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都卦仙
繁体版

第五十四章 唐兵堕落

    现在的大槐树下,平均年龄将近六十,远超老仙降临那年,还不到五十。有新人不明白老糊涂的意思,争执道:

    “李义府只是遭贬黜,还活的好好的,怎么会没你活得长?”

    众人哄堂大笑。李义府已成往昔,大槐树下很确定。

    冬日的暖风,吹的老头们昏昏欲睡。有人提起唐兵,气氛为之一振。话题从郑仁泰、薛仁贵纵兵杀降,劫掠铁勒诸部,最后惨败说起。

    名将苏定方也一样。传闻,苏定方胜百济,百济官员黑齿常之率民请降,苏大将军纵兵劫杀,惊走黑齿。黑齿也是人才,占领一座山,立栅自保,竟能聚兵三万,攻占两百多座城。对于百济城池大小,众人争论不休;最后确定,在百济,孙圪垱村是一座小城,北市绝对是仅次于平壤的大城。苏定方不能胜黑齿,只好退兵。

    最猥琐的要属风海道总管苏海政。

    苏海政受诏讨龟兹,敕西突厥兴昔亡、继往绝二可汗发兵协战。唐兵至兴昔亡之境,继往绝素与兴昔亡有怨,密谓海政曰:

    “弥射谋反,请诛之。”

    时唐兵仅数千,苏海正召集军吏谋曰:

    “弥射若反,我辈不可活,不如事先诛之。”

    故,矫诏曰:令大总管送帛数万段,赐可汗及诸酋长。兴昔亡帅部受赐,海政悉收斩之。其鼠尼施、拔塞干两部逃亡,海政与继往绝追讨,平之。军还,至疏勒南,弓月部复引吐蕃兵,欲与唐兵战;海政以师老不敢战,以军资赂吐蕃,约和而还。其后,继往绝病逝,十姓无主,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收其余众依附吐蕃。

    苏海正的消息来源于官方,字面上没毛病。大槐树下很不理解,想当初,大唐将士纵横西域,将星璀璨,战无不胜。这才过去多少年,堕落如斯。苏海正也算是驰骋西域多年的老将,大槐树下给出两种说法。其一,苏海正有自知之明,知道将士战力不足,所以不敢战;其二,苏海正自己怯懦,所以不敢战。不管大将弱,还是士卒弱,都说明,唐兵已经堕落。

    放在李靖、李勣以及郭孝恪征战时期,豪气冲天的唐兵,几百、几千,敢冲击几十万人的军阵,那时候的苏海正,会害怕兴昔亡叛乱?兴昔亡有胆子叛乱?

    苏定方、薛仁贵都是当世名将,怎么会不明白纵兵劫掠的恶果,却不加管束,说明什么?说明军功不足以酬士卒,又或者,军功不能兑现。

    幸亏有三个带“仁”字的大将,刘仁轨、刘仁愿、孙仁师经略百济,攻、抚并用,攻百济王族势力,收抚其它如黑齿常之等势力,才稳住局势。对于唐兵为什么疲弱如斯,没人愿意再提。沉默不会太久,有退休官员隐晦提及,刘仁轨曾上书皇帝言及士卒。

    刘仁轨问士卒:以前百姓宁愿自带装备、干粮,也要随军义征,现在怎么都是老弱病残,不见青壮?士卒回答曰:以前打仗是荣耀,即便战死,家里也能获名、利。现在打仗,哪里还有名、利可言?富足之家花钱避兵役,穷人没钱才被逼服兵役。战死活该,侥幸保命的回乡,比穷人还要凄惨,怎么还会有人愿意去打仗?

    刘仁轨又问:你们出征不足两年,怎么衣服如此破旧,明年怎么办?士卒答曰:我们被告知服兵役一年,随身携带的物资不多;谁知到了百济,兵役时间延长,所以准备不足。皇帝认可刘仁轨的说法,派刘仁愿带兵轮换,刘仁轨带旧兵返回中国。刘仁轨又上书皇帝曰:百济局势才稳,全部换防,怕新兵与百济人不熟,必将激起变化,还是留老兵镇守为好。皇帝认可。

    老糊涂又睁开眼问:皇帝为什么派兵轮换,而不是送军资到百济?没人回答,却开始为普通的府兵计算家庭收入。这几年风调雨顺,粮价剧降,普通农户无所谓,只要不饿肚子,大不了不买东西,破衣烂衫照样过。府兵不行,需要卖粮购置战争装备。如果明年、后年再丰收,粮食价格会降到什么程度?溜达到这里的小豕竖起耳朵,看能不能发现商机。

    自从听取老头们的论断,屯集恶钱发横财之后,小豕经常到大槐树下溜达,希望听到有用的消息。听到粮价走向的预测,小豕想,有没有赚钱的机会?老头们回想永徽五年大丰收,粳米斗十一钱,明年丰收的话,说不定破十钱,具体降到什么水平,谁也不说不准。这样以来,府兵家庭可能更加艰难,什么装备都要自备,粮食又卖不上价,家里人倒是不会挨饿,却可能因为买不起装备,而家破人亡。那些人丁不旺的家庭,会更加难过。

    孙家的收入早已摆脱田地的产出,只所以维持,是孬蛋、石头等孙家人,对饿肚子有种天然的恐惧,所以仓库里的存粮总是保持五年的用量。小豕回去说,明年粮价会大跌,是不是卖些粮食出去?石头、孬蛋都反对,最后还是保持平衡,保持五年的库存,多余的卖掉。

    麟德二年(六六五),风调雨顺,眼看又是大丰收,石头、孬蛋将夏收的量提前卖出去,不肯多卖。家里有余粮的富户都是这样操作,收获季存粮,青黄不接,粮价高的时候卖粮。种地的肯定不会买粮,谁在买高价粮?孙圪垱是坡地,所以不怕涝;有水塘,也不怕旱。眼看秋天又是大丰收,还是同样的操作,将预期收获提前卖出去。

    时比岁丰稔,米斗至五钱,麦、豆不列于市。

    大槐树下很得意,又猜中,问题是,明年再丰收会怎么样?小豕没能得到想要的论断。虽然粮贱,孙、王、郑三家还认为是大事,坐在孙圪垱,商量对策。孬蛋、石头、郑书生,毫不犹豫,确定屯米。趁着秋收冬播后的空闲,一边收购粳米,一边挖窑洞建仓库。孙圪垱周围全是山,有的是地方挖洞。其它富足之家也一样,都在屯米。大槐树下已经忘记府兵,没人有功夫去打听,府兵家在做什么。

    风调雨顺大丰收,肯定是太平盛世的表象,皇帝、皇后下诏,明年正月泰山封禅。传闻,斗米五钱,龙颜大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