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禄
繁体版

第13章 仙姑寻亲记

    乘舆黄赤绶,四采,黄赤缥绀,淳黄圭,长二丈九尺九寸,五百首。诸侯王赤绶,四采,赤黄缥绀,淳赤圭,长二丈一尺,三百首。太皇太后、皇太后,其绶皆与乘舆同,皇后亦如之。长公主、天子贵人与诸侯王同绶者,加特也。诸国贵人、相国皆绿绶,三采,绿紫绀,淳绿圭,长二丈一尺,二百四十首。公、侯、将军紫绶,二采,紫白、淳紫圭,长丈七尺,百八十首。公主封君服紫绶。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绶,三采,青白红,淳青圭,长丈七尺,百二十首。自青绶以上,縌皆长三尺二寸,与绶同采而首半之。縌者,古佩璲也。佩绶相迎受,故曰縌。紫绶以上,縌绶之间得施玉环鐍云。千石、六百石黑绶,三采,青赤绀,淳青圭,长丈六尺,八十首。四百石、三百石长同。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黄绶,一采,淳黄圭,长丈五尺,六十首。自黑绶以下,縌绶皆长三尺,与绶同采而首半之。百石青绀绶,一采,宛转缪织圭,长丈二尺。——《后汉书·舆服志》

    -------------------------------

    熹平三年(174年)是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因为这是刘宏第一个儿子刘辩的诞辰,更是拉开之后数年愈演愈烈的宋何后宫之主争夺战,不,更准确的说是挑战赛。

    这一年也是对曾今的屠夫何进来说,不同寻常的一年。

    因为在这一年秋天,他因为外甥刘辩的出生,不仅得了封赏,还被拜为郎中。

    这一年,何进正式开始官宦生涯,以外戚的身份参与这个世界最强大的帝国的政治游戏当中。

    何家说是屠夫,其实跟后世理解不太一样,更类似香江那边猪肉大王这样的产业商人。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富商巨贾或者豪强,这两者往往是可以相互转换,甚至是兼而有之。

    在靠近皇城的达官显贵聚居街区,一处不够显眼的宅邸,何进一家子正居住在这里。

    这座何府自然是皇帝御赐的,毕竟有些地段不是你有钱就能买到的。

    郎中这个官职也很有讲究。

    这官职原先是汉朝继承秦国的军爵制度的衍生产物,是用来安置那些立功但暂时没位置安排的功臣将士。郎中充当皇帝近卫与随从,一有空缺,就会外放为官,由于郎官往往能跟皇帝混个脸熟,所以外放后升职很快,可以用简在帝心来形容。

    但到了东汉,郎中逐渐演变为尚书台里的属吏。随着尚书台规章制度的成熟,到汉末已经形成固有的人事晋升制度,即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而尚书台,了解过另一个时间线的三省六部制存在的,都明白尚书台的重要性。虽然不如后世,但如今尚书台也掌握了中央相当大的人事任命权。其实看宦官掌没掌权,就看他有没有掌握人事任命权,而尚书令这一职位无疑是重要的指标。

    刘宏安排小舅子出任这个职位,也是在铺路。若是日后宋皇后还是无子,即使宋家在士族中再是根深蒂固,恐怕也少不得悲剧下场。而到时何贵人上位,何进这个国舅爷可就依照惯例要担任大将军的,早早在这种要害部门任职,也可以早早积攒人脉,弥补何家缺乏家族底蕴这一痼疾。

    何进也正在头疼这件事,毕竟谁都知道治理国家要靠士族。但汉朝的士族虽然比起另一时空连李唐皇室都瞧不上的五姓七宗远远不如,但也绝不会主动攀附外戚,尤其是在皇子继承还未清晰地时期对如此敏感的事件提前下注。

    以至于何进在联姻无果之下,只能将庶出的妹妹嫁给宦官新贵张让的养子张奉,以获取宦官的支持。

    汉朝五日一休,这一天又轮到休沐,正在家中休息的何进却意外被阍者禀告,尚书台的上司少府海丞(管理鱼税的官职,比千石),领尚书右丞(比六百石)隗烨隗景焱来访。

    接过竹函端详片刻,何进还是决定亲自去大门迎接。

    毕竟这位新贵,可是马融的徒孙,郑玄的高足,由高颎举荐(古代默认双方在政治上有从属关系),现在身边还有一个表面官职是博士(六百石)却加了侍中(比两千石)及尚书右仆射(六百石)的红人卢植罩着,前途远大。他虽是外戚,但能不得罪还是不要得罪这种背景深厚的人物。何况他们如今在同一个部门干活,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没必要搞僵,尤其在某种意义上,隗烨还是自己的上司。

    休沐日,隗烨自然没有穿上衣下裳的朱红官服,而是穿着一身浅绿圆领长袍深衣。但见他头上是诸葛同款的纶巾,还插着一只白玉笔簪,手里握着一把檀木为骨的纸扇。他腰间还挂着皮革制成的鞶囊,里面装着两个铜制鼻钮印,都系着青赤绀三采一丈六尺的黑色绶带,与缀有青色上尖下方玉石的且与绶带同色的三尺丝带相交。

    官印因为极其重要,所以要求官员随身佩带,并非全是为了炫耀。当然也有真的为了炫耀的,例如前汉朱买臣发达之后就故意露出绶带向亲友炫耀自己一跃成为会稽郡守,顺带一提吴郡四大姓的朱姓就是从这开始发家的。

