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从做打工人开始
繁体版

第25章 庖丁解牛

    奇经篇中的第一篇是任脉•玉堂篇,任脉由会阴起,分为玉堂,曲骨两个分支。

    任脉•玉堂篇主要是提升自己的身体各种基本属性。体质,速度,力量,骨骼强度,延缓呼吸频率等等。

    算得上最重要的纲领脉络。李慕白小心翼翼引导气血于会阴,开始按照图解中的玉堂处冲击起来。

    试探性的冲击几次后,玉堂穴纹丝不动。逐渐加大了力度,依然毫无反应。李慕白心一狠,加大了敛字诀的吸收力度,药桶里的灵药肉眼可见的变淡。

    在一次次的冲击下,咔嚓一声,胸口一阵剧痛,玉堂穴终于冲破开来。李慕白咬牙忍痛趁着药力一鼓作气冲向紫宫穴。

    一路华盖,璇玑,天突,廉泉到承浆,势如破竹。

    待到龈交时,突然药力一顿。李慕白睁眼看去,原来汤药中的药力已经被吸收的要快耗尽,汤药几乎变得透明。

    第一次吸收灵药,怕药力太过凶猛,所以没敢放入太多。结果冲击到一半药效耗尽了。

    这要半途而废么?念头刚转就被打消,见他一把抓起另一部分没放入药桶的灵药,统统塞进口中嚼碎咽了下去。

    轰的一下,整个身体像被点燃了。脑中仿佛被大锤击中差点昏了过去,一口鲜血自口中激射而出。

    顾不得这些,李慕白强忍着痛感保持灵台清醒,引导经脉内仿佛要爆炸的药力自龈交,至兑端,水沟,神庭,素髎,上星,直达前顶。

    终于,在强大的药力冲刷之下,奇经第一篇总算是打通了。接下来一遍接一遍的搬运小周天,以平息狂暴的药力。

    在运行到第五次时,药力渐渐平缓下来。李慕白苦笑一声,艰难的爬出浴桶。

    这门功法还真不是容易修炼的。摇摇头穿好衣物继而跌坐,运转练气功法温润剧痛的经脉。

    痛觉慢慢消失时,锻体功法在药力的催动下开始发作起来。只觉浑身气血充盈,热呼呼的有使不完的劲,李慕白提起刀向院外竹林空旷处奔去。

    先打了几套拳法,然后又一遍遍演练起了六合无极刀。起初只是用自身气力演练,后来加入真气,再后来运用控火诀催动真气演练。

    只见周围数丈草木全都焦黑成一圈,飘忽身影中刀意圆转自如。从未有过如此酣畅淋漓的感觉,先是六合无极刀法,然后是风火三式。一套刀法演练完毕,李慕白大喝一声止住身形。

    虽然这炼体功法练起来实在要命,不过效果的确非凡。以往武技中的一些衔接之处受限于身体略微生涩,现在却如行云流水一般,衔接收发自如。

    而且力道,速度提升更是明显。肌肤在光线下隐隐散发着玉石般的光彩,肌理组织更加紧密柔韧。整个身体精血牢牢被锁在体内没有丝毫外泄。

    剩下的就是不断的扩大任脉•玉堂路线的窍脉,温养自身筋骨肌体了。

    满意的点了点头,回到屋内。现在该做的就是看看修真界的武技了。

    休息了半饷,和父母说了会话后又开始钻研起了那三式刀法。

    这三式刀法是追风式,爆炎式和风火裂。以风火属性灵体修炼起来最为契合。追风式李慕白也能修炼,不过照上面所说,追风式以速度为主,配合步法,以疾风般的快刀叫对手难以抵挡。李慕白不是风属性灵体,只能当做一式快刀而已。

    爆炎式倒是符合自己,以火属性真气造成暴烈的攻击,算得上一式杀招。

    至于风火裂则是一式群攻招式,劈出火属性刀气,以风助火势攻向周围。这招怕是修练效果也是一般的。

    仔细体悟着三式刀法,在脑海中不断模拟演练,李慕白发现修真界的武技对于俗世武技,除了运用的能量不同外,最大的区别在于修士的武技在施展开时会隐约牵动一丝天地之势。

    这只是一种感觉,但可以清晰感觉出这哪怕丝毫的势对于俗世武技的压制。

    这不光是能量方面的压制,更似乎是一种高层次规则对低层次规则的压制。

    与俗世武技可说是形似而神非。

    接下来的几天,除了每日修炼真气,观想道纹外,又加入了药浴,锻体功法玉堂脉的修炼。

    然后就在竹林边摸索这三式刀法。虽说已经大概掌握了这三刀,可追风式和风火裂总是有些不尽人意。

    闭眼回味着刚才施展时的感触,不断调整改进各个方面。

    心中忽有所感,想起上次凌子汐说的话:适合自己的武技才是好武技。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武技出来才会完整发挥出全部的实力。武道,也是道的一种!

