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传说之野史
繁体版

第02章 中国野史集成·路史47卷 二

    九头纪

    泰皇氏

    地皇氏逸,于有人皇。九男相像,其身九章,胡洮龙躯,骧首达腋。出刑马山提地之国。相厥山川,形成势集,纔为九州岛岛,谓之九囿。别局一方,因是区理,是以后世谓居方氏。

    地皇氏衰落了,于是有了人皇。人皇兄弟九人,个个相貌相同,身上都有九个痣子,长着龙一样的身躯,抬头时头顶一直长到双腋。他们出现在马山提地之国,观察规划山川形势,划分疆界,定立九州岛,称为九囿。他们各自居住一方,因此分疆划界,所以后世称他们为居方氏。

    太平元正,肇出中区。驾六提羽,乘云祗车,制其八土,为人立命守一,得妙,人气自正。爰役风雨,以御六气。昭明神灵,光际无臬。挻挏万物,无门无毒。以叶言教,为天下谷。(注:言教如云言辞犹文教也。)

    太平元年正月初一,天帝从中原出发。驾着六龙,张着羽盖,乘着云车,主宰八荒大地,为人类安定生命。他得到神妙的玄理,人的精神也自然清正了。于是他又役使风雨,抵御六气的灾害。神灵光明照耀,其光无穷。他把握万物,毫无偏私和毒害。他应和言辞教诲,成为天下的深谷。(注:言教如云言辞犹文教也。)

    廸出谷口,还乘青冥,覆露六幕,罔不承命。道褱高厚,何德之僣。其所付异,与人天参,离艮是仇。有佐无位,主不虚王,臣不虚贵。政教君臣,所自起也;饮食男女,所自始也。当是之时,天下思服。日出而作,日内而息,无所用已,颓然汔终。为世之日,两皇并隆。

    从山谷中走出来,重新登上青天,覆盖并保护四面八方,没有谁不遵从他的命令。他阐述天道的高远深厚,有什么样的恩德能超过他呢?他所担当的职责非常特异,与天帝、地祗相并列,离卦和艮卦是他的仇敌。他有佐臣却没有臣属,君主不会妄自尊大,臣子也不会妄自尊贵。政治教化、君臣关系,都是从他那里开始的;饮食男女,也都是从他那里开始的。在那个时候,天下的人都想归服于他。太阳出来就出去劳作,太阳落山就回家休息,没有什么事情需要烦劳他们,于是他们心满意足地快要终其天年了。作为一代人的主宰,太皞氏和黄帝同样崇高伟大。

    【有天地,则有万物;有万物,则有男女;有男女,则有夫妇;有夫妇,则有父子;有父子,则有君臣道也。昔者太极泮,而浑敦氏职马;浑敦氏逸,而有初三皇君;三皇射,而二灵作。二灵后,乃有十纪:其六在巨灵氏之前,百七十有八姓;其四在巨灵氏后,三纪五十二姓,而疏仡之纪自黄帝始,其岁之远近,置而勿论可也。録条刺于右端。】

    【有了天地,就产生了万物;有了万物,就分出男女;有了男女,才结为夫妇;结为夫妇,才产生父子;有了父子,也就有了君臣之道。从前,太极分化,浑敦氏分管马匹;浑敦氏逸乐,于是有了最初的三个皇君;三皇君施政,而两个神灵出现。两个神灵之后,才有十个纪:其中六个纪在巨灵氏之前,有一百七十八个姓氏;其余四个纪在巨灵氏之后,三纪五十二个姓氏,而疏仡纪从黄帝开始。这些年份的远近,放在那里不必去论说。】

    【其一曰九头,是为一姓纪,则泰皇氏纪也。】

    【第一个说法是九头,这就是一个姓纪,就是泰皇氏的姓纪。】

    【五龙二,是谓五姓纪,治在五方,司五类、布山岳。方是时也,世亟巢穴,日月贞明。盖龙德而正中者也,汉世祠之肤施。】

    【五龙是五方之神,主管五类事物,分布在大地上。在这个时候,人们居住在洞穴里,日月照耀大地。五龙是道德高尚而公正无私的,汉代人在肤施县祭祀他们。】

    【摄提三,是谓五十九姓纪。太史公言“九皇氏没,六十四氏兴;六十四氏没,而三皇兴”是也。谓“六十四氏”,盖并五姓而言,而所谓三皇者,乃合雒之三姓也,在汉皆饩。】

    【摄提三年,是所谓五十九姓纪年。太史公说“九皇氏衰亡后,六十四氏兴起;六十四氏衰亡后,三皇兴起”就是这个意思。所说的“六十四氏”,大概是把五姓也一并算在内了。而所谓三皇,乃是结合洛书中三个姓氏而言,在汉朝都有祭祀。】

