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卫国变了天
“那就到处走走吧。”心灰意冷的孔子对众弟子道。
端木赐也很郁闷,作为卫国人,他真心希望老师能够在卫国出仕,帮助自己的母国从这个齐晋争霸的泥潭里走出来,走上一条全面推行礼教之路。
仲由更是郁闷,他甚至发了牢骚:“夫子对卫国可谓熟悉矣,此番卫侯既有心,夫子为何敷衍了事?”
孔子长叹一声,道:“丘观卫侯,体乏色衰,国内不稳,却沉迷于战事,日夜殚精竭虑,过度操劳,恐命不久矣。卫国,将有乱起呐。”
颜回轻声对仲由道:“夫子曾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卫国有乱,吾等确实不宜再留了。”
仲由道:“夫子所言虽是真理,但这天下,鲁国、齐国、晋国、卫国等列国,哪国不危,何处不乱?今既离卫,吾等却又要赴何处?”
大家都沉默不语。
突然,颜回轻声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孔子欣赏地看了看颜回,这是他曾经对弟子们讲过的话,颜回全都记住了。
如今离开卫国,大家心情都很差,因为不知要去哪里。自己说要到处走走,大家非常迷茫。
颜回,用自己曾教导过弟子的话给出了理由:天下若有道,那就出来成就一番事业。如果无道,那就归隐治学!
所以,既然鲁国、卫国等国无道,那就不要在这些无道之国呆了,到处走走,说不定会有一个有道国家,值得自己出来做事!
论学问,颜回真的很棒。如果说自己百年以后,有哪个弟子可以继承儒门的话,那当然非颜回不可了。
孔子经常这样想。
最后,孔子严肃道:“邦有道,贫而贱焉,耻也;邦无道,富而贵焉,耻也。走吧,去宋国看看。”
孔子的意思是,但凡君子,如果在有道之国无所作为,实乃耻辱。但在无道之国出人头地,亦是耻辱。
众人听后,心悦诚服,纷纷施礼谢教。
就这样,大家上了马车,由冉求驾车,赴宋国而去。
目送孔子等人离开卫国的卫灵公,实在想不通这位闻名天下的孔老夫子,为何一言不合就走人?
哪怕寡人不能重用你孔夫子,但如果你孔夫子要留在卫国,至少寡人还可以管吃管住。但如今你孔子匆匆离去,这乱世中,不知要吃多少苦哩。
卫灵公很郁闷,听说孔子离开卫国,君夫子南子也很伤感。但此时的卫灵公,已经没有闲心去管孔子了,因为他明显感觉到自己油尽灯枯了。
此时的卫灵公,最需要考虑的是卫国的现实问题。
首先是如何应对晋国可能来的报复问题,这个问题他选定的答案是强军,是战争,为此还专门向孔子请教。
结果孔子一听是这事,敷衍一通后就离开了卫国。
看来,寡人是没有精力去应对晋国可能来的报复了。
那就将这个问题交给后人去做吧。
这个后人,就是卫国国君的继承人问题。
卫国世子蒯聩已经流亡去了晋国,对这个儿子,卫灵公其实是曾经抱有很大希望的。相比其他儿子,蒯聩是嫡子,而且是一位文武双全的能人。
但他走了,自己又没有其他嫡子,那只能从庶子中选择一位了。
卫灵公与南子商议后,最终决定由其中一个儿子公子郢继任国君之位。
那就先立为世子吧。
结果,公子郢听说立自己为世子,当时就将头摇得拨浪鼓一样。
公子郢给出的理由是才疏德浅,不足以担当大任。
卫灵公听着就火大,寡人的命令组织的决定你小子敢不接受?
卫灵公又气又急,病情加重,最后留下让公子郢继任国君的遗言后,溘然长逝。
但公子郢仍旧不肯当国君,他给出的理由是世子蒯聩仍在,那这个国君之位理应是蒯聩的。
但由于蒯聩流亡了,所以国君之位就应由蒯聩的儿子来当。
卫国以君夫人为首的决策班子无奈,最后扶立了蒯聩嫡子公孙辄为卫国国君,这便是卫出公。
人家都是费尽心思穷其手段要当国君,这个公子郢为何不想当国君?
因为公子郢是聪明人!
正如卫灵公所担忧的,卫国积极参加了以齐国为首的反晋联盟,而且作为联盟的急先锋,多次出兵支持晋国叛军中行氏、范氏。
对晋国的战争已经打了三年了,如今晋国平叛有望,一旦晋国缓过气来,卫国还想过太平日子?
世子蒯聩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逃到了晋国,而且成了晋国掌握军政实权的赵鞅得力助手。
只要世子蒯聩还活着,那卫国就是他的。
如今蒯聩不在卫国,那卫国最保险的做法就是让蒯聩的儿子担任国君,这样蒯聩也就不会有多大意见,晋国因为蒯聩对晋国作出的贡献也会给点面子,从而放过卫国。
毕竟,儿子担任国君,老爸总不可能让儿子过不下去吧?
公子郢把想法一说,连君夫人南子都认为有一定的道理。于是,蒯聩之子公孙辄就当了国君,卫出公。
但谁也没想到,世子蒯聩得知卫灵公去世消息后,立即在晋国的支持下第一时间回了卫国,并占领了卫国重镇戚邑。
蒯聩想干什么?
当然是想回卫国继承君位。
但令蒯聩目瞪口呆的是,卫国人一番神操作,放着自己这个卫国世子还在、甚至回到了卫国而不顾,居然让自己的儿子担任了国君!
竹篮打水一场空,蒯聩气得差点心脏病都犯了。
但蒯聩又能怎么办?
毕竟是自己的儿子抢了自己的国君之位,更何况,此时的晋国也确实还没有更多的精力来帮助自己夺位。
儿子喂,等老子真正回到都城帝丘,到时你就让位吧。为了这个君位,你不知老子付出多少努力。
后来,晋国平叛成功,为晋国立下大功的蒯聩与自己的儿子卫出国上演了一场父子相争的故事。
卫国的故事,我们主要放在卫国风云里详述,这里我们简单提及而已。
当然,那是后来的事。
卫国国丧并拥立了卫出公之事,很快被刚到了曹国的孔子师徒得知了。
孔子叹息一声,道:“卫侯乃明君也,可惜生于乱世。”
众弟子皆唏嘘不已,不管如何,卫灵公对孔子等人还是礼待的,只是苦于多种原因,未能任用孔子为卫国大夫。
孔子朝着卫国都城帝丘的方向深施一礼,口里喃喃道:“卫侯,一路走好。但愿天上地下,不再有这般多愁。”
众弟子皆学着孔子的样,对着帝丘施礼。
孔子转身,看着众弟子,道:“吾细思良久,决定去一趟晋国。”
弟子们都很纳闷,冉有问道:“夫子,晋国乃国之乱者,且国之危者。前番受夫子教诲,乱邦不入,危邦不留。夫子为何要赴晋国呢?”
孔子叹了口气道:“诚然,乱邦不入,危邦不留。但丘此番赴晋,乃有要事处理,并无居晋之意。”
要事?孔子如今都流亡列国了,还有何要事?
原来,此时全世界最有权势的大家族宗主、晋国卿大夫赵鞅,听了门客阳虎关于对孔子的介绍后,有意邀请孔子为赵氏效力。
阳虎,即曾经掌握鲁国国政的那位季氏家宰,这也是在春秋江湖掀起大把浪花的大牛人,虽被孔子各种鄙视,但对孔子却无比佩服。
此时阳虎正投靠到了赵鞅门下,成为赵鞅最得力的助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