    将刀插在眼前盘膝跌坐下来,李慕白陷入了沉思。

    创造属于自己的刀法?要从哪里开始呢?

    回想着自己学刀的每一个画面,关于对刀的理解,对武的理解,对道的理解。众多的画面在李慕白脑海里如幻灯片般播放起来。动与静,疾与缓,攻与防,内与外。

    要说刀法通玄之人,在他的前世记忆中,除却武侠小说中的刀客和古代战场军士外,确是有那么一个人。从未创出什么绝世秘籍,也并非武林高手,但刀法却近乎于道!

    没错,这个人就是庖丁,一个屠户。

    从小就受老头子熏陶的李慕白,对道家一些典故是非常熟悉的。这个故事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庄子•养生主》。

    讲的是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触的地方,肩膀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协调自如。进刀时犹如舞蹈,节奏暗合声律的节拍。

    梁惠王不由惊呼,你这技艺尽然高超到如此程度。

    庖丁回答梁惠王,我所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脱于技术层面。起初眼里所见只有牛,三年后眼中所见只有一个运刀的结构,而现在不用眼睛看,只靠心神接触,依照牛的生理结构进刀,绕过骨骼和筋络,在空隙间行刀。遇到筋骨交盘之处,我就集中心神缓慢下刀。哗啦一下,骨和肉就全部分离了。所以我的刀用了十九年还仿佛和刚磨的一样锋利。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刀人合一。

    掌握一件事物的规律,专心不断去实践,才能以技观道,使技合道。

    李慕白眼前一亮。那么掌握人体结构,搏斗中找出对方旧力已竭,新力未生瞬间,完全可以一击重创对手。

    同理,如果可以观察出对方行功路线,截断真气,找出薄弱之处给予打击,那对方败局已定。

    更甚者,等修炼到可以触摸天地脉络时,找出规律甚至可以搅乱一片天地规则元气。

    不管是自然还是万物,都有规律可循。避实击虚才能游刃有余。

    想到这里李慕白不禁欣喜若狂,在刀道上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大境界。仿佛打破了桎梏看到了一片新天地。

    此刻他还不知道,这个想法已接近于道,是一种专门破坏规则的规则。只不过要做到却困难的多。需要对天地规则的理解细致入微,还得有相对应的实力才能做到。

    不管怎么说李慕白的悟性是十分出众。现在提那些为时甚远,眼前要做的只是不断完善,慢慢修炼到那一步罢了。

    那就先从最简单的劈木头开始吧。观察木纹规律,瘤节,以最省力的方式绕开树节顺纹理劈开。

    搬出一大堆木柴,不知疲惫的挥刀,继续挥刀。每次出刀都会总结前一刀的速度,力道,方位。或柔中带刚劲,或刚中变缓。

    手腕间各种用刀技巧不断变化,削抹撩劈挑拍绕等等。

    在这几天中,就这样挥了不下上万次,李慕白仿佛有种手中的刀和自己成为了一体的错觉。

    随手拿起一块劈开的木材仔细观察。切面处犹如镜子一般光滑,细小的木质纹理肉眼可见,没有一丝迟滞之处。

    是该换种东西练了。收拾了木柴,李慕白又搬回来一些大石块摆放在场中。摸着下巴思索:石块不像木柴那般简单,普通精铁刀怕是砍几下就废了,就先用灵器开始吧。

    提着灵器刀一挥,手边石块分成两半。抓起半块石块看了看,摇摇头似乎是不满意。

    这一刀完全是凭借灵器的坚硬和锋利劈开,并不是想要的效果。连续挥了几十刀,试遍了所有方法技巧,却总是不尽人意。

    李慕白停止挥刀,暗道:这应该是方法没有找对路。石块本来就坚硬,以硬碰硬除非自己的实力远远超出现在境界,才能随手切石如切豆腐。

    可实力到了那个地步还需要这么费力么?随手一拍只怕石块都成了一堆碎末。

    李慕白站定,深吸一口气,缓缓闭上眼睛。一刀虚劈出去,这感觉不对,再来。

    只见他闭着眼不停朝着石块劈去,却不让刀刃落在石块上,就这么无意识的挥着刀。

    又这样不断修炼了两天。忽然间,心有所动,意念操纵真气挥出一刀。一道莹白色的刀芒从刀身脱离而出没入石块中。

    “哧”的一声,刀芒砍进石块约三分之一处,力竭消失。

    “嗯?刀芒?不对,这应该算是刀气?”李慕白摸了摸下巴若有所思。

    以前在化劲期能发出刀芒,只不过是包裹在刀身之上,不能脱刀而出。而现在刀芒是从刀刃激射出去,应该算是刀气了。

    这应该就是俗世武技中的御劲阶段了,意与刀合。