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笑长歌
繁体版

第三百八十一章 最后一题

    经义和诗赋对于李安来说都算不上难,因此前六天李安的精神非常好

    就是连续几天没人说话,考舍又非常小,活动不开,让人难免有些烦躁

    不过李安有县试和乡试的磨练,很快把心态调整了过来

    考舍并不保暖,晚上冷飕飕的,李安准备充足,加上有明兰送的护膝,倒也不难过

    这日一早,李安睡醒后,用清水漱了漱口,在用湿帕子擦了擦脸,彻底清醒了过来

    活动了一下身子,吃了点东西,李安把笔墨准备好,等待最后策论的开始

    过了大约半个时辰,策论的考题也公布了

    李安一边听一边写,当题目抄录下来,看着策论题眉头微皱

    “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何也?”就是这次会试的策论题

    意思是:晋武帝司马炎独断而灭吴统一天下,前秦苻坚独断而淝水之战失利亡国,齐桓公任用管仲而称霸,燕王哙任用子之而导致燕国大乱,一样的方法而结果不同,为什么呢?

    这道题目不难理解,简单来说就是专制的优劣

    前面的例子说的是君主独断,后面的则是在用臣子上

    李安没有基于答题,而是思考这道题是谁出的,用意是什么

    会试不好押题的地方就在这里,不确定题目究竟是主考官出的还是官家出的

    看似好像没有什么意义,但是谁出的题,关系到答题的侧重点

    若是官家出的,答题的侧重点要偏向皇帝独断,若是主考官出的,则偏向用人

    李安思索了一下如今的局势,觉得是主考官出题的可能性不大

    这次的主考官是大相公韩章,以如今的局势,出这样的题目,意义不大

    主考官出题,其实也有自己的政治主张

    毕竟会试的文章,官家可是会抽阅的

    简单来说,主考官可以借着科举出题,把附和自己心意的文章,送到官家面前,借以影响官家的一些想法和决定

    以如今的局势,官家怕是无心理会这些

    若是官家出的题,那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李安猜测莫非官家对当年新政失败耿耿于怀,想通过这次会试,寻找他想要的答案?

    如今官家身体状况不好,又没有子嗣,别的东西好像他也不在意了

    想要通过这次会试,来解开自己的心结,倒也有可能

    若是题目真是官家出的,那么这道题目就可以理解为,官家在问当初新政失败,到底是他的问题,还是臣子的问题

    其实在李安看来,这世上根本没有什么如果

    若是当初官家坚持下去,新政其实也不一定会成功,反而会加剧内部矛盾

    这一点从神宗变法就能看得出来,神宗皇帝支持力度大,但是最后还是失败了,内部争斗便的更加剧烈

    事实上,自古以来都是以成败论英雄,后人以功过论古人

    看着有些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一件事,在当时人看是以成败而论,后人却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功过来论

    这一点在王安石的身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王安石变法,被有心人利用,天下百姓并没有得到好处,反而被剥削的更狠

    等他致仕回乡,发现民间百姓都在骂他

    这也是后人对王安石贬褒不一的原因

    而且同样一件事,由不同的人去做,产生的结果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历史上隋炀帝干过的事情,仔细对比一下,会发现,大多数李世民也做过

    但是两人一个是千古一帝,一个有名的昏君

    所以光以如果假设来分析一件事,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不过在答题时肯定不能这么去说

    要想成绩好,既不能毫无新意,又要符合官家的心思

    若只是从当初的新政来看无疑是官家坑了范仲淹

    毕竟改革变法最开始是官家主动提出来的,范仲淹他们只是执行者

    结果官家把他们给卖了

    以当时的情况,哪怕扛不住压力,加上新政弊端很多,需要叫停,也该保住范仲淹等人才是

    结果范仲淹等人都被贬了,虽说史书上说的是自请

    但是在李安看来,历史并不是完全可信的

    像范仲淹那种人物,怎么可能因为一次失败,就心灰意冷的放弃了

    之所以自请,很有可能是官家的态度让他心灰意冷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新政失败确实不完全怪官家,但是在对待范仲淹等人上,他表现的过于凉薄了

    李安思虑许久,提笔写了起来

    在李安看来,官家想要的答案,无非是新政失败,责任不在他

    而且责任也不能在范仲淹等人身上

    不然他完全可以抹黑范仲淹等人,没必要为此耿耿于怀了

    因此李安在答题的时候,侧重点放在当时的局势上

    晋朝灭吴能统一天下,和当时的局势有关,那时候吴国内部混乱,君主昏庸,人才凋零,才有了灭吴的机会

    而淝水之战的结果也是局势,当时前秦连年征战内部非常混乱,并没有把灭掉的势力完全消化掉,就急于想要统一男方

    其实就是在告诉官家,当初失败不怪你,是因为局势不合适

    至于后面的也简单了,从用人上方面来答

    引用了历史上一些善于用人的例子,和一些重用奸臣的例子

    光是如此肯定不行,若是这样,好像在把责任往臣子身上推

    李安可以做到为了功名,违心的答题,但是却做不到去抹黑范仲淹那样的人物

    在最后,李安引用了一些历史上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表明一个观点

    用良臣,即便有些事情失败了,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和动荡

    简单来说,就是在告诉官家,当初变法失败,责任并不在于官家也不在范仲淹他们身上

    是局势的问题,正是官家用了范仲淹他们这些能臣,在新政失败后,并没有造成什么大的动荡

    写完后,李安停笔检查了一下

    这只能算是文章大纲,需要看看有没有什么疏漏,进行增补删减

    用了两天时间,李安把定稿的文章抄录了一遍,检查没有错误的地方,便写上名字,呼了一口气

    如今会试虽然还有一天时间,但是对于李安来说,其实已经结束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