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小子伍十六
繁体版

第二十三章 自古婚娶不易

    “石榴,你这小舅子上道啊!”

    “嘿嘿,那是!”

    “我那香儿妹妹长得真不赖,可便宜了你这颗烂石榴了!”

    “嘿嘿,那是!俺俩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

    “把你兴的!叫舅哥!”

    “滚!”

    “老子不帮你修房子了!”

    “舅哥……”

    “哈哈哈……”

    一路打闹到了家,俩人屋里屋外看了几番,商量如何修缮房子。

    伍十六家的房子还是他爹娘逃难过来时盖的。朝廷对归正人【注1】的政策摇摆不定,当年恰逢政策优待,他们在惠民乡柴场村分得块宅地,虽说占地不算很大,但好在离城不远,距钱塘门只三四里地。若晚一年便没这么幸运了,据说是右相史浩相公蔑视归正人,便取消了所有优待政策。

    院子本是三间的地方,因当时初到临安甚为拮据,伍十六爹娘决定先盖两间,只是夫妻二人先后患病,至死都没能加盖第三间。

    房子正面是石块垒的墙,其余三面由草泥夯筑,房顶乃是山泥茅草叠铺。四面墙体倒还结实牢固,只是江南雨水多,再加上年久失修,茅草屋顶有些破败。

    “石榴,要不干脆全拆了,盖三间砖瓦房得了。”

    “嘛个板板!三间砖瓦房少说不得几百贯钱,把老子卖了都不值那么多!”

    “那你怎么弄?再说了,两间房子你们也不够住啊。”

    伍十六想了片刻,说道:“虽然香儿说稍微修缮就行,可咱是爷们儿,绝不能让香儿觉得咱扣扣缩缩的,心里委屈。

    我是这么想的,临安雨水多,屋外大雨屋里小雨也不是个事,屋顶有梁和椽子咱就铺瓦,这个咱不凑合。屋里墙壁黄泥麻捣打底,再用灰石灰批得平整滑溜的。灶间就移到屋外,然后在外间给小宝隔间卧房出来,中厅嘛……稍微小了点,但也不妨事。

    再打几件新家具,尤其是梳妆台必须得好,而且料子、样式都得是一等一的,以后让我亲亲老婆天天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啧啧,想想就美!这样的话……我估摸着五六十贯钱就够了!”

    杨林看了他半歇,问道:“五六十贯钱你有吗?”

    伍十六之前合计过,随口答道:“差不多有五十贯。”

    杨林又问:“铺瓦批墙这些活儿你会干吗?”

    伍十六摇摇头,直接答道:“不会。”

    杨林接着问:“那就得雇泥瓦匠人来做了,一个人一天五六十文工钱,做个五七天,七八贯差不多要的,你还有吗?”

    伍十六再摇头,吞吞吐吐答道:“没了,但、但想想法子……总能、总能凑得出来的。”

    杨林再问:“你娶香儿聘财聘礼得有吧?至少也得二三十贯,你还能凑得出来吗?”

    伍十六眉头紧皱,半天才答道:“这个怕是凑不出来了。”

    杨林还问:“还有婚礼酒席,就算排场小点,十几贯也是要的,就算钱再不凑手,这亲迎是万万不能免的吧?前面都花了那些个钱,总不能拜不了堂入不了洞房吧?”

    “那肯定是不行的,老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娶香儿为妻。”伍十六说得斩金截铁,愁绪却早已涌上眉头,眼见杨林还要发问,忍不住怒道:“嘛个板板!杨木头,你是成心给老子败兴吧?”

    “哈哈哈哈……”杨林见他吃瘪,终于忍不住大笑起来,“我这当舅哥的跟你说说婚嫁之事,你这当妹夫的怎么还急了?”

    伍十六听了知他是打趣自己,便道:“杨木头,长本事了哈,敢闹表哥笑话?”作势要撩杨林胯下。

    杨林轻松躲过,再逼身向前,笑着喝道:“老鹰伏兔”,双手直掏伍十六腋下挠他痒痒。

    二人耍闹了五六招,各跳后一步,朝对方互相叫嚣。

    “今日老夫且放你一马,下次再落我手里,必取你这贼秃性命!”

    “当洒家怕你这泼皮不成?”

    “哈哈哈哈……”

    “嘿嘿嘿嘿……”

    二人移步至荫凉处席地而坐,继续商谈房屋修缮之事。

    伍十六叹道:“我还道什么都考虑周全了,唯独银钱没准备妥当,唉!”

    杨林道:“叹个鸟气!不就五六十贯钱么,我跟老娘讨了给你。”

    “绝对不行!”伍十六不假思索拒绝道:“姑母帮我张罗亲事,费心费力,又答应从衙门媒官那给我讨二十贯钱,我伍十六再没脸没皮,也不能再要姑母的钱。”

    杨林道:“我又不说是给你的,你不说我不说,我娘哪能知道?”

