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小子伍十六
繁体版

第一章 传承之伍城记事

    伍城,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镇。

    小镇的确很小,规模跟平常村庄差不多。小镇虽小,但风景秀丽,小镇被岩石山岭环抱,西岭一帘瀑布倾斜而下,聚水成湖,湖溢成河,静水流深,蜿蜒而去。

    这么幽美的小镇,在国内其他地区或大或小都是有的,但像伍城这么美却又这么低调的却少之又少。

    伍城保留着最为原始的古城风貌,漫步城中,随处可见历史悠久的古老建筑。

    城中一条数千米的大理石街道贯穿南北,南起小镇入口的石牌楼,直抵北岭崖底的老祠堂,石街附近都是老式住宅。

    身处其间,仿佛穿越到了某个古朝的城镇。而石街两旁停放的轿车、几间现代化的商店,又将人思绪拉回现实,昭示着这是一座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小镇。

    伍城不多接待游客,这在商业化严重的现代是极为罕见的。

    更为罕见的是伍城只有伍和吴两个姓氏(外姓的女人嫁到伍城,或者改用夫姓,或者在本姓之前冠以夫姓)。

    更更为罕见的是伍城的祠堂,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可伍城的祠堂是伍吴两姓共祠。

    祠堂背靠北岭,面朝小湖,湖上架桥,联通石街。

    祠堂呈三路四进式布局,祠门、仪门、中堂、祖堂兼左右互衬,四势匀和。

    厚重祠门匾额写着“伍氏宗祠”,祠门正面墙体是介砖拼花实墙,这在西南地区的祠堂中是非常少见的。

    仪门为四柱三间庑殿式屋顶结构牌坊,白砂岩石砌筑,石雕繁复精美。牌坊正面书“兼善普济”,后刻“勤俭有道”,寓意伍吴二氏以善修身、以勤持家。

    中堂正门上悬“济善堂”贴金木牌匾,门侧两柱挂有一副门联,上联为“乐善有恒塑无量功德”,下联为“勤俭无疆致源远流长”。

    相传这副门联由南宋大文豪陆游题写,只是伍吴二家对此缄口不提,外人也无法考证是否属实。

    祖堂与中堂由两侧拖廊连接,正堂供奉着伍吴二氏祖先牌位。最上排居中摆放四个牌位,合小黄道十二字:

    左侧两个为伍氏始祖,中左牌位镌刻“伍城伍氏开基十六公先祖神”,左侧牌位镌刻“伍城伍门吴孺人淑香之神位”。

    右侧两个为吴氏始祖,中右牌位镌刻“伍城吴氏开基书勤公先祖神”,右侧牌位镌刻“伍城吴门郭孺人慧茹之神位”。

    其余十数排牌位则合小黄道十一字,按上大下小、左伍右吴依次排放。

    祖堂与中堂之间有一个不大的院子,沿着拖廊有两排两人合抱的罗汉松,中间围着一座汉白玉人物石雕。

    一般来说,雕刻的人像相貌堂堂、仪表庄重,而这座石像看上去却有些……吊儿郎当,对,就是给人吊儿郎当的感觉,这样的石像置于祠堂总感觉有些违和,总之与祠堂肃穆的氛围格格不入。

    石像底座正面镌刻着“伍十六”、“1170—1256”两行楷体小字,应该是石像本尊的姓名与生卒年份。

    按理说,有如此祠堂的家族应该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可伍城宗祠并非如此,伍城内男女老少均可随时出入。

    这日正逢腊月三十,是华夏民族的传统佳节——除夕,伍城石街热闹非凡,小孩嬉笑玩闹,大人张灯结彩,处处喜庆祥和,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农历兔年。

    在伍城宗祠里,一位身着深紫色唐装的年迈老人,拄着拐杖,步履蹒跚跨进了祖堂的门槛。

    老人走近香案,将拐杖立在一旁,从香案上抽了三柱香,凑到蜡烛上点着,插在香案中间的香炉里,退了几步,慢腾腾地跪在蒲团上,恭恭敬敬地向祖宗牌位磕了三个响头,然后双手合十,虔诚祈祷。