    【合雒四,是谓三姓纪。教人穴居,乘蜚鹿以理。】

    【将洛水流域的四个部落合并,这就是所谓三姓纪。伏羲氏教人们挖洞居住,乘着带翅膀的鹿来治理天下。】

    【连通五,是谓六姓纪。乘蜚麟以理。】

    掌握了五行的变化,便能够推知过去、现在和未来六代人的吉凶祸福。人们可以骑着蜚麟这种神异之兽来治理天下。

    【叙命六,是谓四姓纪。驾六龙而治。】

    叙述了驾车的六种马匹,这就是所谓四种马姓的记载。用六匹马拉车来治理天下。

    【右古六纪,在巨灵氏前。】

    【在巨灵氏以前,还有六代古帝。】

    【循蜚七,是谓二十一姓纪。自巨灵氏而下纪也。】

    【从蜚廉算起是第七代,这叫做二十一个姓的世系纪。从巨灵氏开始是下纪。】

    【因提八,如辰放氏之衣皮,有巢氏之编堇,燧人氏之出穴,皆因其变而举之也。】

    【于是提到八种,像辰放氏穿兽皮,有巢氏编树叶为衣,燧人氏出洞穴居住,都是顺应环境变化而采取的措施。】

    【禅通九,是谓十有八姓纪。史皇氏之通封禅者,十有八姓也。】

    禅通九次,这就是说共有十八个姓纪的天子。史皇氏以来举行封禅的天子,共有十八个姓纪。

    【疏仡十,自黄帝氏而纪。自泰氏没而尝无君矣,其于民也,聚生群处,无君亲之异,仁义礼智之所不用也,施报往来之所不行也。其有君者五纪,予不知几氏矣。

    疏仡,是十种纪年方式中的一种,从黄帝氏开始记载。自从泰氏去世后,曾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君主。在那个时代,人们聚集在一起生活,没有君主和亲人之间的分别,因此,仁、义、礼、智这些道德规范并没有得到应用,施舍和报答的往来行为也没有实行。从有君主的时代开始,经历了五个纪年,我不知道具体有多少代君主了。

    司马贞曰:“九纪之间,岂惟数千百载、三二十皇而已哉?庄周之说易姓而王,封泰山、禅梁甫者,盖七十有二代,其有形兆整堮者,千八百余所。”然则宇宙之揣握符登、纪为万物之主者,可胜记邪?予读易大传,而知天地之有初。翔于僻邑荒村,恍见大古之俗顾,岂俟身亲而后信哉?昔者成汤之问夏棘曰:“古初有物乎?”夏棘曰:“古初无物,今乌有得物使。

    司马贞说:“九纪之间,难道只有几千几百年、三二十个帝王吗?庄周所说的改朝换代、封禅泰山、禅让梁甫的帝王,大约七十二代,其中有形迹可考、年代清楚的,有一千八百多处。”那么,宇宙之间揣测把握天符、以天纪作为万物主宰的人,能数得过来吗?我读《周易》的《系辞传》,知道天地有它的起始。我在偏僻的小城和荒凉的乡村漫游,仿佛看到远古的习俗,难道非要亲身经历过才相信吗?从前成汤问夏棘说:“远古之初有物吗?”夏棘回答说:“远古之初没有物,现在哪里会有物呢?

    后之人而谓今之无物可乎?”冉求亦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乎?”仲尼曰:“古犹今也。”曰:“然则昔吾昭然而今昒然,何也?”曰:“昔昭然,神者先受之;今之昒然又且为不神者求也,祇裯新袭,虮虱生之州沼,创出虫鱼,产之一、气之易,万物自见。故虽天地必有初也,而况于人乎?”

    后生小子却认为现在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探寻的道理了吗?”冉求也向孔子请问说:“那么天地的开辟,以前的情景可以知道了吗?”孔子说:“古代的情景与现在是一样的。”冉求说:“那么从前那样昭然明白,而现在却这样昏暗不明,是什么原因呢?”孔子说:“从前那样昭然明白,是神灵最先得到了它;现在的昏暗不明,又是为了那些不能得到神灵的感应的人而探求的。他们只穿着新制的衣服,却连虱子、虮子所生的污垢也分辨不清,还妄图创造出虫鱼等名称,想从现象的变化中找出万物的本质。所以虽然天地的开辟必然有个开始,何况对于人事呢?”

    (注:谭薮云道言:天地之初辟,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贱者,易生;贵者,难毓。故今人以建寅之月一日起至七日为人日。其源于此盖不知也。)

    谭薮云道说:天地刚开辟时,第一天是鸡,第二天是狗,第三天是猪,第四天是羊,第五天是牛,第六天是马,第七天是人。卑贱的动物容易生存,高贵的动物很难生育。所以,现在的人们从建寅之月的第一天起,到第七天定为“人日”。大概不知它的来源就在这里。

    【两间之物,彼亦一无穷,此亦一无穷,岂以不接而遽蔑断之哉?兹固存而不论。】

    天与地之间的万物,彼也是无限的,此也是无限的,难道能因为不能互相接触就妄加断定彼此之间就没有联系吗?这本来就是客观存在而无需论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