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
繁体版

第一百零九章 祖训录

    有人提出要明确太子妃、太孙妃的嫁娶规定,祭祀天地只有帝王嫁娶才能使用。老朱继续发扬和稀泥的精神。受到小朱开国皇帝说启发,规定后续皇帝下不为例。

    大臣们只能高呼陛下英明。

    对于老朱疼孩子没边的做法,小朱假装看不见,反正得利的是他,他总不能出来自己反对自己。

    沐昂因为守孝肯定要耽误婚期,洪武皇帝还是下诏赐婚,婚期定在了守孝结束后,并且加封沐昂为世袭镇国将军。

    因为太孙的大婚,皇帝还下诏免除了今年的秋粮。

    三月的时候,所有宗室的婚礼都已经完成,小朱带着徐妙锦踏上了前往凤阳的路。

    不同于上次的观摩肇业之基,这次小朱非但不用步行,反而坐着专属的太孙车驾一路威风。

    路上,小朱坐在车里和徐妙锦下棋,小朱的围棋水平比较一般,没几个回合就被从小训练的徐妙锦杀得丢盔弃甲。

    二人本就是青梅竹马,经过这段时间的朝夕相处,徐妙锦早就放开了,更何况还有帝后的偏宠,皇宫里,太孙妃的地位已经隐隐有超过太子妃的趋势。

    加上四下无人,徐妙锦也大胆的调侃道:“都说殿下运筹帷幄,没想到殿下的棋艺还不如我这个小女子。”

    小朱被说的有点不好意思了,不过还是强辩道:“好男不和女斗。”

    说着说着小朱自己都有点气短,徐妙锦则是一个劲的笑。这段时间看到的都是太孙智珠在握,她总算看到了太孙不为人知的一面。

    小朱也放弃了在围棋上找回场子的想法,两人转而下起了象棋,也只是下了个平分秋色而已。

    三天后,终于来到凤阳,此时凤阳留守梅殷,安徽布政使金幼孜出城相迎,小朱也得知信国公汤和回到凤阳以后,一直卧病在床。

    当天小朱就带着徐妙锦前去看望汤和,虽说现在大明的医学有所进步,但是对于汤和这种寿终就寝还是无能为力。

    小朱也只能去信应天,让太医院派遣太医来凤阳照顾信国公。老朱得知后更是派了两个太监、两个宫女照顾日常。

    汤和虽说多子多女,奈何汤和子孙多死于军中,幸亏小朱的魔改,嫡孙汤晟并未早逝,并顺利袭爵。

    小朱赐了汤和庶子一些千户官的出身。

    三日后

    斋戒完毕的小朱带着徐妙锦祭拜了祖宗。

    之后两日,夫妻二人分头行动,在凤阳、蚌埠走访乡里,视察国子监、凤阳大学、学堂等。

    徐妙锦更是在马皇后的授意下,颁布了几道懿旨,抚恤孤寡。

    待一切完毕后,二人又去往盱眙,最后则是宿州。

    做完全部后二人回返应天。

    小朱回京的时候,朱高炽、朱有燉、朱允炆等人率百官出城相迎。

    几日后,早于历史几个月,老朱编纂多年的祖训录终于正式定稿

    现在的祖训录肯定和历史上有所出入,比如:禁止改变开中法,删除不征之国,非有地方从政者不得入阁等。

    老朱在礼部尚书陶凯编纂完毕后亲自做序,备述其创业之艰苦,以及寄予生长深宫之主的厚望。《皇明祖训》首列洪武皇帝序,下列祖训首章、持守、严祭祀、谨出入、慎国政、礼仪、法律、内令、内官、职制、兵卫、营缮、供用等目。

    同时敕谕礼部:“自古国家,建立法制,皆在始受命之君。以后子孙不过遵守成法,以安天下。盖创业之君,起自侧微,备历世故艰难,周之人情善恶。后世守成之君,生长深宫,未谙世故;山林初出之士,自矜己长。至有奸贼之臣,徇权利,作聪明,上不能察而信任之,变更祖法,以败乱国家,贻害天下。故日夜精思,立法垂后,永为不刊之典。”即位以来,劳神焦思,定立法制,革胡元弊政,至于开导后世,复为《祖训》一编,立为家法,俾子孙世世守之。你们以朕训颁行天下诸司,使知朕立法垂后之意,永为遵守。后世敢有言改更祖法者,即以奸臣论无赦。”

    小朱自然提前看过皇明祖训,也对上面一些过于呆板的规定提出了一些看法,不过老朱这次却没有听从小朱的建议。当然老朱的理由很充分,他觉得后世肯定会出几个不孝子孙,只要他们按照自己制定的祖训录去做,应该是能够勉强守住祖宗基业的。

