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当大文豪
繁体版

第109回 苏轼的锚

    半个时辰后,苏轼停止吞食朝霞,双目睁开时,眼底一道摄人心魄的金光一闪而逝。

    苏轼容光焕发,感觉疾驰赶路造成的身心疲惫一扫而空,精神抖擞地看向二饼:“我这食气之法尚可吧?如果再进一步,我都感觉自己可以食气辟谷了。”

    二饼实在看不过苏轼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打趣笑道:“任谁在山顶沐浴半个时辰朝阳都会神采奕奕。你又没有道家正宗的呼吸吐纳之法,还是先别辟谷了啊。要把自己辟没了,那乐子可大了。”

    苏轼不依不挠:“嘿!好你个二饼,如此这般小瞧于我。等我修道有成之日,你可千万别哭天喊地地求我带你得道升天……”

    “打住打住!咱两别逗贫了,说点正事。”二饼连忙打断了苏轼的异想天开,不由分说地续道,“二弟,算算时间,咱两都相识十八年了。无论你有任何事情,都可以说与我听。如果我有能力解决最好,就算无法解决,你说出来也会舒心一些。”

    苏轼疑惑不解地问:“大哥,我现在一切安好,能有什么事情?”

    “你跟我揣着明白装糊涂是吧?是不是感觉自己成家立业后翅膀硬了,可以不认我这位大哥了?”二饼这次是真的有些生气,话语不自觉地加重了几分。

    “你察觉到了?”苏轼原本以为这事能够神不知鬼不觉地掩饰过去,就当没有任何事情发生,结果还是被二饼洞若观火。

    “说吧,从在渑池圣寿院遇见奉闲和尚开始。”二饼没有拐弯抹角,单刀直入地说。

    苏轼仅存的一点侥幸烟消云散,一五一十地把自己这三年多荆棘满途的心路历程一股脑倾诉与二饼:从最初奉闲和尚“牢笼志士”这四字坍塌苏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到解试、省试两次强行压抑内心的负面情绪导致殿试群蚁溃堤,直到苏迈出生后初为人父的自己才完完全全地彻底重塑三观。

    二饼疑惑地看了苏轼一眼,不解地问道:“能够重塑三观实乃万幸。既然如此,赴京为官就不再是坏事,为何还要特意绕道赶来桃花源寻找所谓的‘锚’?”

    锚,一头有钩爪,一头固定在船上,抛入水底,使船稳定。经常看到这样的人,他们整日忙忙碌碌,一会想干这个,一会又想干那个,结果一年到头什么也没有做成,自己还觉得很忙很累。总结原因时,又去找其它理由,例如工作没做好,是领导不给力;关系没处好,是同事有问题;脾气性格不好,是缘于原生家庭的影响等等。总之,可以用心神不定、心烦意乱、心猿意马等形容。按照心理学的术语而言,就是内心缺少了一根“锚”。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心锚效应”,就是人在内心中要有一根“锚”,就像停船时往水里扔抛下的船锚。有了这个“锚”,一旦与外界的某个事物产生接触或连接时,就会在情绪和行为上产生条件反射,从而激发自己的行为初衷。

    这个心锚,可以在人的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定力,它随时准备与外界连接,并且实现情绪上的亢奋和行为上的突破。如果没有这个心锚,人就好像缺乏主心骨一样,情绪忽冷忽热,行为飘忽不定,结果导致无所事事、一事无成。心锚效应,源于一种自律,凡事要从自己的内心寻求原因。

    苏轼耐心地解释道:“二饼,步入仕途官场需要设定一个锚点,锚就像是一个圆圈的中心,它是宦海浮沉里时时刻刻的参照物。现实中的港湾,因为有了锚,船只才有了安定的地方。人们在经历了漫长的旅途之后,抛下长锚停留靠岸,才能得到风平浪静和休养生息。心灵的港湾,亦是如此。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按照社会普世价值观的指引,会陷入好坏、利弊、得失的泥潭无法自拔,我们的意识往往会屈服于眼前的利益得失。为官者,上或权倾朝野,利欲熏心之下排除异议,大权独揽;下或屡遭贬谪,心灰意冷之下罢官归田,不问世事。这些都不可取。所谓锚,就是本我足以安身立命的核心。无论宦成名立,还是芝残蕙焚,我们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坚守内心深处的那根‘锚’,咬定青山,保持初心,才能自我救赎,立本而道生。”

    二饼有些不明所以,疑惑地问道:“二弟,你所说的高官厚禄后要锚定初心,我能理解。但如果只是被贬谪,辞官返乡,不贪图那个狗屁官位不就好了。”

    苏轼摇头笑道:“大哥,在我重塑三观的过程中,我曾经也如此想过。遇事逃避,确是最为简单,但这不是我所追求的。只有经历过失败和挫折,才能够真正地成长。遇到困难时,坚持不懈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唯有在逆境中永不退缩地坚守,才最为不易。做官也是如此。就算连遭贬谪,但只要为官一日,就能照拂一方百姓。个人为此遭受的打击、不公、冤枉,又算得了什么。”

    二饼连连摇头,反驳说道:“我不理解,也不赞同。人活一世,前行的道路会越走越窄,身边的亲人朋友会越来越少。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我们,只要照顾好自己和自己真正在意的人就行。别人的幸福苦难,与我无关。退一万步来说,哪怕你真能照拂一方百姓,但如果最后连自己和家人都朝不保夕,人这一生又有何意义?”

    苏轼豁达地爽朗大笑:“二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一点上,咱两兄弟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就不用再讨论了。一言以蔽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二饼深深地凝望了苏轼一眼,不在这个话题上再做纠缠。两人都是拿得起放得下之人。观门敞开后,两人入桃源观焚香叩拜。

    整整三日过后,苏轼将桃花源的一山一观、一草一木都深深地烙入识海。两人不再有丝毫留恋,头也不回地折返江陵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