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都卦仙
繁体版

第七十章 命在脚下(下)

    万岁登封元年(六九六)春三月丁巳,新明堂成,号曰通天宫。

    万岁通天元年(六九六)夏四月,圣神皇帝亲享明堂,大赦天下,改元。以天下大旱,命文武官九品以上极言时政得失。赦天下,改元。

    战败而归,王孝杰失去名将光环,娄师德一生的威名也一朝尽散,张仁愿依旧是默默无闻的七品侍御史。洛阳官多,穿绯、紫官服才敢上街;穿绿、青官服,不如穿白衣,路人还会多些尊重,以为是哪个白衣公卿。

    张仁愿的侍卫十分沮丧,出征大半年,没捞到半点好处,不如大街上的摊贩赚钱多;于是,各自回家种地。要是有人敢打听征战的情况,一定会发泄一腔的怨气,狠狠揍对方一顿。

    失落的同时,张仁愿还是感到欣慰:预测到大战的结果,并多次警示朝廷。张仁愿常常扪心自问,自己是不是对战事有特别的灵感,从军是不是未来的道路?

    夏五月壬子,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反,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

    朝廷收到消息,契丹饥荒,都督赵文翙不肯赈给,还视各族酋长为奴仆。为了活命,不受屈辱,契丹人被迫起兵造反。这种说法让朝廷有了面子,不是朝廷做的不好,而是赵文翙私德有亏。

    张仁愿叹气,自己的猜测又成真。边地的汉人与夷狄,没有那么多和谐。品味“夷”的时候,也曾思索何为“中国”?一群种地、桑蚕、织染的人,为了稳定、安宁的生活,凝聚在一起。环境使然,四夷各族没有那么多产出,也没那么多积蓄。如果没有中国的帮助,没有中国的给予,他们就会挨饿,尤其灾荒之时。通常,这种给予以朝贡、互市的形式实现。不给呢?四夷人就会联合起来劫掠。宰相都会算账,结果一定是打不如给。汉武帝不愿意给,所以集中国之力,击溃匈奴;经过数代皇帝的努力,最终逼迫残余的匈奴人西迁。又怎么样呢?乌桓人来了,鲜卑人又来了,现在换成契丹、突厥、回鹘、吐蕃。张仁愿从“夷”字中,没有读出“平”的意思,而是无奈的给予,换来短暂的和平。

    汉人强大的时候,掌握互市的主动权,用尽手段压榨其中的利益;要是遇到灾荒,更是以粮食为要挟,获取高额利益。东北出毛皮、人参、麝香等珍贵物品,历来都是贵人的最爱,所以营州入安东道,登州海行入渤海、高丽道,是仅次于西域的大商道。夷狄强大的时候呢?汉武帝清楚,东晋的士族更清楚。

    圣神皇帝临朝称制以来,经历了中国最困难的时候。因为国力不足,难以维系安西四镇,西南、西部被吐蕃、西突厥围攻,北部东突厥反叛,唯有东北安稳。近几年,国力渐强,商道繁华,赵文翙最多按以前的习惯获取利益,怎么可能做的更差?

    张仁愿觉得,契丹人受东突厥请降、吐蕃战败绩的影响。东突厥反叛数十年,年年劫掠边地;一朝请降,圣神皇帝大喜,毫不迟疑,给予封赏。吐蕃之战,中国将士疲态尽显,无战意,无战力。契丹人以为,自己这么委屈,尽力侍奉,也没捞到什么好处,不如学东突厥反叛,反正汉人暗弱,等打得汉人怕,再谈好处不迟。契丹首领没想清楚,这样做,会把圣神皇帝逼到绝境;集中国之力,决死一战,契丹能捞到什么好处?

    乙丑,遣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讨契丹。

    秋七月辛亥,以春官尚书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姚璹副之,以备契丹。

    饥荒与凌辱的故事还有后续。契丹人将俘获的数百营州将士关进监牢,告诉他们,族人被逼无奈,肚子饿没饭吃,又屡遭欺辱,才不得不反。一旦中国大军到营州,族人会立即投降。

    契丹人让营州将士吃饱,将他们送回幽州。幽州将士听说后,眼看着天大的军功在前头,争先恐后奔营州。为了加快速度,甩开步卒,轻骑快进。

    八月丁酉,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等带轻骑,路经平州卢龙西硖石黄獐谷,遭契丹伏击,大败,张玄遇、麻仁节被俘。契丹人得到军印,做假牒文,传信总管燕匪石、宗怀昌等云:

    “官军已破贼,若至营州,军将皆斩,兵不叙勋。”

    燕匪石、宗怀昌等得到牒文消息,为了军功,昼夜兼程,不遑寝食。契丹人埋伏于必经之路,突袭之下,官军覆没。这个消息让天下人笑掉大牙,如此愚蠢的将官,哪来的自信?这时候的洛阳城,谣言满天飞,大槐树下同样疑惑不解,怎么会这个样子?唯一的解释,因为商道、互市、走私的缘故,边地将士与东夷各族的关系,说不清道不明。他们都清楚东夷各族的境遇,饿死几个人算什么?只所以起兵杀赵文翙,跟昆仑人杀广州都督一样,没谈好价钱。他们从骨子里相信,契丹人不会真的反。洛阳百姓没有太多顾虑,依旧过自己的苦日子。至于契丹人能祸害到哪里,仅仅是茶余饭后的乐子。反正,不会打到洛阳。

    九月,制:

    “天下系囚及士庶家奴骁勇者,官偿其直,发以击契丹。”

    初令山东近边诸州置武骑团兵,以同州刺史建安王武攸宜为右武威卫大将军,充清边道行军大总管,以讨契丹。

    朝廷震动,群臣上书,表达自己的观点。张仁愿这个边缘人物,更加没人理会。失望,接连的失望,武三思、武攸宜两支大军出征,都没等到想要的机会。现在要做出决定,主动求战,还是静待时机?思来想去,结论依旧,一动不如一静;看似前路机会无限,实则可能踏入陷阱。张仁愿没去凑热闹,没有上书,也没有在任何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意愿。实际上,有谁愿意听一个边缘人物的废话?

    九月丁巳,吐蕃四万众奄至凉州城下,都督许钦明初不之觉,轻出按部,遂遇贼,拒战久之,力屈为贼所杀。论钦陵遣使者请和,约罢四镇兵,求分十姓地。

    圣神皇帝招诸大臣商议对策。破天荒,张仁愿有了发表意见的机会。大臣的意见都是老生常谈,主张力保四镇者有之,主张放弃者有之。虽然不清楚这些人真正的意图,张仁愿都能猜出结果,一定不会放弃安西四镇。果然,右武卫胄曹参军,贵乡郭元振的意见占上风:不能放弃安西四镇与西突厥十姓;鉴于东北形势急迫,需拖延时日,稳住吐蕃。论钦陵兄弟与吐蕃赞普貌合神离,可以用计分化,削弱吐蕃实力。

    张仁愿很想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管说些什么,都能彰显自己的存在。可惜,没等到说话的机会,圣神皇帝已经有了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