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都卦仙
繁体版

第十三章 大唐的威名

    枝汗那王战败,奔安西求救。监察御史张孝嵩力主出兵营救,正告安西都护吕休璟:

    “不救则无以号令西域!”

    西域国家太多,按大槐树下的理解,那些小国家,人口恐怕只有村子或者乡那么多。一些贩夫走卒还琢磨着,是不是搬迁到西域,搞个国王做?众人耻笑到:就你们村,能不能走到西域都两说;即便到了那里,也是给人做奴隶的命,种地、做工匠还够资格。众老头讨论很久,也没搞清楚,枝汗那究竟是哪个国家;问了很多西域商贾,也说不清楚。

    唯一得到的传闻,枝汗那国为古乌孙后裔,很久以前已经依附大唐。吐蕃与大食立枝汗那国的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打大唐册封的枝汗那王。老头们认为,大食、吐蕃的举动很明显,试探、动摇大唐在西域的根基。不救,人心即散,再难立足;想救,必须屯重兵,还要花钱打仗。的确,像很多读书人所说的那样,维持西域靡费。

    张孝嵩取得吕休璟认同,帅附近部落兵万余人,西出龟兹数千里,攻破数百城,长驱直入。当月,围攻阿了达驻守的连城;张孝嵩擐甲,亲自出面督战,连屠三城,俘斩千余级,阿了达与数骑逃入山谷。

    老头们又迷糊了,本以为枝汗那国很小,按照官方消息,攻下数百城。城池再小,总有几百人吧。百城的人口加起来,也有几万人。阿了达想什么呢?若集中几万族人抵抗唐兵,不会那样不堪一击吧!

    张孝嵩传檄诸国,威震西域,大食、康居、大宛、罽宾等八国遣使请降。有大食商贾反驳,大食不可能请降,张孝嵩夸大其词;大槐树下终于遇到对手,唇枪舌剑,与其论战一日。最后,老头们大概明白,大食很大、很强,暂时没工夫进攻西域,以后很难讲。老头们嘴硬,心里却想,要是大食人集兵攻西域,大唐有没有能力守护?朝堂诸公愿不愿意守护?

    没多久,又有消息传来,有人弹劾张孝嵩脏污,朝廷将其关入凉州大狱,又贬为灵州兵曹参军。大槐树下没想明白,张孝嵩究竟损坏了某些人家的利益,还是手伸得太长?这种利益,不可能是罪状中的那点脏污。

    开元四年(七一六)春,皇帝以关中旱,遣使祈雨于骊山。

    吐蕃继续扰边,二月辛酉,围攻松州。癸酉,松州都督孙仁献袭击吐蕃,大胜。

    不管怎么说,接连两场胜仗,老头们还是很高兴。老话重提,为什么突然之间,唐兵厉害了很多?这东西很难有定论。唐军的明显变化有二,大量启用藩兵藩将;皇帝采用节度使,给予边地将领更大的自主权。边军总是打败仗,朝廷不得已而放权。边塞之地,本有戍卒屯防,大者称为军,小者称为守捉、城、镇。皇帝提高节度使权限以后,边地有兵、有民、有田地,俨然一方诸侯,战力迅速提升。

    老头们还是关心,汉卒的战力,究竟如何?自薛讷兵败契丹、奚之后,北、东北方向,唐兵再没有主动出击;这从侧面说明,北方边军的战力还不够强大。大槐树下猜测,汉人富裕,少有人愿意从戎求富贵;胡人贫穷,愿以命改命。边军之中,尤其西域,藩兵藩将已成中坚力量。

    到了夏天,山东又起蝗灾。宰相姚崇还是采用去年的办法,派御史督促地方官府,组织人力灭蝗。还是有官员反对:蝗乃天灾,非人力所及,宜修德以禳之。根据去年的结果,世人普遍认为,扑、捕、烧、埋,对庄稼有好处。至于收成如何,很难说得清楚。

    六月癸亥,上皇崩于百福殿。

    大槐树下觉得古怪,又不敢议论,也不敢暗示。其实,古怪的表情已经暴露了内心的疑惑:是不是因为太上皇失德,才引起连年的蝗灾?所以……。既然如此,灾难是不是已经过去?到了七月,大槐树下集体打脸,洛阳大水洛水溢,沉船数百艘。洛阳富裕,这种小灾、小难真不算什么;河南府及各县官吏赈灾及时,轻松摆平。

    连续的胜仗,让唐人自豪,也让大唐声名远播:

    六月癸酉,拔野固斩突厥可汗默啜,献其首级。大槐树下得到消息,默啜带兵北击拔野固,大胜于独乐水。回程的时候,拔野固劲卒袭击,默啜大意而亡。老头们怀疑,是不是大唐的谋划?此后,拔野固、回纥、同罗、、仆固等五部落来降;从结果看,默啜之死,很像大唐的手笔。

    七月丁丑,吐蕃请和。

    八月辛未,契丹李失活、奚李大酺帅所部来降。皇帝制:以李失活为松漠郡王、行左金吾大将军兼松漠都督,因其八部落酋长,拜为刺史;又以将军薛泰督军镇抚之。李大酺为饶乐郡王、行右金吾大将军兼饶乐都督。

    大槐树下议论纷纷,从南到西,从西到北又到东,到处都是令人激动的消息。有疑问的是,既然契丹、奚来降,为什么不恢复营州都督府?恐怕事情没那么简单,这种不是以实力,而是以利益诱惑来的胜利,总是不太安稳。

    从大唐周边看,主要的敌人应属北部的东突厥,西南的吐蕃,西部的大食。其它小部族可以用利益作为纽带而收服,这三大势力实力太强,利益只会带来更多的付出与无尽的贪欲,而不会有真正的和平;最终,还是需要战场决胜败。

    默啜之死引起东突厥内乱,骨咄禄之子阙特勒出兵,将默啜诸子及亲信屠戮殆尽,立其兄左贤王默棘连为毘伽可汗,国人称之为“小杀”。默啜虽死,东突厥的实力并无损伤,依旧强大;如果毘伽可汗能力出众,能够整合诸部,东突厥仍是大唐最大威胁。

    老头们想到高宗年间,中国、漠北同时遭灾;那时候,东突厥虚弱不堪。不知道为什么,裴炎等人不愿意扶持,致使漠北陷入混战,孕育出最强蛊王。到了默啜时代,东突厥恢复元气,终成大唐强敌。

    这么多年过去,大槐树下还是打听不到实情,裴炎、裴行俭,两个裴家人究竟为了什么,竟有如此大的分歧。更奇怪的是,高宗、则天皇后选择了裴炎一派,放弃救助东突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