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青年
繁体版

第一章 职场失利,只好回家种地

    五一劳动节,顾名思义,就是要劳动,而对于农民来说,劳动与否,和是不是节日无关,与天气,气候,温度的关系更多

    虽然植树节法定是在三月,但是在北方,尤其是东北,四月末五月初才是植树的最好时节

    虽然已经到了五一,但在东北地区一些高处与北方地域还是冰雪的主场

    我们的男主李唐阿则是正在镜头前,镢头挖腚的,清理林地,或是对于死去的松树进行补苗

    碰到了刺老芽,刺拐棒,蕨菜,山韭菜啥的,顺手就采摘下来,放进旁边的土篮子中,既能犒劳自己的五脏庙,也是非常好的视频素材

    李唐阿是省内一所农学院食品专业的毕业生,学历二本,学校除了作为负面典型在全国出过一次名以外,就完全是个不知名院校了

    他的同学们毕业后,大多进入了,中梁,云润,以利,蒙羊等知名大企业,不过除了那几个家里有关系有达布妞的外,大多数混的都也都一般,当然肯定比他这个无业游民强的多

    他因为从小是个话痨,交际圈还挺广,毕业后他的干妈托朋友将他安排进了本省的一家粮食国企,该公司的前身是省粮食厅改制,后经过一些年的演变,变成了转业安置类的大本营

    干妈年轻时是一位丁克,直到前几年才改变主意,和干爸两人通过试管方式生了个女孩,干妈家的小妹才刚刚幼儿园大班。

    干妈的朋友是一位姓陶的阿姨,这位阿姨看外观非常年轻,五十几岁的人看起来三十出头的模样,身高170+,在该公司集团总部有一个没有明确责任的经理职务,他被安置在集团旗下的饮品分公司,负责办公室接待类职位,最多的工作就是给领导的包厢送酒,以及给领导朋友的车里放酒及公司产品

    李唐阿去过陶姨家里几次,因为两人一直没有买房,反而经常搬家,见过二人年轻时的结婚照,老式的彩色照片里面,陶姨一身深色旗袍式礼服,端着高脚杯,加上那个年代流行的发型,和智利有百分之九十的相似,不一样的是陶姨要更高一些

    他在一次参加陶阿姨生日时,听过其先生述说的两人三十年来的深刻经历

    作为一位改开后第一届高考生,大学毕业之后参加工作,觉得那个工作与专业不适合他,没啥发展前途,于是重新报考政法院校,并且成功过关,参加工作,一直在法院体系

    他和陶姨俩人都是二婚,因为陶姨也是一位丁克主义者,前任接受不了,他在之前已有一子,并不想在要孩子,在两人那个年代,都是很特立独行的代表,八十年代末俩人在一起

    陶姨也是一个对外极为强势,只对他一人撒娇,陶姨私下一直叫其先生为*哥,两人感情极好,每天下班陶姨都主动给他打电话,让他接她回家

    但是陶姨也有她的缺点,眼高手低放在她身上可能有些夸张,但是有些符合的地方,好在她自己的亲人与先生能给其足够的支持

    她在来公司上班之前,曾经多次创业,但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所幸家底厚,不会像普通人一样,一次失败难以翻身,也是其不利用关系,想纯靠自己,也怕给她家先生惹来麻烦

    直到近五十了,在其先生的要求下,来到这家公司找个班上

    陶姨经常会以自身看法对公司的经营进行指点,批评

    但是她的这一行为,在这个创立初期,国内500名列前茅,之后每年掉几十名,至他李唐阿上班第二年掉处前五百的养老咸鱼公司来说,这和要领导们命没啥区别

    惹不起还躲不起吗,这一想法充斥全公司,连带他这个走了陶姨关系进公司的人,也被公司内其他人孤立

    就这样实习一年,工作两年多后,流感来临前一个月,随着陶姨的先生进入花甲之年,退下来,没了那啥,人走茶凉,公司里的其他人也盯上他们这一个小“派系”惦记上了他们这几颗萝卜的坑

    慢慢的在流感元年秋,以秋季收粮,底下人手不足,将他及另外几人从总部调到乡下的粮库

    虽然陶姨也曾公开提过反对,但是没什么用,她自己也只有不到两年就退休了

    李唐阿也明白了从下听到大的道理。靠山山倒,靠水水流,还是靠自己靠谱

    直到公司里对陶姨的位置要下手时,她的那位先生,扔出来几份材料,随着集团一位董事以及分公司两位老总的身陷囫囵,事件得以平息,李唐阿在一番深思熟虑后,找陶姨及其先生交谈一番后,办理了停职留薪

    回到老家村里继承家里的林地

    李父李母,经过多年的经营,通过继承家里长辈遗留,以及承包,买断(就是一直到下次分地之前)等方式,一共有着七八垧地

    旱田四垧多,水田三垧多,旱田与其他地区相差无几,他们村里的水田很值钱,他们村的一亩水田可以换四亩旱田,外加一点钱,原因有点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

    第一方面他们村的水源特殊,村里西边山脚下有一口几百年历史的泉眼,在某那拉家的族志上面提过两句,能够证明确实有这么个历史而已,泉水挺好喝,是什么国家不就国际级矿泉水,在这个饮用水资源冠绝全国的省份里因为出水量不大也排不上号,至于正至啥的更没有影响了,某那拉家要是放两百年前还差不多,现在吗,那啥都亡了

    村里水田浇灌用水就是这泉眼的水,那个大自然搬运工曾经想开发做水源地来着,不过被村里拒绝了,因为污染环境,不开发村里人喝水浇地不花钱,他来开发,喝水都得花钱了,还污染环境,村里人也得不到啥好处

    另外的原因是村里的气候环境,与那个卖不完大米的市,核心地带凤凰镇一模一样,水纹水质还要更强,但是由于这样的环境,仅仅不足三万亩,又没人家的科研院与科研,营销团队,品牌弄不起来,就沦为了那市于省外的一大核心产地,种子,材料,包括种植都有那市的农科院来提供,并且包销,价格比不上人家的,但是也比起周边其他村子高出一倍有余,根本不担心销售问题

    地呢就轮不到他来种了,毕竟他爸妈也才五十岁,种地全机械,也累不着啥,他继承的是山上的林地

    林地面积不小,平时他自己一人收拾还凑合,摘果期就得雇人了,还好他们这边得山都不高,最高得才一两百米,起伏的也比较平缓,不像大小兴安,以及长白山脉那边,那表松林更多,原始的更多,但是松子的采摘也更加危险

    这是一片位于村南面的山坡,这座山坡面向北方的山坡,都是他家承包的林地,大概在他换下开裆裤,刚上育红班那会承包开始种的

    毕竟那个年代农村都是这样宣传的,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相信北方农村的孩子应该都见过这样的或类似的标语吧

    标语这类玩意实际就和局座的战忽局一样,有枣没枣的没事打两杆子,万一有人信了呢

    很不幸的是,李唐阿他爹妈就是那被扒拉着的枣子,春晚被大忽悠给忽悠瘸的厨子

    耗尽家里全部的钱,又找亲戚们借了一圈,还好那年代的人还比较淳朴,加上他家的家底厚,口碑不错,才凑够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