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传承之路
繁体版

第十八章 太极传承之太极拳

    简化太极拳是传统拳术之一,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的简易太极拳套路。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是综合了历代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哲学和传统的中医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练、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

    二十四式:

    预备势:并脚直立两臂下垂手指微屈虚颌顶劲下颏微收,舌抵上腭双眼平视全身放松。

    一、起势:

    左脚开立两臂前举屈膝按掌,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向前平看。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同宽,手心向下。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二、左右野马分鬃

    1、左野马分鬃:稍右转体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

    (1)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放在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腿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2)身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2、右野马分鬃:后坐撇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

    (1)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度到60度)。

    (2)左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重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放在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3、左野马分鬃:后坐撇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

    三、白鹤亮翅:稍右转体跟步抱球后坐转体虚步分手。

    (1)上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左臂平屈胸前,右手向左上划弧,手心转向上,与左手成抱球状,眼看左手,右脚跟前进半步,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体先向右转,面向右前方,眼看右手。

    (2)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上体再微微向左转,面向前方,两手随转体慢慢向右上、左下分开,右手上提,停于右前额,手心向左后方,左手落于右胯前,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平看前方。

    四、左右搂膝拗步

    1、左搂膝拗步:转体摆臂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推

    2、右搂膝拗步:后坐撇脚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推

    3、左搂膝拗步:后坐撇脚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推

    五、手挥琵琶:跟步展臂后坐引手虚步合手

    六、左右倒卷肱

    1、右倒卷肱:稍右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

    2、左倒卷肱:稍左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

    3、右倒卷肱:稍右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

    4、左倒卷肱:稍左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

    七、左揽雀尾:转体撤手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掤臂摆臂后捋

    ,转体搭手弓下前挤转腕分手后坐引手弓步前按

    八、右揽雀尾:后坐扣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掤臂摆臂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转腕分手后坐引手弓步前按。

    九、单鞭:转体运臂右脚内扣上体右转勾手收脚转体上步,弓步推掌

    十、云手:后坐扣脚转体松勾并步云手开步云手并步云手,开步云手并步云手

    十一、单鞭:转体勾手转体上步弓步推掌

    十二、高探马:跟步托球后坐卷肱虚步推掌

    十三、右蹬脚:穿手上步分手弓腿收脚合抱蹬脚分手

    十四、双峰贯耳:屈膝并手上步落手弓步贯拳

    十五、转身左蹬脚:后坐扣脚转体分手收脚合抱蹬脚分手

    十六、左下势独立:收脚勾手屈蹲撤步仆步穿掌弓腿起身独立挑掌

    十七、右下势独立:落脚勾手碾脚转体屈蹲撤步仆步穿掌弓腿起身,独立挑掌

    十八、左右穿梭

    1、右穿梭:落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架推

    2、左穿梭:后坐撇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架推

    十九、海底针:跟步提手虚步插掌

    二十、闪通臂:提手提脚弓步推掌

    二十一、转身搬拦捶:后坐扣脚坐腿握拳摆步搬拳转体收拳上步拦掌,弓步打拳

    二十二、如封似闭:穿手翻掌后坐引手弓步前按

    二十三、十字手:后坐扣脚弓步分手交叉搭手收脚合抱

    二十四、收势:翻掌分手垂臂落手并步还原

    四十八式

    是以杨式大架太极拳为基础,吸收了其它流派的一些特点和练法编排而成的一套太极拳普及套路。其动作圆活连贯均衡全面。四十八式太极拳是原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于1979年组织编创的太极拳套路,整个套路除起,收势外共48个动作,分为六段,其技术风格是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兼收了其它太极拳流派的特点和练法,并有所创新,注重动作的左右匀称,全套动作内容充实,结构严谨,练习一遍约8分钟左右,是理想的健身与普及套路。

    四十八式太极拳是简化太极拳套路的延续和提高,以杨式大架太极拳为主,吴式和孙式太极拳为辅。其套路编排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具有均匀连贯,衔接自然,外柔内实,刚柔相济的动作特点。

    四十八式太极拳系吸收太极各流派的技法,是国家体委审定的规范教材之一。本片特邀第十一届亚运会中国武术队太极拳教练,太极拳竞赛裁判长,中华武林百杰之一、国际极武术裁判、BJ市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主任李德印副教授主讲,由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太极拳竞赛冠军、由92、96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太极拳竞赛冠军;99年世界大学生武术比赛冠军,苏韧峰小姐示范,分段分组讲示明了,适用于太极拳爱好者的要求。

