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都卦仙
繁体版

第二十一章 风云再起泉潮(下)

    陈元光带领三千大军修路,力图打通新罗到潮州,到循州的山路,使这个山区不再封闭。当初陈政年纪大,总是跟下属商量,跟我冲、还是给我冲。陈元光年轻,只有一句话,跟我冲;尽管是修路,仍旧带头干活,哪家子弟还敢偷懒?

    这不是工程浩大的秦直道,只打通险峻之地,仅用三个月时间,修好两条通往山下的便道。同一时间,泉州商贾组队,频繁进山,与山里人建起良好的关系;在商贾不断的蛊惑与诱惑之下,山里人分化成两派。虽然山里人都很佩服那些暴乱人,视他们为英雄,并不意味着自己的山寨、家族去协助、参与,最多提供些许便利。大部分山寨能够接受大军进山,维护秩序,只有少数怀有深深的敌意。

    没费多少工夫,陈元光与许天正两路合击,将乱匪赶出大山、潮州,进入循州境。三路大军同时发力,陈元光从北向南出击,许天正从东北向西南,高璇从南向北,盗匪被逼,向西南逃窜,进入广州境。

    三路大军汇合,高璇亲自出城,迎接两位总管。陈元光与许天正也算见多识广,接触过很多高官与大家子弟,却第一次见到真正的世家子弟;在大唐,真正称得上世家子弟的极少,程知节的后辈都算不上。高璇祖上与北齐初代皇帝,齐文宣帝高洋的父亲是亲兄弟;到了隋朝,高家仍是高官不断。高璇的祖父高士廉,初仕即为隋朝治礼郎;到了大唐,因功图形凌烟阁,一等一的功臣。高璇的母亲是东阳长公主,真正的皇亲国戚。

    如此辉煌之家势,也抵不住走霉运。传闻,左卫将军高真行之子高政为太子典膳丞,与废太子贤牵连,天帝以付其父,使自训责。高政入门,真行以佩刀刺其喉,高家各房均派人集体出手,包括高璇,杀死高政,头颅弃于道中。天帝不喜,高家人纷纷被贬,高璇被贬为循州司马。

    家族巨变,并没有在高璇身上留下痕迹。陈元光终于明白什么叫君子如玉,高璇三十多岁,人如其名,虽然身穿盔甲,也掩盖不住儒雅之气。寒暄几句,高璇将两人带进军营。军旅之中,一切从简,没有侍女,两个侍卫照料三人。简单交换军情后,三人吃饭;饭食很简单,一道青菜,一道鱼脍,一道菜肉粥。

    高璇很随和,让人不由得亲近。陈元光本以为,世家子弟跋扈,必定盛气凌人,做好受窝囊气的准备。没想到,高璇很好说话,沟通无障碍,彼此之间也很容易相互理解。吃完饭,三人喝茶、聊天。话题从鱼脍开始,转到泉州,高璇仔细打听屯田的情况,与本地人相处的情况。听完两个人的叙述,高璇由衷地羡慕,忍不住说道:

    “你们运气不错,漳州真是个好地方,好好珍惜。我要是有机会,一定会去那里找块地种庄稼。可惜呀,不是人人都有那个福分。”

    交谈一直很愉快,讲到漳州种庄稼,高璇脸上却闪过一丝哀伤。最后,三人才谈起后续的战事安排。陈元光、许天正私下商议过,后面的仗还有什么好打?高璇招募的本地人将士需要战功,理应出兵追击,两人不用再费力气。于是,陈元光说道:

    “高君,我们从泉州打到循州,将士疲惫,能不能在循州修整,后续的围歼由高君主战?”

    高璇略微思索,笑着说道:

    “陈君,许君,那就辛苦二位,守好几个关键位置,防止盗匪回窜。明天我带兵追击,估计最远到南海县,即可围歼盗匪,结束战事。”

    几天过去,陈元光接到急报,高璇暴病,薨于军帐。这都能生病去世?陈元光想了一会,没多犹豫,也没去通告本地官员,直接带兵离开。找到许天正后,两人略微交流,同样没有犹豫,收兵回泉州。

    刚进入潮州境,两人接到捷报,战事结束。高璇虽去,后续的战斗,将士自会处理;春耕在即,盗匪也要吃饭,进入南海县没多久,便消失在荒野、大山之中。找不到盗匪的踪影,战事自然结束。高璇军的军功不少,陈元光、许天正相视一笑,这种东西,只能看数字,不能详细追究,否则的话,下次谁去平乱?

    进入泉州境,两人才吐出憋了多日的闷气,不再紧张。陈元光感慨万千,诗兴大发,做《平潮寇》赞美许天正。许天正当即和诗一首,曰:

    抱磴从天上,驱车返岭东。

    气昂无丑虏,策妙诎群雄。

    飞絮随风散,余氛向日镕。

    长戈收百甲,聚骑破千重。

    落剑惟戎首,游绳系胁从。

    四野无坚壁,群生未化融。

    龙湖膏泽下,早晚遍枯穷。

    许天正三十出头,陈元光二十四、五岁,正是雄姿英发的年龄。听完许天正的诗,陈元光有些失落,撕碎自己的《平潮寇》,自嘲道:

    “还是年少,文字功底不足,与许大郎相差甚远。看来,还需解甲归田,苦修几年,方可出仕。”

    许天正哈哈大笑,说道:

    “我记住了最好听的一句:参将许天正,是用纪帮勋。你们记住没有?”

    旁边的将士跟着大笑,说道:

    “两位将军,记住了!”

    回到火田村,大军就地解散。将士们明白,这次出征没多少军功,远远比不上种地的收成;等在这里计算军功,实在无趣,不如回家种地。陈元光与许天正一样,没有任何出仕的想法,脱去铠甲即是布衣。这个年代,勋位泛滥,高璇的申国公都一钱不值,何况归德将军?种地、读书、生孩子更实在一些。

    与上次陈谦暴乱一样,又有无数莫名其妙的传闻;传闻中,高璇被忽略不计,由陈元光、许天正两位正、副总管带兵出征。陈元光少年英武,智计百出,许天正干练、沉稳,又有陈政显灵助战,灭蛮獠无数。传闻到了循州、潮州大山里,陈元光又成了本地人的敌人,血债再添一笔。和上次一样,无法解释,也没人想听解释,倒是陈政庙里的香火旺盛不少。

    对于陈政庙,泉州官府不管不问,朝廷也没有诏令。文明元年(六八四)七月,温州大水,漂千余家;括州溪水暴涨,溺死百余人。漳州同样没能幸免,大风、暴雨肆虐;这个时候,人们只能躲在随时可能倒塌的房屋里,祈求各路仙神的保佑。雨过天晴,人们发现,漳州并没有遭灾;溪水暴涨,淹没了很多地方,树木一片狼藉,唯独房屋、田地避过灾难。人们相信,因为陈政在天之灵保佑,所以漳州人没有遭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