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鲁国风云
繁体版

第619章 绝粮之困(6)

    过了不久,仲由、公良孺、司马牛等人先后回来,还真给他们猎到了一只狍子。这下有肉吃了,真可谓是双喜临门。

    大家立刻忙了起来,架锅做饭,杀狍炖肉,人人喜气洋洋。

    颜回也不再温文尔雅,他自告奋勇下厨,做的菜当然就是炖狍子肉。

    很快,久违的肉香味将众人的口水都馋了出来。端木赐自认为此次居功甚伟,背着手踱来踱去,时不时去看看颜回炖肉的情况,一副大领导巡察的模样。

    很快,饭熟了,肉也炖烂了,颜回陶醉地闻着诱人的肉香,将不争气的口水努力咽到肚里,小心翼翼盛了满满一碗,准备给孔子端去。

    老师那里当然是最先要保证的,想到老师受困于此,数日未曾吃肉,今日有肉吃,颜回非常激动。

    一激动,结果盛肉时颜回的手不经意地抖动了一下,正好一小块肉就掉到了地上。

    颜回大急,忙将碗放下,将肉捡起,却发现这一小块肉已经沾满了尘土。

    看了看这块已经脏透的肉,颜回轻叹一声,想也没想,就将脏肉放进嘴里,吐出一口脏不拉几的口水,将肉嚼了几下,吃进肚里。

    结果,颜回在嘴里嚼着肉的样子,正好被刚踱到旁边的端木赐给看到了。

    啊?你子渊居然敢偷食,而且偷的是肉?

    难怪你自告奋勇要来当大厨,敢情是给自己开小灶?

    端木赐心中有火,但顾着自家师兄弟的颜面,并没有当众揭穿。他径直走到孔子面前,对孔子道:“夫子,于穷困之时,君子是否可以改节?”

    孔子皱了皱眉头,道:“穷困则改节,自然非君子。子贡何来此问?”

    端木赐指了指颜回,道:“夫子时时夸赞子渊之贤,更誉其为众弟子之表率。子渊素来亦自重,持忠孝仁廉,令人佩服。但刚才弟子见子渊借掌勺之际,私窃狍肉而食。想必绝粮此间数日,饥饿不堪,故弟子才有穷困之时君子改节之问。”

    然后,端木赐将自己方才所见,告诉了孔子。

    孔子听后大为惊讶,他深知颜回为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行此不宵之事。他将颜回唤来,直截了当问是否偷吃了狍肉。

    孔子以为,颜回肯定会否认,但没想到颜回却承认道:“弟子确实先夫子而吃了一块肉。”

    然后,颜回将刚才肉不慎掉地上沾了尘泥的事如实相告。

    端木赐听后不禁面红耳赤,情知错怪了颜回,立即向颜回表示道歉。

    颜回却一点也不生气,貌似颜回的七情六欲中,就没有生气这一回事。他的性格特别好,虽然颜回并没有总结后世人所说的“生气是自己对他人所犯错误的自我惩罚”,但他确实能够做到“不迁怒,不贰过”。

    颜回坚持的,是以身守仁。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作为孔子高徒,颜回不但以仁律己,还真正做到了“不迁怒,不贰过”。

    不把自己的怒气发泄到他人身上去,不拿他人当出气筒,不以增加人家的痛苦和压力来减轻自己的痛苦和压力,这就是颜回的不迁怒。

    这样的不迁怒,其实就是不发脾气,至少是不乱发脾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总是见到“迁怒”:下属莫名其妙被领导狠狠批评,可能无非就是领导自己心情不好而已;老公回到家里冲着老婆大吼大叫,可能无非就是自己在单位里受了气等等。

