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繁体版

第十五章 巴比伦与塞琉西亚

    伊奥斯·卡夫索第一次来到美索不达米亚[1]。

    让他十分吃惊的是,这座无数人盛传的世界中心:巴比伦城,如今已是满目疮痍和混乱不堪。恰逢正午时分,宽阔巨大的街道上长满了杂草,破碎的路面不时地从砖瓦下面蹦出一只只的昆虫到处觅食。本应是车水马龙的商业市集,现在却不见昔日的人声鼎沸。他从南走到北,只见稀稀拉拉地出现几个破衣烂衫的老妇人在一旁拾荒。

    著名的被拆毁的埃特曼安吉神庙[2]的基座则在远处,早已被太阳晒的干裂的墙体;砖块都开始瓦解。而他此行的目的地,是在与尼布甲尼撒[3]宫殿并排矗立着的那座汇聚各方学者的巴比伦尼亚[4]学园,它常年因为没有人修葺,已经凸显断瓦残垣的趋势。因为在这一路上,他四处打听关于《妥拉》这本书的下落,然而与他在东方时的情况不同,在这帝国的腹地,几乎人人都知道这本书,而它其中的一个抄本就收藏于学园内的希伯来[5]先知玛拉基[6]的私人书库。如今这里却已破败不堪,守门人告诉他马拉基已经离开了巴比伦。于是他打算向西前往这本书的发源地古都斯[7]的圣殿,便旋即出了城的北门,望见到高地上成群结队的人群、驮着大大小小包裹的马匹和车队,向着东北的方向进发,他便上前打听。

    『你们这是要到哪里去呀?』伊奥斯问一个牵着马匹的青年。

    『皇帝命令我们从这里搬走,去帮他建立北面底格里斯河畔的新都城。』那人回答。

    『所以巴比伦已经废弃了?』

    『是的。』

    『所有人都搬去那里了?』

    『差不多是这样的,所有能干活的人都要去那边,包括那些有学问的人、建筑师和管理者们,都迁往新都了。』

    伊奥斯点点头,望向这延绵队伍的尽头:一座几乎和巴比伦同样外观的城市坐落在地平线的边缘。

    几天后,在这新的世界之都的中心:在这座在建的埃萨吉拉[8]庙宇的工地旁,伊奥斯找到了这位叫做马拉基的希伯来学者,他被任命为这项工程的监事,当得知伊奥斯想要打听关于《妥拉》的知识后,这位话痨一样的学者便放下手中的活,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我当时只是一时气愤,因为我看不惯那些和我共事的人:那些辅佐尼希米[9]后人为完成圣殿最后的修复和重建工作时,那些本该由哈该[10]和撒迦利亚[11]所激发的热忱和热心已经泯灭了!那些祭司们变得粗心大意、骄傲狂妄、自以为义!圣殿的服务也变成虚有其表,而人民也以为上帝已不再关心以色列了!』

    『等等,我是在问您关于大洪水的事情。』伊奥斯一头雾水地说道。

    『先听我说完!正因如此我才决定离开以色列,回到巴比伦复职,专心研究《塔纳赫》[12]和《先知书》[13],可谁曾想到这世事变迁,现在我却沦落到这里为这异教的神庙做监工!很久没有听到有人问我关于经卷的知识了,更不要说像你这样跋山涉水来请教的人了!』

    『好的,既然您知道我这么辛苦的前来,那么就请您回答我的问题。』

    『啊哈!关于那场洪水,这地上的人能有不知道的吗?你出去打听一下,不光是《妥拉》,还有那些用阿卡德语[14]记载的阿特拉哈西斯[15]史诗,还有那传说中从洪水中得救的乌特纳匹什提姆[16],还有你们马其顿人最应该熟知的厄庇墨透斯[17]及潘朵拉[18]的女儿,以及那场吞没一切的大洪水。』

    『对不起,我并不是出生在希腊,我父亲虽然曾给我讲过一两次这些故事,但我并没有认真去听;后来他也没兴趣再讲了……我更想知道的是,如果这么多人知道这场洪水,那么这就是真实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事了吗?而不是其他什么世界的事?』

