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外觅封侯
繁体版

第17章 祸起萧墙(二)

    那年秋试,李文安中举了。这对于李家来说可是破天荒的事情啊!李文安兄弟四个,他最小。如果他父亲只生前面三个,后面就没有大名鼎鼎的晚清李中堂的故事了。

    庐州府考试院的差役敲锣打鼓地把喜报送到李文安的门前。街坊邻居奔走相告,开私塾的李秀才,现在是举人老爷了。

    李家人更是欢天喜地,额手相庆,李殿华难得鼓励儿子一次说: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哪知道好景不长,第二天,那两个送喜报的差役再次登门,并且带来一个坏消息:李文安的举人资格被取消了。

    差役说,有人告发李文安经常炫耀自己是西汉海西侯李广利的后裔,含沙射影攻击朝廷为异族统治者,煽动乡邻的反清情绪。

    李文安就懵了!自己只是听李文闯讲过些海西侯的历史,当时是当故事听,后来也没跟谁炫耀过,至于说攻击朝廷的事情,那更是子虚乌有的欲加之罪。

    他只好去考试院询问,考试院的官员称是衙门吩咐这样做的。

    衙门里的老爷满嘴官腔,口口声声一定会公正办案,还李文安一个公道,等调查有了结果,衙门会派差役登门告知。

    苦等十几天,李文安也没等来下文。他只好再次去衙门申诉,结果青天大老爷还没见着,便被莫名其妙地关进了大牢。

    正应了一句老话——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是谁告状的呢?

    李文安的老父亲李殿华也在苦思冥想,左邻右舍,乃至整整一条街的人,也没见有谁对这种事情感兴趣呀!难道说,是自己抄写家谱惹的祸吗?

    李殿华平时有抄写《李氏家谱》的爱好,每次抄好就送给旁系的亲族。家谱里有个简短的序言,李殿华在抄写的过程中经常对它进行修改、扩充和完善。

    多年前,李文闯来庐州逗留时,经常和李殿华聊海西侯的故事。两人还比对过庐州和海西两地的《李氏家谱》,确信两家确实同属海西侯李广利的后裔。

    于是,李殿华便在一本刚刚抄好的《李氏家谱》的序言中,加上了关于海西侯的文字,然后便将它送给了李文闯。那是唯一的记载着“海西侯”的族谱。

    想到这里,李殿华立刻就怀疑起李章北来了。

    “李章北!那本族谱肯定在李章北手上!如果他拿着去诬告,白纸黑字,肯定一告一个准儿。”

    “可是……”李殿华又转念一想,“我们两家是血肉相连的本家,而我和他父亲的交情也非同一般。他和刘三姐的亲事还是我儿文安撮合的,但他为何要恩将仇报呢?他把自己的堂叔暗算了,对他自己也没什么好处呀!”

    李殿华想来想去想不通,正想去找李章北问责,没想到李章北竟然自己主动上门了。

    当然,李章北可不是来负荆请罪的,他是揣着二百两银子的借据来找李殿华借钱的。

    两家的误会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李章北心急如焚,落座之后,猛灌了两口茶,也没看出老爷子脸色不对,便把自己做生意赔钱的经过,以及自己的来意匆忙说了一遍。

    他掏出按着大红手印的借据,赔着笑脸递到李殿华的眼皮底下说:“二爷,这事可就全靠您了。”

    看着李章北的样子,李殿华就气不打一处来。世上竟还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恩将仇报害了我儿子,现在还好意思开口借钱?

    李殿华鼻孔里哼了一声,“哼!你干的好事!还有脸来我家借钱?!”

    李章北先是一愣,但转念一想,只怪自己疏忽大意,冒然上门借钱也确实丢脸。

    “二爷爷教训的是!确实是章北唐突了。”

    这时,李殿华突然话锋一转问道:“你还记得海西侯李广利吗?”

    啥?李广利?

    李章北顿时有些糊涂,借就借,不借就不借,这老爷子没事扯啥李广利呀!

    但对方毕竟是上了年纪的长辈,即便李章北心里厌恶,但嘴上还是规规矩矩地答道:“大大在世的时候常念叨,那是咱们海西李氏的祖先,我又怎敢忘记呢?”

    李殿华眼中精芒一闪:“哦?那你倒是说说,咱们李家和海西侯有啥的关系?”

    李章北生意上的事情十万火急,哪里还有心思讲故事?但想到自己是来求人的,何况对方是长自己两辈的人,只能硬着头皮讲起来,而且还生怕自己讲得不完整、不生动,李殿华不肯借钱给自己。

    看着李章北眉飞色舞的样子,李殿华心里越发觉得这个人就是李文安入狱的罪魁祸首。

    “他能把海西侯的故事讲得如此娴熟,说明一定跟很多人讲过,没错!肯定是他将这件事泄露出去的,对!他还有我亲手抄写的庐州李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