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白衣
繁体版

第六十二章 新家具面世受欢迎

    除了已经面世的桌椅外,凌綯又一次性地画出了十几张图纸,包括太师椅,雕花大床和不同样式的组合柜。面对这些图纸,鲁搬又差一点对凌綯顶礼膜拜,几乎是视凌綯为天人了。

    很快,这些图纸经过鲁搬师傅的手变成了样品,摆进了四家家具展示店中。每个家具店,凌綯配备了四名胡姬做导购,身高一米六五以上,细腰大胸的那种,只要客人一进门,面对的就是胡姬导购几乎九十度的鞠躬礼,同时传来一声清脆的“你好,欢迎光临”,虽然不是标准的关中腔,但足以让客人目眩神迷。

    长安人民对新式家具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无他,垂坐式家具主打的优点就是方便,进门想坐就坐,想走抬屁股就走,完全省下了进屋脱鞋入席再跪坐下这一套繁琐的流程。四个家具店天天顾客盈门,男人们热衷于选择桌椅的式样,而女人们则对雕花大床和组合柜情有独钟。

    据说,家具厂的订单已经安排到了年底,就这样,每天的订单还在不停地增加。凌綯很发愁,人手是目前最大的问题,尽管已经实现了原始的流水线作业,但是产能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没有办法,纯木家具的生产要求的时间比较长,一棵树从分解成木材到成为家具上面的构件需要一定的周期,至少要让其中的水分充分挥发,否则做成的家具容易变形开裂。不像后世,全是一次性成型的板材,完全不用考虑变形的问题。

    另外在没有电动机械设备的大唐,从锯、凿、刨全需要人工进行,这样需要的时间是后世几十倍的工作量。关键的问题是缺少工匠,唐朝的匠人几乎被官府所垄断,像鲁搬这样的自由匠人是很少的,如果从农民中再重新培养一个木匠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凌綯的“宜家家私”商业化之路是需要一个过程,着急也没有用。

    *****************

    晚春四月,桃花早已不见了踪迹,杏花也已谢尽,树枝上挂满了青青的杏子。

    会昌三年的春闱还有一个月就要开科了,这几天温庭筠和李商隐都开启了苦读模式,无时不刻都在读书,甚至连吃饭时手里都要握着一卷书,一边吃一边口中念念有词,每天晚上屋里的烛火更是亮到三更天,完全一副“三好学生”的模样,希望通过努力能在今年的科举考试中获得一个美好的前程。

    其实,在大唐,科举考试虽然是入仕的主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途径,有时候通过权贵的举荐也能中进士或者当官。当然,如果两个途径都靠不上,那就只能进入某个权贵的门下充作幕僚,或者叫清客。如果手里有些闲钱,那回家做个“田园诗人”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李白由于家庭出身的关系,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所以终其一生都在不停地求人举荐或者自荐,甚至老着脸皮给李隆基的妹妹玉真公主大拍马屁,赞扬她像“王母娘娘”一样,最后终于靠着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推荐进入了翰林院,可惜李白终究没有当官的潜质,干了几个月的翰林就被轰回了家,后人美其名曰“赐金还山”。安史之乱后,李白进入了永王的帐下作幕僚,可惜又站错了队,被发配夜郎国,赦免后没几年就病死了。

    李白没有当上官是他个人的不幸,但对于中华文化却是一件“幸事”,否则如今哪里有那么多汪洋恣肆、气魄雄浑的千古诗篇。

    比起李白来,王维算是幸运的,他在自己最好的年华遇到了玉真公主,凭借着自己的美貌和才华,王维征服了玉真公主的心。公元721年,在岐王和玉真公主的大力推荐下,王维成为了那年进士考试的状元。后世流传着许多王维和玉真公主的传说,可惜,有情人终未成眷属。

    王维被举荐着,也在举荐着别人,据说孟浩然就是王维举荐给李隆基的。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孟浩然这老兄屡试不第还是什么原因,心理有些变态,在见李隆基时居然发牢骚,说什么“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下惹恼了李隆基,“你特么啥时候上过书啊?装啥十三啊,想回家种地就回家种地吧”。终其一生,孟浩然没能走上仕途,后来在张九龄的幕府里混了两天,就回家当了一名优秀的“田园诗人”。

    后人喜欢沉浸在田园诗所描绘出的美好意境,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什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云云,其实这些无非都是文人不得志之后的精神胜利法,有想当官而不可得的、有官场斗争失败回乡的、有犯了错误被黜落的,如果能好好地当他的官,而且越做越大,谁特么愿意回家种地啊?所以从某种角度讲,“田园诗”是中国古代文人给后人留下的最大骗局。

    温庭筠和李商隐本来投入凌楚的门下也是指望着有机会能推荐一下,不过随着凌楚被贬衡州,他们失去了推举之路,只好咬牙努力在考场上拼搏一把了。

    凌綯是不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虽然他打着科举的旗号留在了长安,但是他也非常地知道自己的水平,虽然儒家的学问知道一些,古典诗词记得几首,但是要拿来考进士,那基本上属于愚公移山的难度,况且自己也没有愚公那执着的精神。凌綯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学霸级的人物,纵然在前世的高考,也是复习了一年后才考上的大学。

    现在最让凌綯着急的是黄巢,这哥们儿丝毫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前应该有的紧迫感,每日里照样舞枪弄棒,玩得不亦乐乎,难道他不应该有“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觉悟吗?

    当然,凭黄巢的文化水平来说,考上进士怕也是费劲。但关键是考上考不上是能力问题,学习不学习可就是态度问题了。大哥我请你到家里来,可是指望你能有个好的学习氛围,最后能考中进士的。更关键的是这大哥假如这次再考不中的话,那句著名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怕是就出炉了,有志青年可就有可能变成造反头子了,这不是凌綯希望看到的结局。

    凌綯决定找黄巢谈一谈。

    晚春的夜晚是一年中最舒适的时候,既没有夏日的炎热,也没有冬日的寒冷,同时也少了秋天恼人的蚊子。凌綯拎着两壶酒一包猪头肉来到了前院,黄巢正在练拳,一套拳练得虎虎生风,可惜凌綯看不懂。

    看到了凌綯,黄巢收起了招式。凌綯将一壶酒扔给黄巢,黄巢顺手接过,两人坐在前院的假山石上,有一口没一口地品尝着壶里的酒,间或用手抓起块猪头肉扔进嘴里。黄巢非常喜欢凌氏出产的卤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