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1985
繁体版

第059章 切入正题

    我一心向把自己的文稿和修改后宋运福的文稿发出去,也许是鬼迷心窍的缘故,竟然和尉迟褀跑了起来。一切都相信了他的话。

    “子震,你怎么还没有上山呢?”

    可是,当我们一起把老红军一行三人接到宣传部的时候,主管部长吃惊地看着我问道。

    我想张口说话,可是我怎么说呢?我红着脸心急火燎的憋在那里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我只好把目光投降尉迟褀,寻求他的帮助。

    “是这样部长,我一大早碰到我的同事车子震,我们单位有车要带老红军回去,所以,我就把老伙计也带上了。你们宣传部不是安排他去采访吗?这算是凑巧了吧。也省得你们派送车辆了。”

    我不知道尉迟褀和我的主管部长是什么关系,他这么一说,我的部长也就不在说话了。

    或许是部长后面还有什么事,所以,大家坐下来就开始切入正题。

    “我尊敬的老人,您辛苦了。今天让你过来是想让我们的报道组尽快把你的先进事迹采访好,然后见诸报端,让更多人向您学习。所以,想尽快把您请回来。在外面这几天还适应吧?回去了好好休息休息,调整一下。然后再带我们的人去实地考察一番。这不,这位是我们报道组的组长车子震同志。刚才尉迟褀同志也介绍了,等这次座谈结束后,您就和我们报道组成员一块回到您家乡好好实地才放一次。”

    主管部长说话非常委婉,在这里还特意提到了我。看样子这次好像并没有什么恶意。

    “谢谢老红军同志,我就是车子震。”

    我赶紧站起来向老红军致以敬礼。老红军用他那放着光芒的眼睛看了看我,满意地点了点头。

    因为我心里有事,所以,说话有些紧张。尉迟褀为此还专门拉了拉我的衣袖,提示我不要紧张。

    其实,我当时的心里就一件事,什么采访呀,应付部长啊什么的统统都没有放在我心里。我唯一的期盼就是什么时候结束谈话,什么时候能够尽快把我的文稿审批一下。

    在四十五分钟的座谈中,我有些安耐不住。差点出了差错。

    部长和老红军谈话的主要意思是想从四个方面把老红军的先进事迹挖掘出来,并且还要进行必要的整理加工,尽快见报,因为这也是当时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

    部长特别强调老红军的热心公益问题。他把这个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第二个就是老红军对于社会的贡献问题。在这个方面应该把老红军的形象树起来。第三个问题就是具体做事的细节问题,无论老红军做了什么事,但是,作为采访人员一定要往深里挖,挖出老红军的精神风貌,挖出老红军的时代风尚,挖出老红军的社会价值等等。最后一个问题是,总结老红军的先进事迹对于教育后代,文明传承的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在这方面重点强调了老红军精神的赓续问题。

    我对尉迟褀的预见性深感佩服,就上述问题而言,都是我采访所必须要面对的。今天面对面聆听部长的讲话和老红军的叙述,更让我的工作提前进入了状态。

    当座谈就要借书的时候,我怕部长离开办公室外出,马上把事先准备好的文稿递过去,请求领导批示。

    “子震同志,啥时候写的?为什么又要这么写?”

    部长送走了尉迟褀和老红军,回到办公室手拿文稿像是粗略翻看一了一下,对大意有所了解后不紧不慢地问道。

    “是这样,我本来就像写一篇这类文稿,结果,我还没有下笔,我的老同学,对,也就是第二篇文稿的作者宋运福就给我送来了他的文稿让我修改。于是,我想起了你上次提到的报道主题,我顺便就写出了这篇文稿。”

    我听到领导文化赶紧站起来凑到领导身边,看着文稿解释说道。

    “学乖了不是?这就对了嘛。你看看,还是这样的主题鲜明,树立典型才是新闻稿到的导向嘛,以后就应该这样写。”

    听部长这么一说,我心里舒坦多了,那种紧张恐慌的劲儿立刻消失了。有时候就是这样,领导的几句暖心话就能够说得我非常感动。

    “谢谢部长指点。以后多向部长请教。”

    我不知道此时该说些什么话合适,我只知道什么请领导指点啊,或者指教啊,是不会出现失误的,所以,先确保不失误,不敢多讲其他话,只怕再扫了领导的兴。

    “这个文稿你打算什么时候发呀?”

    部长看完之后,急于问我这个问题,看样子是希望发得越早越好。

    部长看得很仔细,两个文稿,部长大约看了足足有半个小时。足见部长是非常用心的,把关是非常严格的。

    “我上山之前就发过去。”

    我知道领导的意思,其实,我更希望早点发出去。于是迫不及待地回答道。

    因为尉迟褀和老红军要去另一个地方办事,我怕送文稿耽搁他们的时间,从部长办公室出来,我就直奔楼下,骑自行车快速向邮局方向驶去。

    刚出了大院门口,就听见有人叫我,我回头一看是小燕。

    “车科长,这又要去哪里啊?咱不是去山区吗?”

    其实,我还真希望先把和老红军一起去山区的消息告诉你小燕和郭鲲。因为急于寄送邮件,所以,才匆匆忙忙地骑自行车外出。

    现在小燕出现了,这正好节省了我的时间。

    “小燕,我正要找你们呢。你和郭鲲直接去民政局那里等车吧,我们和要采访的老红军一起上山去,省得再找别人安排车辆了。我得先去寄送两份文稿。我马上就会回来的。”

    我遇见小燕感觉是老天安排,这样我就省下来不少时间。

    邮局距离宣传部的路程大约有两华里的时间,可是,我等着自行车总感觉走了半个多小时,总感觉时间非常漫长。

    “有人吗?”

    说来也怪,在几个地方办事都节省了时间,本想寄送两份邮件会一路顺风的,没成想到了邮局管理寄送邮件的人竟然没在。

    我一连叫了几声都没有人答应。

    当我要冲着里面的大院大叫的时候,院子里进来了两个服务人员。他们一个个神色慌张,脚步匆匆,看样子邮局好像出了大事。

    “刚才谁叫呢?”

    其中一位竖着长辫子的姑娘向外面张望了一下问道。

    其实,这里并不是我一个人,因为旁边还有两三个人正在给油封贴邮票。

    “是我,刚才怎么没人呀?”

    我看着还没有恢复平静的服务员的脸,急促地问道。

    “哎吆吆,咳出大事啦!”

    服务员仍然用恐慌的口气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