    不迁怒,可谓是修身的至高境界了,用现代的理论来讲,那是高级状态的情绪控制。但古今中外,真正能够做到不迁怒的人,少之又少。

    而颜回能够做到不迁怒,“仁心”守己,以“仁心”待人,所以他根本不会因为端木赐对自己的误解而生气。

    因为孔子曾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颜回,当然是践行“不知而不愠”的君子。

    这也是孔子对颜回尤其欣赏的一个方面,对颜回知若其子的孔子来说,孔子相信颜回绝对不会偷食狍肉,是因为颜回本就是一位能安贫乐道、淡泊自守的人。

    孔子曾经赞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是在生活中的情形顿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简朴粗糙的竹器盛饭,简朴粗糙的葫芦瓢舀水,简陋破败的巷子。

    这样的生活状况,一般人几乎无法忍受,但“回也不改其乐”。

    之所以不改其乐,是因为颜回有自己的坚守和追求,这种坚守和追求,绝对不以物质生活富足为目的。

    心中有道,以身守道,穷且益坚,乐此不疲!

    于是,孔子赞叹道:“贤哉,回也!”

    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当小偷。

    而且,孔子也知道,和顺忠厚、谦逊低调的颜回,对自己是极端尊重的。这来之不易的狍肉,颜回不可能先于自己而偷食半分!

    解决了米粮药品问题,还吃到了肉,又消除了弟子之间的误会,孔子心情大悦。

    第二天清晨,孔子又操起琴,弹奏起音乐。

    乐声悠扬,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陶醉于音乐之声中,已然忘了此时的他们,还处于被围困于陈蔡中的一个峡谷。

    突然,后头一阵喧哗顿起,孔子皱了皱眉,见众弟子不少人紧张的样子,无奈停住音乐。

    难道,那些“贼人”要下手杀人了?

    仲由不待孔子吩咐,拔起剑,就向喧哗处前去察看。

    仲由爬上高坡,手搭凉蓬朝前望去,只见一支军队正杀奔至谷口,原先守在那里的“贼人”正逃散而去。

    仲由看得清楚,只见那支军队队列齐整,足有数千之众。当前一车打着军旗,军旗上一个大大的“楚”字格外显眼!

    楚军!

    是楚军来了!

    楚军来救援老师了!

    仲由看得激动万分,居然差点忘了应该将这天大好消息立即回报孔子。

    正是楚军来了,是在城父的楚昭王派出军队来救援并迎接孔子了!为首战车上一人,正是孔门弟子任不齐。

    原来,前几天脱身的任不齐赶到了城父,见到了楚昭王。楚昭王听说孔子及众弟子居然被围困,二话不说,就命一支楚军跟着任不齐前来救援。

    扮作盗贼的陈蔡军头目本就无意伤害孔子,此时见楚军如狼似虎而来,根本未作抵抗,装作惊慌状后,下令赶紧撤。

    任不齐见到孔子,跪地而泣道:“弟子来迟,让夫子受罪了。”

    孔子心情大悦,他在粮绝之时尚且乐观抚琴,何况此时已然脱困?

    孔子搀起任不齐,然后向楚军将士们深深施礼,道:“若非楚王来救,丘恐怕得饿死于此地了。楚王之德,丘与门下众子深为感谢。”

    说罢,孔子朝着城父楚昭王方向恭敬施礼。

    楚军将士见名满天下的孔子居然如此谦恭有礼,甚为欢喜。这些人大多虽为普通兵士,但大部分均为士人,也知道楚王将重用眼前这位经天纬地大贤,从此楚国必将重新崛起而称霸于春秋江湖。

    为首一将向孔子还以军礼,朗声道:“某等奉大王之命前来迎接夫子,此去郢都,唯夫子之命是从!”

    楚军将士闻听,齐齐向孔子施以军礼,道:“某等奉大王之命前来迎接夫子,此去郢都,唯夫子之命是从!”

    声音雄壮,激荡山谷,也激荡着孔子与一众弟子的心。

    郢都,楚国都城。

    也许,今后勿需再流浪了。楚国,将是吾的归宿!

    公元前489年秋,脱离了险境的孔子一行人,在楚昭王派来的军队护卫下,离开陈蔡边境,向楚国都城郢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