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太孙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繁体版

第三十七章 农耕问题 隔代储君

    刘彻大病初愈后,立即召开朝会

    未央宫

    早朝,大司农弘桑羊向刘彻汇报完去年农业收成后,忧心仲仲地说道:

    “陛下,去年汉中等地天灾频发,导致农作物大大减产,仅够当地百姓饱腹,更无其他库存。

    臣意,免除受灾地区三年赋税。”

    刘彻毅然决然回道:

    “准奏,从其他郡县调来的赈灾的粮食也要尽快送过去!”

    “诺。”

    刘策似乎想起什么,出列拜道:

    “启禀皇爷爷,臣听闻,搜粟都尉赵过赵大人曾提出此事的解决方案,乃是实行代田法,臣以为甚好。”

    由于赵过提出这个方案时,大汉正忙着和匈奴决战,也就没有人在意这个事情

    就连刘彻也只有模糊的印象,只好开口道:

    “赵大人,你且详细说来。”

    赵过受宠若惊,立马站了出来:

    “汉中王谬赞了。

    所谓代田法,即是”在地里开沟作垄,沟垄相间,将作物种在沟里,中耕除草时,将垄上的土逐次推到沟里,培育作物。第二年,沟垄互换位置。

    这种耕作方法有利于保持地力,抗御风、旱。

    此法乃是臣总结西北地区的抗旱经验所得出的方法,不妥之处,还请陛下见谅。”

    话音刚落,群臣纷纷开始交头接耳,夸赞此法的高明之处。

    弘桑羊眼前一亮:

    “陛下,臣以为此法可行,可先试验一番。

    如有效果,再推向全国不迟。”

    刘彻也觉得此法可行,对赵过这种谦卑的态度也很有好感,很快就准奏了。

    本以为这事已经告一段落了,这时刘策又说道:

    “启禀皇爷爷,臣有一物,可提高农民耕作效率,皇爷爷是否一看?”

    刘彻顿时来了兴趣:

    “且呈上来”

    刘策拍拍手,一个侍卫拿着曲辕犁走了进来

    群臣皆把脑袋凑了上来,想看看这是什么东西

    刘策看着众人疑惑的眼神,笑着解释道:

    “诸位请看,此名为曲辕犁

    此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

    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

    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

    以前,百姓耕作需要两头牛拉犁,此犁只需要一头牛足矣。”

    少府令公孙遗闻言膛目结舌,欣喜地说道:

    “陛下,倘若汉中王所言非虚,再加上代田法,我大汉百姓定能够过上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

    臣为大汉贺,为陛下贺!”

    群臣也纷纷附议道贺。

    刘彻此时也欣喜若狂,一口气赏赐了赵过和刘策无数金银财宝和丝匹布帛。

    随后,就是科举的问题,刘彻命刘策全权负责此事,包括考试的规则和内容,只要交给他过目即可。

    朝会接近尾声,见已无人上奏,刘彻润了润嗓子:

    “诸位,今天,朕还有一件大事要与诸位商议。”

    群臣闻言皆是如坐针毡、忐忑不安,生怕是关于自己的事。

    刘策则是异常冷静。

    刘彻继续说道:

    “朕欲册立汉中王刘策为皇太孙,诸位以为如何?”

    砰

    不管是太子独党、城阳王党、济南王党,甚至连汉中王党都震惊了。

    “不可啊,陛下,册立隔世储君本就是禁忌,更何况汉中王并非嫡长。”

    “请陛下三思,汉中王虽于国有功,但传统万一被打破,后人必会效仿,届时我大汉危矣!”

    …

    弘桑羊、公孙遗、御史大夫商丘成等人纷纷开口劝谏。

    不管是为了利益还是为了大汉稳定,几乎半个朝廷都进言反对了。

    刘彻面不改色,望向刘据:

    “太子,你如何看?”

    刘据此时满脸黑线,他得承认他确实是妒忌过刘策,且已经忍无可忍。

    但他知道,此事谁都可以反对,唯独自己不行。

    想开了之后,刘据无奈地回道:

    “儿臣但凭父皇做主。”

    刘策则是刻意躲闪刘彻的目光,毕竟他也是议事的关于者之一。

    为了避嫌,不能发表意见。

    刘彻也很无奈,因为他是皇帝,对任何事都有决策权,为了避免臣子趋炎附势,一般不会刻意表面态度。

    关键时刻,还是得靠汉中王党。

    “启禀陛下,臣以为当立汉中王为太孙,汉中王为我大汉殚精竭虑。

    剿灭奸贼、进献纸张、扫灭匈奴、制作曲辕犁,其中随便挑一件出来,都能算得上名震万古之功。

    在臣看来,皇太孙之位与其功劳相比,不过尔尔。”

    “陛下,我华夏泱泱几千年历史,明君无数,前齐桓公、秦昭襄王、赵惠文王、楚武王,后有我大汉高祖、文帝、以及陛下,皆非嫡长出身,但哪个不是千古明君?

    臣以为,嫡长子继承制固然好,但随机应变更为重要。”

    有了萧望之和田千秋的带动,汉中王党的官员纷纷附议,气势不输反对者。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有些持反对意见的官员也开始动摇。

    这时,御史中丞杜延年问了他们一个致命的问题:

    “我朝陛下亦非先帝嫡长子,尔等莫非认为陛下也非正统?”

    “陛下,臣绝无此意。”

    “陛下,臣一心为我大汉,绝无二心。”

    “陛下,臣冤枉啊!”

    三人吓得连忙跪下否认,反对的官员们也被这仗势吓到了,连忙跪下求饶。

    刘彻见时机成熟,命宦官拿出自己早已准备好的诏书,由黄门侍郎宣读:

    “上谕:

    “汉中王刘策功勋卓著、赤胆忠心、满腹经纶、深谋远虑,册封为皇太孙,望尔勉之。

    钦此。”

    刘策好似早已预料到此,慢条斯理地出列拜道:

    “臣多谢皇爷爷。”

    萧望之看准时机,抢先拱手拜道:

    “臣少府丞萧望之拜见太孙殿下。”

    其他官员反应过来,也纷纷效仿

    “臣大鸿胪田千秋拜见太孙殿下。”

    “臣御史丞丙吉拜见太孙殿下。”

    “臣光禄勋霍光拜见太孙殿下。”

    …

    站在后排的刘进不可置信地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如鲠在喉,最后在刘彻的眼神警告下,还是断断续续地说完了这句话:

    “臣…济南王…刘进,拜见…太孙殿下。”

    不甘的眼泪从刘进的眼角滑落,打湿了他的官服。

    同时,刘据的表情也好不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