝廷,在官场中也算是曾国藩的半个幕僚。

    了解到恩师得罪皇帝的情况之后,李章铜非常担心,急忙上疏朝廷,为此次谏争替恩师进行检讨。

    但他心里也明白,这看似强大的朝廷,在面对许多危机的时候,有时失查,有时无对策,早晚还要倚重他们这些重臣的。

    就在李章铜在京城为练兵打仗苦谏的时候,李章南(现在的名字是李世远)被朝廷紧急征召带领一个营的兵丁开赴永安。

    这年八月,太平军在桂平突破清军合围,沿途召集拜上帝会信徒参加太平军,队伍得到极大扩充,兵锋直指西南重镇永安城。

    明成化十三年,为稳定西北边境,繁荣西部经济,朝廷置永安州,取永久安宁之义,隶属于桂林府,至清代隶属于梧州。因为永安位于交通咽喉,一度客商云集,也算是当地难得的繁华之地了。

    此时,李以文和妻子、儿子正居住在永安城内。

    听说太平军要打永安城,城内军民人心惶惶,李以文却积极地活动起来。

    他借着自己小贩的身份,转遍城内的几座城门,用尽种种巧妙的办法,从守军口中套出城防部署的虚实,现在只差一个机会将情报送出城去。

    那天晚上,杨嗣龙派军夜袭永安城。

    李以文瞅准机会,在守军薄弱的城门放了一把火。

    大火起来以后,守军苦于人手不足,只能任由火舌肆虐。很快,冲天的火光便染红了半边夜空。

    杨嗣龙是何等精明的人物,立刻断定此处守备空虚,更猜到城中有心向天国的教徒兄弟。于是,他重新确定了主攻方向,命令太平军主力攻击失火的城门。

    城中守军本就不是太平军的对手,看到蜂拥而至的太平军主力,纷纷脚底抹油当了逃兵。

    城门开了,开门的人便是李以文。不过,李以文绝对不会想到,指挥守卫城门的清军千总正是他的伯父李章南。

    当然李章南也不会想到,给守城清军致命一击的人竟然是李以文,也没想到立足未稳便不得不弃城而逃;他更不会想到,他们叔侄以后还会这样一次次不见面地交手——准确地说是交战。

    当然即日,太平军占领永安州。

    一八五一年十二月十七日,洪仁坤在永安建立政权,史称永安建制,并且发布了《封五王诏书》:

    “今特褒封左辅正军师(杨嗣龙)为东王,管治东方各国;褒封右弼又正军师(萧朝贵)为西王,管治西方各国;褒封前导副军师(冯云山)为南王,管治南方各国;褒封后护又副军师(韦昌辉)为北王,管治北方各国;又褒封达胞(石达开)为翼王,羽翼天朝。以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

    在受封诸王中,有冯云山,有韦昌辉,前期起义和血战都没参加的李以文,自然没有资格加官进爵。但他只要能够加入太平军,便已经心满意足了。于是,他成了杨嗣龙账前一名普通的圣兵。

    但俗话说得好,只要是金子放在哪里都闪光,李以文的传奇此刻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