    『他们都知道洪水,却没人能给出证据,你是想说这个吗?』

    『嗯,是的。』

    『哈哈!若谈证据,年轻人,你应该继续往北走。到黑海去,经过我多年的研究和考证,那场旷日持久的洪水淹没了一切,而义人诺亚的方舟则是停靠在了可萨海[19]边上的阿勒山[20]上,等大水完全褪去,可萨海便分成三座大湖:就是黑海、希尔卡尼亚海和万恩海[21]。』

    『如果到那边,找到了方舟的残骸,也就找到了证据?』

    『是的!真聪明。』

    在与希伯来的学者告辞后,伊奥斯·卡夫索便用乞讨得来的以及马拉基资助的一些盘缠搭上了一艘去往上游的帆船,启程沿着底格里斯河到达了亚米大[22],在船上,伊奥斯听说了塞琉古的军队在弗里吉亚[23]战胜了安提柯[24],于是得知去往黑海的路畅通无阻了,便在下船后转陆路前往黑海的港口帕西斯[25]。

    傍晚时分,伊奥斯从住所走出来,来到海边眺望渐渐明晰的星空。他被远处山峦的轮廓所吸引,仿佛陷入某种熟悉的回忆。数月以来,在阿卡西域内寻找第二把钥匙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而在这大地上,跟随着母亲留下的蛛丝马迹,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景,线索最终把他指引到了这个宁静的地方。

    根据各地的传说和神话,记载于上古的大洪水,与第一个伊斯特里亚的记忆十分的吻合。除了那段记忆以外,伊奥斯也阅读了那颗星周围星的一些记忆,那些记忆大多也和那座奇迹山丘之城息息相关。他的老师曾告诉他,相似的记忆,或是在同一地方生活过的人,或是有强烈情感纽带的人,比如亲属、朋友或是爱人,他们的记忆之星总是靠的很近。这也许是那些阿卡西的管理者所采用的一种分类和规整手段。

    但这些关于那座城共同的记忆并不能说明什么,在经历过亿万个不同世界的记忆之后,伊奥斯并不觉得那少女闪姆的故事有什么特殊之处,除了最后,在末世之后,在这段记忆结束的位置:那一片被无数新生的星星照的晶莹闪亮的海面。

    突然,伊奥斯好像意识到了什么,他向前走了几步,半蹲下来用手比划着海平面上那一串比周围密度要高一些的繁密的光点:那条银河的位置。又闭上了眼睛,回忆闪姆最后看到的画面:山的轮廓、水的波浪和那些缓缓上升的点点繁星。

    他猛地睁开了眼睛,看着眼前的景象,沉默了……

    海风让他的头发略显凌乱,而他的眼睛却为此湿润了。

    『在无尽的海洋之中,在山涧,在田野,在深林,在沙漠……』他笑着擦了擦眼泪,并继续自言自语道,『这就是那段记忆,最后的场景。』

    夜深了,他从旁边的栈道离开,并朝身后的方向挥了挥手说:『我明白了,妈妈。下一个,就是山涧。』

    ——————————————————————————————————

    注解:

    [1]Mesopotamia,即两河流域,古希腊语:Μεσοποταμία,μεσο意为中间,ποταμία为古希腊文中河流之意,转化成为『(两条)河流中间的地方』,这两条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2]Etemenanki,苏美尔语,意为『天地之基神庙』,是一座在巴比伦修建来供奉马杜克的神庙的名字

    [3]尼布甲尼撒二世(古希腊语:Naboukhodonosor),是位于巴比伦的迦勒底帝国的君主,因毁掉了所罗门圣殿而为人熟知。他曾征服犹大王国和耶路撒冷,并流放犹太人