    练习要点

    一、心静体松。所谓“心静”,就是在练习太极拳时,思想上应排除一切杂念,不受外界干扰;所谓“体松”,可不是全身松懈疲塌,而是指在练拳时保持身体姿势正确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全身关节、肌肉以及内脏等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状态。

    二、圆活连贯。“心静体松”是对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而是否做到“圆活连贯”才是衡量一个人功夫深浅的主要依据。太极拳练习所要求的“连贯”是指多方面的。其一是指肢体的连贯,即所谓的“节节贯穿”。肢体的连贯是以腰为枢纽的。在动作转换过程中,则要求:对下肢,是以腰带胯,以胯带膝,以膝带足;对上肢,是以腰带背,以背带肩,以肩带肘,以肘带手。其二是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即“势势相连”----前一动作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势势之间没有间断和停顿。而“圆活”是在连贯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意指活顺、自然。

    三、虚实分明。要做到“运动如抽丝,迈步似猫行”,首先要注意虚实变换要适当,是肢体各部在运动中没有丝毫不稳定的现象。若不能维持平衡稳定,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迈步如猫行”了。一般来说,下肢以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的腿为虚;上肢以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配合的手臂为虚。总之虚实不但要互相渗透,还需在意识指导下变化灵活。

    四、呼吸自然。太极拳练习的呼吸方法有自然呼吸、腹式顺呼吸、腹式逆呼吸和拳势呼吸。以上几种呼吸方法,不论采用哪一种,都应自然、匀细,徐徐吞吐,要与动作自然配合。初学者宜采用自然呼吸

    理论基础

    其动作刚柔相济,既可技击防身,又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传统拳术,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传播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太极拳虽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气动功力等方面各派有异,但都具有疏经活络、调和气血、营养腑脏、强筋壮骨的功效。太极拳作为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相关争议

    为了推广简化太极拳套路出版了有关书籍、简化太极拳录音带,以后还出了VCD,对推广普及太极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些书籍、VCD只讲了形体动作,忽略了意气运动,致使学习者将太极拳理解为形体动作,将太极拳练成了体操运动。这样练法,虽然也能活动筋骨,但是,跟太极拳应有的健身功效相比,则大打了折扣,更谈不上练出太极功夫。24式简化太极拳在套路编排上也有问题。例如,24式简化太极拳,一开始就是以进步分展势应对前侧之敌的招式——野马分鬃上手,违反了先易后难的学练原则。野马分鬃,在技击上是以拗手进按,进顺步占势,伸顺臂分挑,招式较复杂,还要三式连续进步,对初学者来说有较大难度。再说意气上,一开始就练分展势,意气上行、下沉,学者没有基础是不能理解的,无从练起,更谈不上练好。这种套路编排上违反了“由简而繁,由易到难”的原则,除非将其练成没有技击意义、没有意气运动的太极操,实际上这是绝大多数人的练法。退一步说,就算有人初学就能将左右野马分鬃的意气运动能练好,也是违反初练意气运动应先降心火,先使心肾相交的原则,于初学疗疾健身不利。

    其次是拳式太少,全套仅24式,运动量太小、锻炼时间太短,演练一趟套路不能进入太极状态。主要拳式重复太少、不足以行气通经。还有个别拳势的动作,不符合阴阳相济,阳消阴生的原则。不利于阴阳调和,舒畅经络,调和气血。太极拳套路应满足一些条件。总的来说是应符合拳理、医理。一是一套拳连续演练的时间长度,应能满足锻炼需要的运动量,练一趟拳能进入太极状态并练经必要性的时间;二是一些主要拳式应有足够的重复,以利于练意行气,畅通经络;三、拳式动作编排应符合太极阴阳原理,即虚实开合,动静进退,收发蓄放,应符合阴阳消长的原理,练拳行气能调和阴阳,健壮五脏。独阳不生,孤阴不长。拳势动作的开合进退,招式的收发蓄放,不应成单。阴极而后阳生,动作不应有半途而返。否则,动作不顺,意气不畅,不利于疗疾健身。不论练那种套路,简化太极拳或者任何太极拳套路,只要根据这些道理去体悟,发觉不顺,就加以改造,使得套路动作符合拳理、医理,即符合太极阴阳,经络养生的原理,都可能按养生练法,而获得较好的疗疾健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