    何进出到门口,就看到门口一辆马车旁,站着一袭白色长袍的隗烨,果是皎如玉树临风前,心下就先高看几分。

    要说他们虽然都是在尚书台兼职(郎中还有皇帝近侍警卫人员的职责),但还是第一次见面。

    隗烨刚刚接手海丞的职位,光是梳理过往全国鱼税的账簿,理顺部门职责事项,就花了九日,就这还是他天赋异禀。这几天忙的昏天黑地,就连上次休沐都主动跑部门去加班去了,哪有时间跟何进套近乎。

    但其实去了也见不到何进。尚书台除了宦官安插进去的人手,都是孝廉或者博士之流,各个饱读诗书,学问深厚,哪里看得起何进这样的靠妹妹幸进的。何进其实隐隐有所察觉,尤其是联姻不顺之后,再加上皇帝时时召见其陪驾,何进也就乐得像前汉的郎中一样,陪侍皇帝两侧。

    更何况如今尚书台内部暗流涌动。因为尚书令廉忠彻底倒向宦官,更是带头陷害渤海王刘悝,已经自绝于士族以及宗室。尚书台如此重要,无论是士族还是宗室都不会容忍宦官把持。将因为同乡而备受刘宏信赖的卢植安插进去作为二把手尚书右仆射,包括隗烨的兼职,都是欲一步步架空廉忠,甚至将其逐出尚书台。

    何进将隗烨迎进大堂,安排仆役准备酒宴,准备与隗烨好好畅谈一番。难得有士族俊彦愿意主动与他打交道,他暗自欣喜。至于隗烨仆人三宝等人送上的礼物,他看都没看,礼物如何不重要,态度最重要。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自然就要进入正题。

    隗烨让本来在下人那桌吃饭的何琼过来,取下缁撮,何琼的一头长发随之落下。

    一个女仔,难道是要送我一个歌姬?女扮男装,有点意思,不愧是士族,确实比我这个屠夫会玩!

    隗烨自然不会想到何进这个脑子竟然会想这么多事!他只是有条不紊地将整件事和盘托出,然后等待他做出决定。

    成年人的世界,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将情况讲明,他们自然会衡量利弊。刻意隐瞒或者欺骗,都是不可取的,当别人了解真相的时刻,就是双方信任崩塌的开始,而且很难补救。当然,一些诱导还是要的,这就要考验一方语言的艺术了。

    还是那句话,别把别人当傻瓜!除了极少数人是真蠢,很多人失败其实还是源于性格的缺陷、能力的不足、或者信息的不透明,而这三者都不能等同于智商。

    这些日子,隗烨虽然没见过何进,但其实一直在调查观察何进的言行。而调查结果促使隗烨绝对相信,何进是个聪明人。

    一个父母早亡的孤儿仔,能一个人支撑起何家,还成为垄断当地屠宰市场的豪商,自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而抓住妹妹进宫得宠诞下皇子这一天赐良机,欲将家族从富户豪强转变为权贵之家,这是一个有野心的人。而在联结世家无果的状况下,他没有犹豫,选择联姻宦官新贵,巩固何家现在最大的靠山何贵人和刘辩在后宫的地位。这是一个不在乎名声的实用家,甚至可以说不择手段。这样一个人,每一步都是他在自己格局下,所能做出的最佳选择。

    戴家已经没落,而隗家正冉冉升起,人脉极广,这很好选择。戴家的后台是如今官居少府侍中的鲍丹(鲍信之父),但鲍昱都是鲍丹九世祖了,这情分还剩多少可想而知。何况如今鲍家也已经从公卿士族跌落为两千石士族,不复当初,再加上鲍丹看不惯戴家如今的作风,两家已经渐渐不相往来。后汉版的OLDMONEY自然不会只有鲍家一家人脉可以使用,但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没人愿意为这种事强出头。

    唯一的问题,就是退婚之后,戴家丢了面子,不同意闹到上面来,大家面上都不好看。但这其实也好解决,何贵人正得宠,让皇帝下一道赐婚的圣旨很容易的事,何进不信戴家还能连皇命也敢反对。不过,也不能太得罪戴家。何家发达之后还是有一些亲戚来归附,挑选一个年龄身份合适的嫁去戴家就是,对一些外人也足以糊弄过去,不至于丢了面子。再为这位嫡长子安排一个锦绣前程,多退些聘礼(古代退婚要双倍返还聘礼),多给些嫁妆,戴家应该也就满意了。

    何进计较一番,便认下这个亲侄女,许了这场婚事。

    隔日便带何琼进宫,与姑母何贵人相认,兄妹两个暗自合计一番不说。

    十日之后,隗烨便接到小黄门来赐婚,这件事也终于要落下帷幕。

    至于感情,看来只能以后慢慢培养了。

    生活里,哪来那么多山盟海誓,不正是因为罕见,所以才珍贵,才令人向往嘛!

    至于何琼父母,也已经赶到了洛阳,对于正式跟本家接上线,很满意。至于女儿嫁谁,反倒不重要了,毕竟古代重男轻女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他们更在乎儿子的前程,如今女儿也觅得如意郎君自然更是欢喜。

    只是这样一对迫于世俗礼法而凑在一起的夫妻,未来能否相敬如宾,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