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外觅封侯
繁体版

第23章 旁门左道(三)

    莫非这这就是人们挂在嘴边的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李以文自幼耳闻目染,至少有两件事是不需要学的:一件是做买卖,另一件就是杀人。当然,后来他能够带兵打仗,也需要自学成才的。

    李以文做小贩的时候,陆大山曾经给他拿来一本《孙子兵法》。

    “这是我亲自抄写的,你没事可以看看。”

    李以文十分惊喜:“《孙子兵法》!大舅经常说这本书好看,为什么不早点给我看呀?”

    “我是十五岁那年才开始看的。我觉得《孙子兵法》不仅对军人来说必不可少,对于做生意也是一样重要啊。”陆大山发表着经验之谈。

    李以文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常听说商场如战场,不懂些兵法,不知进退,也赚不到大钱。”

    陆大山赞许地点点头,他没想到的是,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李以文的人生。

    自从得到《孙子兵法》,李以文只要空闲就翻开研读,一边守着卖菜摊子,一边研究起战争的艺术。

    那时,如果有人经过莲花镇的市场,便会看到一个穿长袍的少年,辫子拖到腰间,捧着一本《孙子兵法》皱着眉头反复研读。如果运气好的话,或许还能看到他用马铃薯和菜头排兵布阵的场面。

    多年后,当他们再想起这一幕,才知道《孙子兵法》对于李以文而言,可不止做买卖那么简单,而是血雨腥风,真的要人头落地的。

    虽然李以文对念书不感兴趣这件事让李章北不高兴,但在梧州平平安安生活,李章北总算心满意足了。

    不过,刘三姐在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十年好日子之后,经常嚷着要回老家看看。事实上,这十年中,她时时刻刻都思念着自己的故乡。

    经常嚷着要回庐州的还有李以文,或者说,李以文思念李氏和李章铜之情,可以说是刻骨铭心,比刘三姐要强烈百倍千倍!

    陆大山苦于刘三姐的死缠烂打,不止一次让陆小川提醒李章北,尽量做一趟庐州的牲口买卖,好顺便带上刘三姐母子俩回老家看看。

    你可能以为,陆小川不会傻到让李章北带着自己的情敌千里迢迢回故乡。你说的确确实实有道理,因为自古以来妻妾间的争风吃醋是人之常情。

    不过,陆小川并非等闲之辈,而是一个知书识文又通情达理的女人。因为刘三姐不但成全了自己和李章北破镜重圆,而且还成全了自己残疾的哥哥,她怎么能够恩将仇报?

    你猜结果怎样?这次回庐州比他们来梧州时又多了一个陆大山——他这个穷乡僻壤的教书先生,一直渴望能够见识一下内地正儿八经的书塾,学习一点教书育人的经验。

    到了庐州,李章北没敢直接去肥东,他在城外的大车店把人和车安顿下来,然后自己一个人去肥东陈大仙那儿打听一下李殿华一家人的情况。

    陈大仙真的不是凡人,他回忆起十年前李章北失踪之前和之后李文安找他算命的情形,忽然眼前一亮,发现了一个不小的“商机”。

    陈大仙一边陪李章北喝酒,一边试探着获取信息:“记得李文安到我这里打听过你的消息,还让我算一算他侄儿的下落。他是怀疑你把他的侄儿带走了。”

    “你是怎么说的?”李章北立马上钩了。

    “我说,他侄儿掉河里淹死了。”

    “哪条河?”

    陈大仙想了想,就选了一条最近的大河:“店埠河。”

    “他们到店埠河找了吗?找到尸体了吗?”李章北有点迫不及待地问。

    “找到了,在下游五里的河边芦苇丛里……”

    当李章北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柴房的地上,地上铺着稻草,他的手脚都被捆着。他确定是陈大仙捆了自己,但就是想不明白,一个大善人、大恩人,为什么要对自己落井下石。

    随着“吱呀”一声,柴房的门被推开了,只见陈大仙进来了,脸上笑容可掬。

    “啊……”陈大仙突然惨叫一声倒下,他的身后站着李以文,狗头帽子的护脸罩着脸,只露出眼睛、鼻孔和嘴巴,手里握着一把匕首,殷红的鲜血从匕首尖头滴落到地上。

    原来,这天早上,见李章北一夜未归,李以文便一路打听到李殿华家——现在应该叫李文安家,因为李殿华已经去世。

    恰巧在找到李文安家院门时,李以文看见李文安正在为陈大仙送行。

    李章铜倚在院门旁边看着,他刚要跟着父亲回屋,却被李以文一把拉住。

    李以文从李章铜嘴里得知陈大仙告密的事情,便匆忙和他告别,紧跑一阵直到看到了陈大仙,然后悄悄尾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