    “伍家四十二世孙伍志川……叩拜列祖列宗,志川时刻谨记伍城祖训……谨记先人遗志……爱国报国……与人为善……勤俭持家,恳请先人保佑……国泰民安……子孙昌盛……”

    祷告完毕,老人握紧拐杖颤微微地起身,摇摇晃晃,险些跌倒。

    一个二十岁左右的清秀女孩急匆匆跑进来,一把扶住老人,语气充满了责备和关心。

    “太爷爷,您怎么又一个人到祠堂来了?”

    老人叫伍志川,年过九十,是伍城的老族长。扶他的女孩是他的曾孙女,名叫伍夏兰。

    伍城伍吴两姓传用相同的十八辈班——世承远国佑志传华夏恩文孝德泽英善炎黄。

    老人这辈为“志”字辈,两家同辈中男性翘首人物共有四人,按年龄大小依次取名山、川、湖、海,三个兄弟已经去世,老人自身也是风烛残年。

    老人向祖宗牌位拜了三拜后才说道:“我来向……向老祖宗祷告祷告。”

    女孩扶着老人在旁边的明式文椅中坐下,对老人说:“您老只要平平安安的就好,其他的您就不要操心了。”

    老人有些固执,并不听劝,而是继续问她:“说说……都是……怎么安排的。”

    女孩知道老人的脾气,没有违拗他的意思,一边给他捶背一边说给他听:“吴四伯按照各位爷爷的意思,给贫困山区捐了一笔钱……

    三姑、五婶几个去市里的养老院送年货了……

    七叔、夏安他们去了孤儿院……

    我爸和吴九叔去了外地的希望小学……

    吴六爷爷也安排了几个叔伯姑姨去做事……

    您放心,各项事情都安排的很妥当。”

    老人听后连续说了几个“好”,显然很满意后辈们的做法。

    女孩在“夏”字辈中排行十三,大学尚未毕业,假期里也不像其他同辈一样参与家族事业历练,她最愿意做的事就是照顾、陪伴最疼她的太爷爷。

    女孩扶住老人,满是关心地说:“太爷爷,祖堂里潮,咱们回去吧。”

    老人推开她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兰兰,你要记住:咱们伍城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荣辱得失,也不是为了……让伍城抛头露面、扬名立万,而是尽绵薄之力……为国家做点贡献……咳咳……”

    女孩急忙给老人拍背,边拍边说:“太爷爷,您放心,我们都记着呢。咱们回去吧。”

    老人在她的搀扶下慢慢走出了祖堂。

    “兰兰,扶我到院子里,我想去看看老祖宗。”

    “明天就是初一,明天祭祖的时候咱再看吧。”

    老人像孩子般倔强:“不!就现在、就现在去看,咳……咳咳……”

    女孩虽然担心太爷爷的身体,但最终还是顺了他的意,扶着他进了小院。

    老人肃立在小院中,微微仰头盯着石像,满是皱纹的脸上浮现出一丝淡淡的笑容,像是在喃喃自语,又像是在问女孩。

    “你说老祖宗得有……多大的造化,才能有幸……结交陆游、德光……辛弃疾、韩侂胄这样的大人物?”

    女孩应该不是第一次听他这样说,笑了笑,回答他说:“您都说过多少遍了!我觉得老祖宗最大的造化就是娶了老祖奶奶。老祖奶奶不仅是大美女,还是大才女,能作词会写书,多亏他把老祖宗的事儿都记下了,要不然谁能知道几百年前的事儿?”

    老人没再说话,扶着石像慢慢蹲下来,伸出布满皱纹的手,沿着笔画笔顺慢慢抚摸石像底座的两行楷体小字,眼神浑浊迷离,像是充满无限的追忆,思绪回到了八百多年前的南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