    小朱表现出了对于士大夫节操的充分信心,历史上的文官们运用祖训录可是非常灵活的,只要对自己有利的内容就会拥护,对于自己不利的内容发挥选择性眼瞎的优秀传统。

    小朱的反对也不是全无作用,后妃、驸马出自平民这一条被删除,后宫选秀参照了螨清八旗选秀那一套,皇后要出自武勋人家,贵妃要出自武勋或者文官、大族。

    小朱和老朱算是各退了一步,反正谁都觉得不太满意,老朱想的是以后要留点遗诏,小朱则是想着将来如何不遵祖训,灵活运用。

    当小朱回到慈庆宫的时候,徐妙锦早已准备好了晚膳,用完晚膳之后李进忠等人在收拾完后就识趣退下。

    徐妙锦也知道小朱这段时间因为祖训录的事情和老朱有所争执,也开口劝道:“殿下,皇祖父也是为了咱们儿孙好,俺也看了祖训录,这个祖训录也大差不差。”

    小朱叹了口气:“你也知道只是大差不差,时代是在发展进步的,祖训录定的太死了。俺担心时代发生大变的时候,俺们的后辈想做点改革也会束手束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当改革要损害官员们利益的时候,他们肯定会拿着祖训录出来反对。你不要过于相信儒吏,祖父也说儒吏不可信,你莫非真觉得他们不会想方设法的偷换概念,更改祖训录。”

    徐妙锦闻言也思考了起来,过了会说道:“殿下似乎十分不信任儒生?”

    来自后世的小朱肯定对于儒生有着充分的反向自信心,无论是那批劝阻崇祯南渡之人,还是八大蝗商,以及祸国殃民的东林党,对明史有所涉猎的小朱清楚的知道,儒生的可信度远远不及寄生于皇权之下的太监。

    小朱也解释了起来:“俺们天家居天下至尊之位,肯定不能信了那些书生。不说书生误国,宋时读书人的表现就一言难尽,除了无尽的党争攻讦,北宋最有作为的章惇竟也成了千古奸相,反观那些碌碌无为之辈都一个个成了名臣良相。俺觉得祖训录的儒吏不可信这条说的太对了,以后必须要对俺们的子孙言传身教。”

    徐妙锦也不再多言,她也不是出生文官,既然太孙不喜欢儒吏,那么以后徐家也要和文官保持距离了。

    接下去二人没有多谈其他,只是聊了会诗词歌赋,就一起就寝。

    祖训录之后,朝堂总体上趋于平静,很多事情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着,除了徐达不断上疏言自己年老体衰,乞骸骨,归凤阳荣养。

    由于徐达的一再坚持,六月的时候皇帝终于同意徐达的奏疏,准其荣养。对于徐达皇帝展现了超规格的厚待。加封徐达为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并赐蟒袍。

    一生谨慎的徐达请辞赐蟒袍的殊荣,皇帝不许。

    早些时间已经升北平府为北京府,大明的三京正式确立。

    之后封徐辉祖为魏国公,并任命为北直隶总督,北京留守司留守,光禄大夫。

    徐膺绪、徐增寿也皆有封赏。

    由于皇帝思念徐达,命其留京荣养。

    同时皇帝正式赐予一些告老武勋大明军事学院名誉教授的称号,这些老将偶尔去军事学院发挥余热,传授经验。

    六月底的时候凤阳府传来消息,言信国公汤和病情恶化,皇帝命诸位亲王多次前去探望,更是让在凤阳观摩肇业的朱高炽、朱有燉、朱尚炳、朱允炆频频探望汤和。并且遣人至吕宋召汤晟回朝。

    八月传来噩耗,信国公汤和于凤阳薨逝。

    老朱悲痛万分,追封汤和东瓯王,谥号“襄武”。

    太孙更是亲往凤阳吊唁,可谓哀荣至极。

    小朱借着这个契机,让信国公府完成了实际意义的拆家。

    汤和的嫡子汤軏、汤鼐虽然过世,但是小朱借机追封二人为伯爵,赐二人嫡系世袭官身,自然而然的汤暹、汤昱、汤景、汤晔从信国公府分离,老朱明白了小朱的盘算,虽说是分家,但是对于汤和的子孙可以说恩赏有加,汤和是自己的好兄弟,钦定的亲戚家,便同意了小朱的方案。并且命汤和嫡脉的所有女子,今后都要入应天女子学院。

    从徐达告老到汤和病逝大明军方开始了新一轮的新老交替。

    这一年不少老将随着徐达告老还乡,皇帝都有所恩赏,儿子若是先前在太孙底下立过战功,都顺利袭爵。

    其中吴忠和张荣最为耀眼,二人分别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大明水军左、右都督。

    汤和病逝后不久,李文忠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于是请辞。皇帝同意了辞呈,不仅让太医多有照顾,还召回李景隆,任命其为中军都督府左都督,主理五军都督府;加封内阁大学士,总参谋处领班大臣。理论满级的李景隆也正式接过了父亲的衣钵,正式成为天家掌握军权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