    伍十六道:“这不是姑母知不知道的问题,而是……算了算了,跟你说不清,反正我是决计不会要的。”

    伍十六是个市井百姓,自幼沦为孤露,不曾有父母管教,满脑子都是市井小民的算计,言行也沾染了不少痞气,仁义道德大都不顾,只认准一点——谁对我好,我便加倍对谁好。

    这伍二娘一家往日对他甚为照拂,伍十六便时刻铭记伍二娘的恩情,以图日后报答。再者,他本也不是自尊好强之人,唯有在伍二娘面前是十分要强的,往日给他银钱都是坚决不收的,娶妻的聘财更是不会要了。

    伍二娘又怎么不知他的性子?一手将他婚娶费资全部承担,不也就百来贯钱!就算再给他盖三间砖瓦房,也不是多大的事——给富贵大户说桩好媒,人家给的媒人钱、谢媒礼也就够了。

    聘财嫁资【注2】始于周朝,后世越来越高,到了本朝可谓达至巅峰。

    婚娶中攀比之风日盛,司马光曾言: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

    高昂之聘财连官户人家都是头疼不已,为筹够聘财,年逾而立、不惑乃至知天命未娶妻者亦不在少数,更不必说寻常百姓。

    嫁女则是厚嫁成风,世人心中皆认为嫁资越多,女儿在婆家地位越高,以致嫁女费用远比娶妇要高。女儿多的人家为筹嫁资更是苦不堪言,自后汉以来便有“盗不过五女门”【注3】之说。

    相传秦桧那奸贼娶王氏为妻,王仲山(王氏之父)为女儿陪嫁便达二十万贯;大文豪苏辙身居高位,嫁女时卖掉一处宅子才凑够嫁资,险些没让自己破产。

    娶妇嫁女愁苦不已,媒人则是眉开眼笑。媒人钱自是水涨船高,缎匹、盘盏、花红礼盒等谢媒礼亦是越来越多,以致民间私媒人数大增。伍二娘身为民间官媒,虽说官府限定了媒人钱的数额,但说合的姻缘数量却是私媒不能比的。再者,媒人钱限定了数额,谢媒礼可是没有限定的,那定是不会少、不能差的。

    总之,伍二娘收入自是不菲,能在房价极为高昂的临安城内郭外各置一套宅院,可见一斑。

    伍十六的婚娶费资对她来说自然是九牛一毛,也有心给他使,只是料定他断然不收,只好变个法子借杨林之手给他。

    果不其然,这杨林是极讲兄弟义气的,掏出两张会子钱递给伍十六,说道:“喏,我花销的零用钱你总能要吧!想不到老娘如此大方,以前都是三贯五贯的,多了也就十贯八贯的,这次竟给了四十贯,你全部拿了去。”

    伍十六瞪眼啐道:“嘛个板板!你的钱老子也不要!”

    杨林“啪”地将会子钱拍在地上,瞪眼说道:“你娘的伍十六,你不拿我杨林当兄弟了?”

    伍十六避开他目光,将头埋在双膝间也不言语,半歇才道:“算我借你的。”

    “借个鸟!”杨林搂住伍十六肩头嬉笑:“嘿嘿,咱兄弟之间还外道个屁!”

    “平时吃喝玩乐的不跟你外道,但这次不行,算借的!”

    “好好好,你说借的就借的。”

    伍十六二人到城里寻了家木工坊,坊主是个小有名气的作家【注4】。待听二人道明来意,那作家便《营造法式》、《木经》云云一通,说得很是玄乎,油浸木材铺地、胡椒石灰摸墙、木板斗拱吊顶、纯朴纤秀什器【注5】之类听着确实不错,只是六百二十贯的价钱,着实把俩人惊得目瞪口呆,俩人价都没敢还便灰溜溜地走了。。

    出了门伍十六气呼呼地骂道:“嘛个板板!六百多贯?怎么不去抢?老子盖一院青砖瓦房都不要这些个钱!”

    “鸟奸商!把咱兄弟当冤大头了不成?”杨林附和两句,见伍十六气消了些,问道:“石榴,下来咋办?”

    “也怨咱自个儿,找什么作家?这不是找不自在?”伍十六扇了自己一巴掌,接着说道:“余杭门、艮山门外卖工的【注6】多的是,还怕找不到几个泥瓦匠人木竹匠人?一天几十文工钱再管两顿饭,多少个抢着来做!咱雇两个忠厚老实、手艺好的,花钱少不说,做工也不会差了。”

    杨林一拍腿,说道:“对呀!我怎地就没想起这茬?去年冬里我家修院墙就是雇的工,那墙垒得……啧啧……真叫一个齐整儿!咱也别去余杭门艮山门了,城里的桥市街口就有,瓦子桥那片最多了,咱现在就去瓦子桥头看看。”

    伍十六发狠道:“嘛个板板!想不到娶个媳妇这般不易!我就还不信了!老子就算是脱层皮,也要把香儿风光体面地娶过门。走,去瓦子桥。”

    PS:

    1、归正人:宋代称沦于外邦而返回本朝者为归正人,即投归正统之人,南宋对北方沦陷区南下投奔之人的蔑称。南宋丞相史浩(南宋淳熙五年,史浩出任宋朝右丞相)首先提出,随后成为南宋对北方沦陷区南归者的统称。

    2、聘财嫁资:聘财为男方的彩礼、聘礼;嫁资为女方的陪嫁、嫁妆。

    3、盗不过五女门:谓家有五女,教养遣嫁必致家贫,故盗不往。《后汉书·陈蕃传》:“鄙谚言‘盗不过五女门’,以女贫家也。今后宫之女,岂不贫国乎!”

    4、作家:宋代技术高超的建筑、装修匠人被称为作家。

    5、什器:家具。

    6、卖工的:即雇工,魏晋隋唐,特别是两宋,无论乡村还是城市,雇工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南宋临安等大城市,有数以万计的无地农民、第五等户、流民难民,为寻求生路“候人请唤”。各个行业的雇工会形成特定的聚集地等人雇佣,而且出现了专门管理雇工的人,称为市头、把头、行老、行次等。宋代雇工社会地位极其底下(男的为仆、女的为婢),收入极低(平常人一天100文左右工钱,他们每天只有30至60文,而且不是天天都有人雇佣),生活极为贫苦,耐得翁《都城纪胜》、周密《武林旧事》均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