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都卦仙
繁体版

第二十章 风云再起泉潮(中)

    永隆二年(六八一)闰七月,雍州大风害稼,米价胜涌。

    八月,河南、河北大水,坏民居十万余家。

    天帝以河南、河北大水,遣使赈乏绝,室庐坏者给复一年,溺死者赠物,人三段。允灾民往江、淮以南就食。

    永隆二年,关中旱,霜,大饥。

    冬,十月,壬戌,裴行俭等献定襄之俘。丙寅,斩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温傅等五十四人于都市。初,行俭许伏念以不死,故降。裴炎疾行俭之功,奏言:

    “伏念为副将张虔勖、程务挺所逼,又回纥等自碛北南向逼之,穷窘而降耳。”

    遂诛之。行俭叹曰:

    “浑、浚争功,古今所耻。但恐杀降,无复来者。”

    因称疾不出。开耀元年冬,大寒。

    洛阳虽富,也经不起连年的灾荒,再也没有能力赈济他乡之灾民。朝廷让灾民长途跋涉,就食江、淮以南。尽管如此,洛阳城里的乞丐爆满,好在有街头豪强的存在,勉强保持秩序。北市虽萧条,乞丐都有所安排,所以,老头们还能在大槐树下自由自在。

    石城酒楼客满,康惠澄、石暮雨满面春风。如今,晓月社会员大都年过五十,生意都交给后辈打理,很少去店铺走动,经常聚集在石城酒楼喝茶。看着楼外的乞丐,院内的富贵灾民,众人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大槐树下依旧享受着自己的余晖,没有人再去咒骂老天,咒骂越来越差的饭食,依旧以话说天下大势为每天的寄托。

    否定之否定,大槐树下重新解读裴行俭北征东突厥全过程。战场从东南的定州、代州到西北的金山(阿尔泰山),纵横几千里;计有两次大战,去年初的黑山之战,今年中的横水之战。

    黑山之战,裴行俭全力以赴,突厥并没有多少优势,无利可图,所以避战而去。此战并不惨烈,双方战死的将士不多,否则的话,突厥人口减少,会有足够的食物,暂时不会再有战事。

    不顾冬去春来,战马瘦弱,还要再战,说明突厥食物之匮乏,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横水之战可以说是裴行俭的试探之战,可惜,唐军的战力实在太弱,曹怀舜等人活该倒霉。如果几人能保持不败,顶住伏念主力的进攻,这场仗一定大胜。

    试探完毕,裴行俭一定向朝廷提出了自己的方略,而且被朝廷认可。内幕没人知道,可以参照裴行俭平定西突厥的手法。一定是暗中允诺伏念等人好处,所以离间计才能成功,伏念与温傅才会离心。伏念等突厥人能够轻易避开何迦密、张虔勖、程务挺,向裴行俭投降,说明,在大漠、大草原之中,唐军根本没有威慑力,难以找到突厥主力决战。伏念这种举措,也再次证明,与裴行俭有某种约定,为什么不就近向程务挺等投降?

    可惜,灾害连连,天帝家也没有多余的粮食,不能兑现裴行俭的承诺,只能把人全杀掉。有意思的是裴炎,同样是裴家人,不知道代表谁的利益,竟然否定了裴行俭。更有意思的是天帝,在裴行俭大出风头的时候,提拔几个新宰相,裴炎为侍中,崔知温、薛元超守中书令;三位均属于山东士族的范畴。

    无话可说的裴行俭只能高喊:争功!要不,说什么呢?老头们求知欲很强,不明白“浑、浚争功”什么意思,找郑大医问,才搞明白:晋朝王浑、王浚率军灭吴国,吴王孙皓降,两人争功。不管怎么说,大槐树下还是肯定裴行俭的能力,打仗嘛,什么策略都可以使用;以利诱之,也是上上之策。

    永隆二年(六八一)十月,秋收完毕,潮州、循州海盗与山里的本地人联手暴乱,攻城掠地抢粮食。

    开耀元年十月,广州都督府与泉州都督府令,循州司马高璇为南海行军大总管,陈元光、许天正为岭南道行军总管、副总管,带兵平乱,高璇统领两部。天帝、天后喜欢改元,所以,暴乱发生在永隆二年,征剿令开耀元年发出。

    陈元光、许天正修完哭假,朝廷并没有什么安排;两人勋位不低,却没有实职,还是带人垦荒、种地、读书。两人没有心思出去做官,自然不会到朝堂去活动,固守这一亩三分田。接到命令,两人召集各都尉研究对策。

    潮州在籍人口不到一万五千人,山里人满打满算不会超过两万;循州在籍人口不到两万五千人,山里人不会超过三万。能去暴乱、打仗、抢粮食的有多少人?也就五六千人吧。众人觉得,一定要将这股力量赶出潮州、循州,否则后患无穷。

    与高璇隔空协商,确定,高璇固守循州,陈元光与许天正兵分两路,一路从新罗出发,将盗匪赶下大山;一路沿海,将盗匪赶向西南。最后,将盗匪赶往广州方向。

    泉州有折冲府,很容易征调四千人,又额外招募一千本地人亲戚;陈元光带三千人走山路从新罗出兵。孬蛋等都尉肯定不愿意参与这种战事,都是派青壮子弟参与;孙元御带领一批新罗子弟兵出征。因为新罗是战时基地,除了派兵,还要负责大军的后勤支援。

    这是陈元光第一次带兵出征,魏敬老太太很担心,给陈元光准备了一队五十人的亲兵。亲兵全是折冲府子弟,知根知底。老太太反复叮嘱:

    “山里人虽凶残,但你要清楚,他们没饭吃的时候最可怕,有饭吃就会服软。这世上,还没有做事不结因果的,一定要以和为贵。记住,尽量不要杀人;杀戮除了带来无尽的仇恨,没有任何用处。”

    最倒霉的要属高璇,凌烟阁功臣高士廉之孙;去年牵连进太子贤的案子,被贬为循州司马,六品官。广州都督府有一支经略军,却不会用于平定这种乱匪。高璇只有出征的命令,没有兵,怎么办?还是有办法,山里人、本地人也是人,真正暴乱、走私的还是少数,都想过安稳日子,融入大唐,只是没机会而已。高璇开出优厚条件募兵:越人来苏,日有千计。没几天,招募到两千多三千人。

    高璇是过客,用本地人是没办法的办法;陈元光与许天正想的不一样,这里是他们的家,暴乱的本地人是邻居,如何长治久安才是首要的考量。陈元光不急,从新罗开始,向西南下山追剿。以前,泉州商人与潮州本地人有来往,限于地理位置、朝廷的行政分割,并不是太多。这次,首先派商贾进山打通关系,了解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