    [4]阿卡德语:MatAkkadi,即巴比伦地区,最早记载『巴比伦尼亚』一地的文字,可追溯至前23世纪的萨尔贡时期的一块版匾

    [5]Hebrews,希伯来人的名称源自希伯(Eber),根据《创世记》第10章第22-24节,希伯是挪亚的玄孙、闪的曾孙、亚法撒的孙子

    [6]犹太先知,玛拉基(希伯来文:מַלְאָכִיMalakhi),意思是『我(神)的使者』

    [7]即耶路撒冷,希伯来语拉丁化:Yerushalayim,汉译:古都斯或古德斯,意为『神圣的』;唐朝时期的景教徒曾根据叙利亚语『Ūrišlem』译作乌梨师敛

    [8]Esagila或Esangil,意为『高耸的神殿』,是一座献给巴比伦保护神马尔杜克的神殿,此为塞琉古帝国皇帝在塞琉西亚建造的复刻版

    [9]尼希米(英语:Nehemiah,意为耶和华的安慰)是《厄斯德拉下》,亦称《乃赫米雅》的中心人物,该书记载他重建耶路撒冷和净化犹太社区的工作,阿尔塔薛西斯一世任命他为犹大总督,使命是重建城墙

    [10]哈该,天主教译为哈盖(חַגַּי;Ḥaggay\u200e)是《希伯来圣经‧小先知书》里第十篇《哈该书》的作者

    [11]撒迦利亚,天主教译为匝加利亚,***教译为宰凯里雅(希伯来语:זְכַרְיָה\u200e,意为YHWH所记念),是《希伯来圣经》中的人物,犹大王国的先知,《撒迦利亚书》(12卷小先知书中的第11卷)的作者

    [12]在犹太教中,希伯来语圣经,就是《塔纳赫》(希伯来语:תַּנַ“ךְ\u200e,拉丁字母转写:Tanakh,有译作《泰纳克》或《泰那克》),后来的基督教称之为『旧约圣经』

    [13]《先知书》(Navim,希伯来文:נביאים):意思是『先知们』,共8卷,分上下两部份,记录了曾教导和带领犹太人的先知事迹

    [14]Akkadu,又名亚甲语或亚迦底语,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使用的一种亚非语系闪族语言,作为已知最早的闪族语言,阿卡德语使用源于古苏美尔语的楔形文字书写

    [15]阿特拉哈西斯(Atrahasis)是公元前18世纪,3块以阿卡德语记载的泥板史诗主角,阿特拉哈西斯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大洪水传说』中登场

    [16]Utnapishtim,意思是『他建立了生命』,是上古西亚文化大洪水传说的英雄

    [17]Epimetheus,厄庇墨透斯是第一代提坦神伊阿珀托斯的儿子,普罗米修斯(即『先见之明』)的兄弟。在传说里他与普罗米修斯一起用泥土创造人类,然而古代这两个神常用做人类的象征(厄庇墨透斯代表人类的愚昧,普罗米修斯代表人类的聪明)

    [18]潘朵拉(Pandora),希腊神话中火神赫菲斯托斯用粘土做成的地上第一个女人,送给人类作为对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惩罚

    [19]可萨人,也译作卡扎人、哈扎尔人(土耳其语:Hazarlar)是一个半游牧的突厥语民族,他们称里海为可萨海

    [20]阿勒山(土耳其语:AgriDagi;亚美尼亚语:Արարատ),坐落在土耳其厄德尔省的东北边界附近,为土耳其的最高峰

    [21]VanGölü,即凡湖,是土耳其最大的内陆湖

    [22]即今天的迪亚巴克尔(古希腊语:Amida)

    [23]弗里吉亚(Phrygia),《圣经和合本》译为弗吕家,安纳托利亚历史上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土耳其中西部

    [24]安提柯一世,早年时为马其顿腓力二世的将军,后来跟随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并被派为大弗里吉亚的总督,亚历山大逝世后,安提柯成为继业者战争的主要角色,于前306年自行称王,建立安提柯王朝,而此处所提及的即是伊普苏斯战役

    [25]Phasis,是位于黑海东部沿岸的一座古老的中世纪早期城市,建于公元前7世纪或6世纪,是希腊人的殖民地,位于同名河流的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